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獻「恢復期血漿」可成為正向反饋循環嗎?
13號晚上,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呼籲新冠肺炎康復病人返院捐獻「恢復期血漿」。
國藥「中國生物」同時宣布,已完成對部分康復者血漿的採集工作,並成功製備出了用於新冠肺炎臨床治療的特免血漿,目前顯示出了初步效果。
有大V出來講了一個美好的故事:康復病人捐獻恢復期血漿,可以救助兩個患者;兩個患者被治好了,又可以捐獻血漿再救四個;以此類推,只要大家響應號召,或者強制要求採集康復期血漿,這輪新冠肺炎疫情不就分分鐘被撲滅了麼?!
可惜故事不是那麼簡單。
如果把血液中的血細胞去除,剩下的部分就是血漿。新冠肺炎康復病人恢復期血漿中,除了諸多免疫因子還含有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這些抗體是殺滅新冠病毒的利器。將經過特殊處理後的恢復期血漿輸入到其它患者體內,可以幫助免疫系統查殺病毒,是一種被動免疫療法。
首先供體(提供者)和受體(接受血漿的患者)必須是同一個血型,採集來的「恢復期血漿」要經過檢驗,排除感染甲乙C肝、愛滋、梅毒及其他病原體的風險後,再進行離心分離,這個過程將消耗大量血漿,一個危重患者可能需要7-10個同血型的康復者提供血漿。
由於血漿中只含有非細胞組分,也就是說缺乏生產抗體的特異性效應B細胞(漿細胞),這些輸入的抗體是一次性的,只有存量沒有增量,隨著時間的推移,輸入的抗體會被逐漸消耗,受體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多次回輸才能逐漸好轉甚至康復。
截止到2月17日,累計治癒者有10888位,但是現有確診者有57976位,血漿提供者基數還遠遠不夠。
更重要的是,接受「恢復期血漿」捐獻而病情好轉甚至痊癒的病人,其本身由於沒有相應漿細胞並不能產生有效抗體,因而無法成為下一批的有效捐獻者,意味著不可能出現「鏈式反應」般的正向反饋循環。
綜上,如果有更多的治癒期康復者主動捐獻血漿支援臨床一線和相關研究,絕對有助於當前抗疫大局。
但是採集「恢復期血漿」治療新冠肺炎患者只能作為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的應急措施,難以全面覆蓋。
阻斷疫情蔓延,保護易感人群仍是當前防疫戰爭的重中之重,願天佑中華。
作者:蔣帥中山大學 細胞生物學博士、博士後
關注【名醫匯】,了解更多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