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無所不能的量子力學究竟是何方神聖?(連載之三)

2021-01-09 一介老書生之物理世界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許多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所進行的。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在現代物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效果,許多學科都與量子力學的研究有關。沒有量子力學,可以就沒有我們熟知的半導體技術、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蛋白質及DNA分子結構的發現、X射線衍射技術、電子顯微術、中子顯微術等對生命科學發展至關重要的科學分支。

然而真正去研究量子力學的歷史,才發現一些仿佛都是偶然,一切又都仿佛是必須。無數的科學家前僕後繼,添磚加瓦,才有了量子理論今天驕人的成就。原子彈、核武器等等國之重器,也就是量子力學研究的高端衍生品。

那為什麼會出現量子力學理論,這要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時候經典物理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1900年4月27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威廉.湯姆生(即開爾文男爵)在回顧物理學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時說,「物理大廈已經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飾工作」。然而這段他英國皇家學會的發言,卻突然話鋒一轉,他在展望20世紀物理學前景時,卻若有所思地講道:「動力理論肯定了熱和光是運動的兩種方式,現在,它的美麗而晴朗的天空卻被兩朵烏雲籠罩了。」

他所說的第一朵烏雲出現在光的波動理論上,第二朵烏雲出現在關於能量均分的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理論上。這都是當年的科學家在物理實驗中遇到的困難,這些問題用經典物理學不但無法給出完美的解釋,甚至得出相謬的結論來。

威廉.湯姆生所說的第一朵烏雲,主要是指麥可遜-莫雷實驗結果和以太漂移說相矛盾。在經典理論中,為了解釋光波在真空中傳播,物理學家給光找了個傳播介質―「以太」。但是,如果「以太」真的存在,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地球以每秒30公裡的速度繞太陽運動,就必須會遇到每秒30公裡的「以太風」迎面吹來,同時,它也必須對光的傳播產生影響。

為了觀測「以太風」是否存在,邁克耳遜與莫雷合作,在克利夫蘭進行了一個著名的「邁克耳遜-莫雷實驗」,但是實驗結果和卻以太漂移說相矛盾。這樣一來,科學家們或者必須放棄曾經解釋電磁及光的許多現象的以太理論;如果他們不敢放棄以太,那麼他們必須放棄比「以太學」更古老的哥白尼的地動說。

威廉.湯姆生所說的第二朵烏雲,主要是指熱學中的能量均分定則在氣體比熱以及熱輻射能譜的理論解釋中得出與實驗不等的結果,其中尤以黑體輻射理論中所謂的「紫外災難」最為突出。

在同樣的溫度下,不同物體的發光亮度和顏色(波長)不同。顏色深的物體吸收輻射的本領比較強,比如煤炭對電磁波的吸收率可達到80%左右。所謂「黑體」是指能夠全部吸收外來的輻射而毫無任何反射和透射,吸收率是100%的理想物體。19世紀末,盧梅爾等人的著名實驗―黑體輻射實驗中,發現黑體輻射的能量不是連續的,它按波長的分布僅與黑體的溫度有關。從經典物理學的角度看來,這個實驗的結果是不可思議的。  

怎樣解釋黑體輻射實驗的結果呢?當時,人們都從經典物理學出發尋找實驗的規律。前提和出發點不正確,最後都導致了失敗的結果。例如,德國物理學家維恩建立起黑體輻射能量按波長分布的公式,但這個公式只在波長比較短、溫度比較低的時候才和實驗事實符合。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和物理學家、天文學家金斯認為能量是一種連續變化的物理量,建立起在波長比較長、溫度比較高的時候和實驗事實比較符合的黑體輻射公式。但是,從瑞利一金斯公式推出,在短波區(紫外光區)隨著波長的變短,輻射強度可以無止境地增加,這和實驗數據相差十萬八千裡,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失敗被埃倫菲斯特稱為「紫外災難」。它的失敗無可懷疑地表明經典物理學理論在黑體輻射問題上的失敗,所以這也是整個經典物理學的「災難」。

這些實驗困難被看作是「晴朗天空的幾朵烏雲」,然而正是這幾朵烏雲引發了物理界的變革。

這些問題困擾了許多前沿的物理學家,由於使用經典物理的理論無法解釋這些關係。首先是馬克思·普朗克在黑體輻射問題上腦洞大開,索性把將物體中的原子看作微小的諧振子,從而獲得了一個公式卻解釋黑體輻射。為了讓這個公式成立,他不得不假設這些原子諧振子的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離散的。

然而這個看似不是辦法的辦法,卻被愛因斯坦智慧的大腦捕捉到了,並且推廣開來,做出了讓世人矚目的成果。當然,這一切還基於另外一個年輕人的工作。那就是天才的物理學家赫茲。

