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共有兩名危重症患者被輸注康復者血漿,其中一人已經出院
金羊網 2020-03-17
目前,東莞已有十幾名新冠肺炎康復者捐獻了血漿,並儲存了1800毫升血漿以備不時之需。
醫生為Z女士輸注康復者血漿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文聰
解密戰疫中的「血漿療法」
截至16日,東莞市共有兩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接受了新冠肺炎康復者血漿治療,其中的Z女士已於上周五出院。回顧該患者一個多月的治療歷程,東莞市人民醫院萬江院區ICU主任沈利漢認為,患者能達到出院標準,離不開全院多學科團隊的合作及各級專家的指導,康復者血漿治療更是功不可沒。
血漿療法效果怎樣?
上周五下午,今年69歲的Z女士從市人民醫院出院。她此前被診斷為重症肺炎(新型冠狀病毒),抗病毒治療對她並沒有什麼效果,病毒濃度一直降不下去。
「在藥物無效的狀態下,就要考慮採用其他辦法了。」沈利漢所說的「其他辦法」,就是為危重症患者輸入治癒患者恢復期血漿。2月17日、2月27日、2月28日,Z女士先後三次接受了共計900毫升的康復者血漿治療。「第一次輸完後的評估效果還不是太明顯,但第二次、第三次評估發現,患者雙肺裡的病毒數量明顯下降。」沈利漢說。
為何治療效果各異?
2月16日凌晨,東莞市人民醫院ICU病房內,隨著淡黃色的血漿緩慢地輸入T先生體內,74歲的他成為了東莞首個康復者血漿輸注者。截至目前,東莞累計的100例新冠肺炎患者中,僅有T先生和Z女士接受過康復者血漿治療。
回憶起為T先生輸血漿的情景,東莞市人民醫院輸血科主任祁妙華仍歷歷在目,「我們把400毫升的血漿分成了兩袋,先拿了一袋給ICU的同事,並叮囑一開始要慢慢輸,邊輸入邊嚴密觀察。平時輸血時,我們不主張使用抗過敏藥,但怕危重症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所以這次我們還是用了。」
200毫升的血漿平時不到20分鐘就可以輸注完成,這一回用了差不多40分鐘。祁妙華說,第一袋血漿輸完後,中間還間隔觀察了15分鐘,「病情沒有出現變化,我們才給T先生輸了第二袋。」
同為危重症患者,同樣接受了康復者血漿治療,為何Z女士出院了,而T先生仍住在重症監護室呢?沈利漢解釋稱,T先生已先後8次輸注了2400毫升康復者血漿,體內的病毒數量也有所下降,但該患者不僅年齡大,而且還患有原發性高血壓等基礎病,各器官功能不全,再加上每個人對血漿輸入後的反應也不一樣,因此,仍需進一步觀察及動態複查相關指標。
啥情況才用血漿療法?
「不是所有的新冠肺炎患者都要接受康復者血漿治療,也不是所有康復者的血漿都能被使用。」祁妙華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康復者每次只能捐獻200-400毫升血漿,在血漿採集前,會先對捐獻者進行檢測,看血漿裡的抗體是否達標,核酸是否呈陰性。而輕症患者之所以無需進行血漿治療,是因為其自身的免疫力尚可以抵禦病毒的攻擊,沒必要去承受輸血漿帶去的風險,比如,急性肺損傷、過敏反應等。
目前,東莞已有十幾名新冠肺炎康復者捐獻了血漿,並儲存了1800毫升血漿以備不時之需。
據沈利漢介紹,「接下來,重症、危重症和病情進展快的患者,都會考慮使用康復者血漿治療。」
編輯: a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