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近日發現,一個神秘的太空飛行物正在朝地球飛來,其軌道怪異,將於11月13日墜落在斯裡蘭卡南端100公裡處。
不過,科學家判斷其大小僅1~2米,所以不會造成危害,但是無法明確其來源。
神秘物體「WT1190F」概況
據天文學網站space報導指出,該物體被命名為「WT1190F」。歐洲空間局認為,這個物體每三周繞地球一圈,其運行軌跡非常怪異,不是圓形軌道。
歐洲空間局表示,物體的質量不足以造成危害,但是其墜入大氣層的景象仍會很壯觀,將使午夜時分的天空閃亮幾秒鐘。
科學家發現它有明顯的兩方面特點:
第一,物體為人工製造。其密度僅為水的10%,太低的密度而不可能是太空巖石,似乎是一個帶外殼的中空物體。
第二,可根據其軌道精確的預測它在11月13日國際標準時間UT6:20,墜入斯裡蘭卡南海岸100公裡。
具體介紹請觀看以下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3MDYyNzU2MA==.html
又據《自然》報導,這是太空物體中極其少見現象。更為不同尋常的是,其來源不明。科學家在10月9日使用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的2.2米望遠鏡對其進行了觀察,認為其來源於火箭脫落的組件。
歐洲航天局的近地天體辦公室(Near-Earth Object)負責人格哈德·德羅爾斯哈根(Gerhard Drolshagen)說,物體的軌道呈非常詭異的扁橢圓軌道,其最大長軸是地球與月球之間距離的二倍,根據這個軌道,可推測其墜落的時間(UT6:20),墜入地點(斯裡蘭卡南海岸100公裡),而且根據其軌道的特徵,判斷其大小為1~2米,以及它是密度低的中空人工物體。
美國麻省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科學家喬納森·麥道威(Jonathan McDowell)認為:「那是太空研究以來遺失的一塊組件,飛回來嚇唬我們的。」
但是,麻省小行星研究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的天文學家加雷思·威廉士(Gareth Williams)解釋,目前只能追蹤20%的太空垃圾,而無法判斷具體有多少這樣的垃圾,所以不清楚為什麼這塊「垃圾」能脫離月球和太陽的作用而向地球飛回來。
太空垃圾泛濫,數量已達「臨界點」
1997年1月22日,美國俄克拉荷馬州一女子洛蒂·威廉士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太空垃圾擊中的人。那天清晨她在公園裡獨自散步,忽然發現一個「像小火球似的物體」向自己迎面飛來。
「當時真是嚇呆了!」洛蒂回憶道,她感覺到肩膀被輕微撞擊了一下,所幸並沒有受傷。
據新華社報導,幾十年來,各國向太空丟棄的各種垃圾不勝枚舉,從罐頭盒到菸頭,從注油槍到太空飛行器殘片,從廢棄衛星到它散落的零部件,甚至還有一枚高爾夫球。日積月累的結果,便是如今的地球近地軌道,儼然一個高科技垃圾場。
2011年9月,美國全國研究委員會稱,太空垃圾數量已達到「臨界點」,可經由彼此碰撞而「自我繁殖」。
儘管報廢衛星「砸」向地球尚屬罕見,但如果聽之任之,終有一天,太空可能成為真正的垃圾場,太空垃圾「肇事」可能成為家常便飯,杞人憂天可能變成合情合理的同義詞。
中國有沒有垃圾衛星?
著名空間問題專家龐之浩說,到目前為止,中國發射的太空飛行器一共100多個,其中一部分到了壽命,包括東方紅一號,其在工作幾十天後到達工作壽命,一直處於距離地球較高軌道上,也屬於太空垃圾。中國處理太空垃圾,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
龐之浩說,目前各國失控的大型衛星很少,高軌道衛星不會墜落,比較危險的是低軌道大型航空器,最有效辦法是遙控使之降落到南太平洋。
除了襲擊地球,這些太空垃圾對航天國際空間站的威脅也在加大。
藝術家繪製的被重重包圍的地球
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7月16日,當時俄羅斯一顆氣象衛星的殘片差點撞上國際太空站,一名美國太空人和兩名俄羅斯太空人只好躲在暫時停留在太空站附近的「聯盟號」太空船內避難。
法新社援引太空專家的統計報導,地球周邊太空長期「圍繞」著數以百萬件太空垃圾,多為過去54年人類4600多次空間活動留下的「遺物」,包括運載火箭發射後散落在太空的零部件,小到螺絲釘,大到箭體外殼。
這些太空垃圾大多個頭不大,但是,在高速飛行產生的慣性作用下,即便一片小碎片,也可能摧毀一顆價值數千萬美元的衛星。
日本計劃打造巨型磁網捕捉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問題又該如何應對?
2013年5月,由歐盟主辦的有關宇宙活動的國際會議在烏克蘭召開,美國、澳大利亞、中國、俄羅斯等數十個國家將參加此次國際會議。與會者將就如何制定有關減少人造衛星碎片等「宇宙垃圾」的國際規範展開討論。日本外務省負責人表示:「旨在制定相關規範的國際社會討論將正式啟動。」
2014年年初,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經聯手生產漁具的公司日東制網株式會社(Nitto Seimo),準備打造一張巨大的「磁網」,用來「捕撈」太空垃圾。
這顆衛星一旦進入軌道,它將會釋放出一張300米長的金屬絲網,隨後它產生的磁場足以把軌道裡的一些碎片吸附住。這張網以及它「捕撈」的東西將在重返地球大氣層的過程中燃燒掉。
此後,日本防衛省決定最快在8月修改太空利用基本方針,計劃到2019年建立一支太空部隊,主要負責監控已完成使命的人造衛星、火箭及其碎片等飄浮在太空的「太空垃圾」,防止其與人造衛星發生衝撞等。
日本以「太空垃圾」之名積極推進新的太空垃圾處理國際標準與宇宙空間新秩序,在國際輿論中被指「居心叵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