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海因裡希·魯道夫·赫茲柏林大學做實驗,目的是驗證韋伯與麥克斯韋誰的電磁學理論正確,他通過反覆調整和改進實驗裝置,終於證明了麥克斯韋理論的正確,並且完善了麥克斯韋方程。正是他的實驗和理論推廣,20世紀的無線通訊得以蓬勃發展,惠及直到今天的千家萬戶。然而,就是在這個實驗中,他注意到帶電物體當被紫外光照射時會很快失去它的電荷,這就是後世著名的光電效應。紫外線入射於火花間隙會幫助產生火花,這個發現立刻引起了物理學者們的好奇心,其中包括威廉·霍爾伐克士、奧古斯圖·裡吉、亞歷山大·史託勒託夫等等。他們進行了一系列關於光波對於帶電物體所產生效應的研究調查,特別是紫外線。

由於紫外線照射,大量電子從金屬表面逸出。經研究發現,光電效應呈現以下幾個特點:a. 有一個確定的臨界頻率,只有入射光的頻率大於臨界頻率,才會有光電子逸出。b. 每個光電子的能量只與照射光的頻率有關。c. 入射光頻率大於臨界頻率時,只要光一照上,幾乎立刻觀測到光電子。以上3個特點,c是定量上的問題,而a、b在原則上無法用經典物理來解釋。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論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對於光電效應給出另外一種解釋。他將光束描述為一群離散的量子,現稱為光子,而不是連續性波動。

這好比是科學界的多米諾骨牌,一個一個的連鎖反應,一個一個的思維火花碰撞,一個一個的科學發現,真是精英輩出,讓人嘆為觀止。

很快地,愛因斯坦的論文引起美國物理學者羅伯特·密立根的注意,最初時候他是不接受愛因斯坦的理論,為了證明愛因斯坦的錯誤,他在之後的十年內,一直沒有忘記去做實驗研究光電效應。在無數的實驗之後,直到1916年,是這個充滿質疑的科學家密立根卻用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這真是科學家的趣聞。不僅如此,他還用光電效應直接計算出了普朗克常數。

1923年,密立根因為「關於基本電荷以及光電效應的工作」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力學#

