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曾受英國統治,香港在許多數據上一直沿用英國計量單位,例如在面積大小方面,香港人習慣用英尺作為單位。
英尺是一個比較小的面積單位,不到平方米的1/10,簡單換算一下,1000英尺的房子約為93平方米。
由於香港在2012年徹底廢除了公攤面積,如今香港購房者買到的面積就是實用面積,因93平方米相當於內地的100多平米。
100多平米的房子在國內算是中等水平吧,即便是在上海、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100多平米的大小也是一般般,而在三四線城市,100平米應該是起步大小吧。
但是在香港,100多平米的房子被稱之為豪宅,而且還有一個震耳欲聾的名字——千尺豪宅,乍一聽還以為是1000平米的大別野呢,搞半天就是100平米的小三居。
而且就100平米的房子,香港人還能給你整出一個傭人間,這也太不把菲傭當人看了。
(香港住房,密密麻麻)
可以肯定的講,香港是全世界住房最擁擠的地方,沒有之一。
香港人均住房面積只有不到14平米,就連人口密度遠高於香港的澳門,其人均居住面積都比香港大。
對此很多人都認為香港是地狹人稠,人口太多而土地卻不少,因此導致香港的住房用地緊張。
但實際上香港的土地並不少,時至今日香港的土地開發率只有24%,仍有大片土地沒有開發。一直以來香港政府以保護環境為名,禁止開發香港北部地區,這些土地都被劃為郊野公園和農業用地,禁止進行房地產開發。
(香港的建築用地主要集中在維多利亞灣兩岸)
(維多利亞灣密集的高樓)
(香港和深圳的交界處,圖右是高樓林立的深圳,圖左是農田遍地的香港)
由於香港政府保守的土地政策,導致香港的住宅用地嚴重不足,房價也是水漲船高,平均房屋成交價格約840萬RMB,即便是以香港的收入,當地市民的買房壓力也很大。
由於房價太高,一般的普通家庭只能購買五六十平米左右的房子,並且有房子的家庭已經算是很幸運了,香港有許多的月薪1萬港幣以下的人根本買不起房子,只能租房子住。
當然,租房的價格也很貴,於是香港誕生了一種「劏房」。
劏房類似於內地一線城市的隔斷間,就是把一間大房子分割成許多房間出租。
但是香港劏房的面積要更小,只有幾平米到十幾平米,並且北上廣的隔斷房通常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居住,而香港的劏房是全家居住,非常擁擠。
(因為面積太小,劏房的廚房和洗手間都是放到一起的)
而即便是這種劏房仍然有許多人住不起,於是在劏房之下,香港還有棺材房和籠屋。
其實這兩種房子都不能叫房子,就是一張狹窄的單人床,然後十幾個人公用一個廁所,跟養雞的籠子一樣,僅此而已。
(香港籠屋)
正是由於住房面積狹小,使得香港人對於豪宅的理解有別於其他地區,面積超過100平米的房子就算是大豪宅了,因此就有了千尺豪宅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