小姐姐有話說:
據國際能源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計劃在2018年的報告,全球建築行業佔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9%。這雖然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巨大數字,但也被認為是緩和氣候變暖的巨大機會。
2015年的巴黎協議表明,通過利用現有技術,建築行業可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多達三分之一。
要實現如此大的削減,行業需要尋找新的前進手段。借用AI SpaceFactoryCEO兼首席設計師大衛·瑪洛特的話,建築行業需要的是「追溯時間的高科技手段」。
AI SpaceFactory的據點在紐約,是波士頓Autodesk Technology Center派駐計劃的成員。
AI SpaceFactory正在尋求一種新方法來實施對地球更友好、影響更小的建設。它對建築未來的願景,始於用機器人將居住環境建設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火星。
AI SpaceFactory火星建房的構想
為什麼選火星建房子?自從人類開始認識星空,就不斷有人探索星際旅行和外星移民的可能。
人們把目光聚集在太陽系內,畢竟太陽系內的目標可能更適合太空移民,比如鄰居——火星。
大體上說,地球和火星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千米,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千米。兩者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
火星與地球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可以說是太陽系裡的「袖珍地球」。美國宇航局NASA曾經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火星上存在液態水,這是適合人類移民的重要條件。
最近研究人員又發現了火星的另一個特性,這一特質支撐著在火星建房子的構想。是什麼呢?
研究人員發現,火星的土壤非常適合製造磚塊,這個過程不需要添加多餘的物質,甚至都不需要加熱烤制。
研究人員表示,將火星泥土放進加壓的容器,然後就可以切割成磚塊形狀。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加壓後的磚非常牢固,甚至比地球上許多鋼筋混凝土結構還要堅固。
從在火星上建造住宅的Marsha項目到下一步AI SpaceFactory在NASA舉辦的為期一周的機器人建設火星住房比賽中獲勝,並受到媒體的關注。
Marsha是機器人通過自適應製造和操作軟體的微調構建自律居住環境的項目。經過30小時的決賽,AI SpaceFactory擊敗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AI SpaceFactory的火星建築研發
Marsha基於自主性和超級本地化的原則發揮作用。不論宇宙飛船著陸地點如何,都使用可利用的材料進行建設,在人類船員到達之前準備居住環境。建築師在距離5600萬千米以上的地方,因此項目必須完全自律進行。
充滿驚險的第一步是面向火星的住宅建設,但下一個版本卻停留在地球上。AI SpaceFactory在名為Tera的面向地球的3D列印住宅中也使用【自律型建築】,但這主要集中在對地球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的建築方法的替代方案上。
馬洛特表示:「混凝土和鋼骨是可持續性非常低的建材。製造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能源,混凝土不能再循環使用。」
Tera還試圖展示如何使建築變乾淨、快速、價格低廉。馬洛特認為,能源密集型材料是全球各地都在製造和運輸的,很難知道真正的環境成本(實際成本是:高得多。)
馬洛特表示:「直到20世紀,建材都是在現場供應的。火星上的建設,雖然是高科技,但同時也是石器時代的技術,使用現場附近採集的材料。
地球上,如果只帶入現場嚴選的設備,用現場的砂石進行施工的話,沒有比這更具有可持續性的了「。
在這些火星上想像的使用案例,成為了建築「現場」的優秀訓練。設備和材料的運輸是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
馬洛特最近所做的一項研究表明,從地球到宇宙的運輸成本高達每千克825萬美元(約5674萬人民幣)。這樣一棟房子每月要花費30億美元(206億人民幣)。
參考:Redshift、大同日報社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