相關焦點

  • 似乎無所不能的量子力學究竟是何方神聖?(連載之四)
    在量子力學這個神秘的物理學領域,許多優秀的科學家憑著努力、執著、聰明和機遇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家。我們所熟知的就有普朗克、愛因斯坦、波爾、海森堡、薛丁格、狄拉克、泡利和波恩等。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在量子力學界嶄露頭角之時,他是一位年輕帥氣的科學家。這位出生於法國貴族家庭的年輕人,早年並不是個理工科大學生。由於家族顯貴,他有時接觸到許多圖書,博覽群書的他在中學時代就顯示文學才華。因此,在18歲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如願以償地考入了巴黎索邦大學,他是歷史專業的,後來於1910年大學畢業並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 新晉「網紅」量子科技究竟是「何方神聖」?走進神秘的量子世界
    量子科技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這一引發廣泛熱議的新晉「網紅」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何會受到全世界高度關注,在現實生活中又有何應用前景?經濟日報記者帶您一起走近量子科技。  認識量子科技先要從量子說起。量子是什麼?根據量子理論,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分割。
  • 2016考研英語:「語感」究竟是何方神聖
    語感究竟是何方神聖   摘要:
  • 指靜脈識別究竟是何方神聖?
    #生物識別#可能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指靜脈識別,那麼指靜脈識別究竟是何方神聖
  • 量子世界究竟什麼樣的?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量子科技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這一引發廣泛熱議的新晉「網紅」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何會受到全世界高度關注,在現實生活中又有何應用前景?今日我們一起走近量子科技。 認識量子科技先要從量子說起。量子是什麼?
  • 【科普微講堂】「逆溫層」 究竟是何方「神聖」?
    媒體報導中經常提到一個名詞「逆溫層」它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何提到不利氣象擴散條件
  • 科學家發現一枚奇怪的化石,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它究竟是何方神聖
    早在60年前,科學家們發現了一枚奇怪的化石,至今仍是未解之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這枚化石被一個名叫塔利的收藏家所珍藏,因此也被命名為「怪物塔利」。從外形來看,這枚化石的上半身又細又長,而下半身又肥又大,像是魷魚和蛇類的結合體。儘管科學家們對其研究了將近半個世紀,但依舊毫無所獲。那它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 年年爆紅的「粉黛亂子草」,究竟是何方神聖?​
    ❖爆紅的「粉黛亂子草」,究竟是何方神聖相比金黃色的傳統色彩,粉紅色的秋季顯得更為迷人,這也是粉黛亂子草之所以成為大家追捧的對象
  • 螢光劑究竟是何方神聖?
    螢光劑究竟是何方神聖? 一篇文章針對螢光劑做了這樣的實驗各類洗衣液和面膜在紫光燈下散發著璀璨的藍光,觸目驚心。推送使用了大段的文字,介紹使洗衣液和面膜發光的可怕物質螢光劑。而這個傳說中有毒又致癌的物質,真的那麼可   原標題:面膜和洗衣液含螢光劑會致癌? 螢光劑究竟是何方神聖?
  • 人們常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究竟何方神聖?
    影視作品裡,僧人和別人打招呼,合掌問訊時,總是要稱一聲「阿彌陀佛」,這阿彌陀佛究竟何方神聖?佛教認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你看到寺廟裡大雄寶殿中三尊並列的佛像,那就是阿彌陀佛、釋迦摩尼佛和藥師琉璃光如來了。《佛說阿彌陀經》:「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 巔峰對決之後,量子力學「諸神」散落何方?
    ——《糾纏:量子力學趣史》在納粹正式掌權之前,早已成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的愛因斯坦便去了美國。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1933年,「希特勒衝鋒隊」闖進了愛因斯坦在德國的家,如果他沒有離開,後果不堪設想。
  • 【科普】一文讀懂MPPT究竟何方神聖
    MPPT究竟何方神聖?「磚家」這樣說到:MPPT英文全稱為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即最大功率點跟蹤,是指對因光伏方陣表面溫度變化和太陽輻照度變化而產生的輸出電壓與電流的變化進行跟蹤控制,使陣列一直保持在最大輸出工作狀態,以獲得最大功率輸出的自動調整行為。
  • 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四大貢獻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但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貢獻卻並非所有人都理解 愛因斯坦無疑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但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貢獻卻並非所有人都理解,甚至有人認為愛因斯坦是極力反對量子力學的。那麼,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貢獻究竟有哪些?
  • 水生植物|水蔥究竟是何方神聖
    但是許多人並不熟悉水蔥,讓小編帶大家去看看水蔥到底是何方神聖。什麼是水蔥水蔥,學名:Scirpus Validus,水生植物。它是莎草科的一種植物。它的生長很像食用大蔥,但它是不可食用的。植株高度在1.5至2米之間。它通常生長在沼澤,溝渠,水池和湖泊的淺水中。該植物的地上部分可以用作藥物,在夏季和秋季收穫,清洗,切成薄片,乾燥,並具有減少水分和溶脹的作用。
  • Realme的SLED電視又是何方神聖
    看到這裡,可能不少人會很奇怪,聽過QLED、OLED,這個SLED又是何方神聖?是一項新技術還是只是營銷噱頭?今天就跟大家簡單科普一下。SLED電視=RGB背光SLED電視和三星的QLED電視一樣,都是帶有背光源的,不能和OLED電視一樣實現自發光,所以還是可以算作LCD電視。
  • 溫伯格:量子力學的困境
    然而對於新的量子力學,這種物理學規律的即時確定性似乎消失了。一切都如此奇怪。1926年愛因斯坦在一封寫給伯恩的信中這樣抱怨:量子力學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我的內心中有個聲音告訴我這仍非真實。這個理論很好但卻很難讓我們更接近上帝的秘密,我十分確定他不玩篩子[2]。
  • 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終極矛盾——黑洞奇點
    然而通過恆星坍縮自然形成的奇點的質量很大,一般在三個太陽質量以上,所以實際上它的不確定性很小,也就是說奇點雖然屬於微觀,但似乎又不存在不確定性,因為它的位置和動量都非常容易確定,雖然它實際上是無法測量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測量黑洞來對其進行間接測量:根據黑洞的視界能確定黑洞的質量,而根據黑洞的質量能確定奇點的質量,又根據其移動速度確定其動量;通過視界能確定黑洞的邊界,而奇點就位於黑洞的中心點上
  • 機器學習十大算法都是何方神聖?
    機器學習十大算法都是何方神聖?機器學習十大算法都是何方神聖?看完你就懂了具體應用有:信用評級、營銷活動成功概率、產品銷售預測、某天是否將會地震發生。機器學習十大算法都是何方神聖?看完你就懂了具體應用有:廣告展示、性別檢測、大規模圖像識別等。算法六:集成學習集成學習就是將很多分類器集成在一起,每個分類器有不同的權重,將這些分類器的分類結果合併在一起,作為最終的分類結果。
  • 量子力學究竟「可怕」在哪?科學家的懷疑或許是對的
    經過數百年的研究,量子力學已經從開始到處漏風的「茅草屋」,變成了了今天堅固可靠的大廈。有科學家曾指出,只要你懂一點量子力學,那麼你就比90%的同齡人更能看清縹緲的未來。人類究竟有沒有可能穿越時空?無數和量子力學有關的問題出現在我們的身邊。雖然這些問題有的已經提出了百年,但是至今科學界並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
  • 量子力學究竟「可怕」在哪?科學家的懷疑或許是對的
    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理論之一,量子力學如今正慢慢被普通人所熟知,甚至還誕生了一句非常詼諧幽默的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有科學家曾指出,只要你懂一點量子力學,那麼你就比90%的同齡人更能看清縹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