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爾赫林
近些天,一直在看新聞,關於「人體低溫冷凍」的新聞在近期倍受關注。而「人體低溫冷凍」,也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
在新聞中得知:冷凍人體之前,要先用防凍液置換掉人體的體液,再將人體保存在液氮罐之中。但這樣的冷凍方式,似乎復甦無望。
在看過新聞之中,結合以前看過的美國科幻電影,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在我看來:人體低溫冷凍,並不應該將人體置於「液氮」中,而是置於類似子宮的「母艙」之中。「母艙」是一個個獨立的艙室,艙室中加注「外周營養液",溫度保持在攝氏25度左右——25攝氏度的溫度(或再低一點),利於人體的「低溫保鮮」。並且,「外周營養液」可以通過電腦控制的機器設備來進行淨化和「緩流補充」(在淨化原有營養液的同時,每次只補充少量的營養成分,以達到合格的生化指標)。
「外周營養液」可以通過透皮吸收,為皮膚和肌體補充養分,以控制和減緩肌體的衰老。而人在進入」母艙「之前,先進行一段時間的營養液飲食,每天只喝營養液,不吃固體食物,並通過灌腸來清除腸道內的糞便——當人進入「母艙」,浸泡在「外周營養液」之中,就不會排洩固體糞便了。
當人進入「母艙」時,事先戴好營養液的「鼻飼管」和防水的氧氣面罩(一個鼻孔進食,另一個鼻孔吸氧),通過軟管連接到「母艙」的生命保障系統之上。生命保障系統,也是由電腦自動控制,為人體提供「淡氧"(含有微量氧氣的淨化氣體,主要是淨化人體的呼吸),還為人體提供「內吸營養液」,事先儲存在罐子裡,由電腦控制定期定時定量供給人體,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可以保證人體健康,滿足肌體生存需要。
人可以赤身裸體,或穿著防水布料製作的艙服,進入「母艙」。躺入「母艙」後,浸泡在「外周營養液」之中,再關閉「母艙」艙蓋。當人浸泡於25攝氏度的「外周營養液」之中,就可以降低人體的新陳代謝,維持最基本的生命體徵。雖然,人體的新陳代謝降到最低點,但人還是存活著的,可以通過營養液和淡氧的供給,來滿足人體生存的最低需求,以達到在「休眠狀態」下長期存活和延緩衰老。
人在「母艙」中,浸泡於「外周營養液」中,保持「休眠狀態」,但也可以在朦朧狀態中吸食營養液(可由生命保障系統直接控制,當監測到人體需求時,定期或不定期的定量供給,直接就將「內吸營養液」通過「鼻飼」輸送進人的胃裡。而人處在「休眠狀態」,不僅能夠吸氧和進食,還可以進行排尿和排便——直接排入「外周營養液」之中,然後通過機器將「外周營養液」淨化,並補充養分和礦物質。
人在進入「母艙」之前,還可以事先打一針「休眠針」,當人躺入「母艙」之後,藥物起作用,人就可以處在休眠狀態——但可以通過「母艙」的生命保障系統,來維持人體健康存活,既將能量消耗降低到最低點,又可以控制和減緩肌體衰老。人在「母艙」中的休眠狀態,類似於「昏迷」或「假死」,而人在「昏迷」之中,是可以通過「鼻飼」來進行流食供給的。
試想一下:當人躺在「母艙」裡,通過生命保障系統維持著生命體徵,以達到在「最低耗能」狀態之中長時間存活。然後,就可以把「母艙」安裝在大型的宇宙飛船之中,而人就可以乘坐宇宙飛船,進行漫長的星際旅行了。可以預先計算好飛行所需的時間(以年為單位),然後,在「母艙」的生命保障系統中儲備足量的「內吸營養液"。而「母艙」的生命保障系統,既是獨立的,又是跟飛船的生命保障系統緊密相連的,可以受到飛船的生命保障系統來支援和支撐。也就是說,「母艙」中所需的,新鮮的「外周營養液」、「內吸營養液",可以預先儲存在飛船的生命保障系統的超大容量儲存罐裡,然後通過管道輸送到各個「母艙」之中,由電腦系統控制,按需按量補充(需要多少就補充多少)。
如果「母艙」(類子宮生命保障系統)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那麼,就可以將人體低溫冷藏保鮮,並可以通過飛船將人託運到想要到達的星球上,而人就可以乘坐飛船在宇宙空間自由自在的遨遊了!可以想像一下:人躺在「母艙」之中,乘坐宇宙飛船,只需要睡上一覺便可以到達自己想要去的星球,睡一覺就能夠到達目的地了。在宇宙飛船到達目的地之前,「母艙」還可以通過「喚醒系統」將艙室內的乘客,提前喚醒。
本文寫作靈感,既來自於美國大片,也來自於多年的從醫經驗積累。在美國電影,那些與星際旅行有關的科幻大片中,人是直接躺在休眠艙中,浸泡在液體裡,卻不戴氧氣面罩和鼻飼管——但在我看來,這樣有點不太合情理。因為自從人離開母體脫離子宮,在出生後就失去了在液體中自主生存的能力了,所以說,當人浸泡在「外周營養液」中,氧氣面罩和鼻飼管還是必需品。
寫作本文,只是一點不成熟的想法。或許,也能夠給「人體低溫冷凍」的科學研究,帶來一點靈感吧。
(微信公眾號/吉恩瀚棠,作者:卡爾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