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體冷凍技術」的一點個人想法,並非天方夜譚

2020-10-18 吉恩瀚棠

關於「人體冷凍技術」的一點個人想法

作者:卡爾赫林

近些天,一直在看新聞,關於「人體低溫冷凍」的新聞在近期倍受關注。而「人體低溫冷凍」,也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

在新聞中得知:冷凍人體之前,要先用防凍液置換掉人體的體液,再將人體保存在液氮罐之中。但這樣的冷凍方式,似乎復甦無望。

在看過新聞之中,結合以前看過的美國科幻電影,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在我看來:人體低溫冷凍,並不應該將人體置於「液氮」中,而是置於類似子宮的「母艙」之中。「母艙」是一個個獨立的艙室,艙室中加注「外周營養液",溫度保持在攝氏25度左右——25攝氏度的溫度(或再低一點),利於人體的「低溫保鮮」。並且,「外周營養液」可以通過電腦控制的機器設備來進行淨化和「緩流補充」(在淨化原有營養液的同時,每次只補充少量的營養成分,以達到合格的生化指標)。

「外周營養液」可以通過透皮吸收,為皮膚和肌體補充養分,以控制和減緩肌體的衰老。而人在進入」母艙「之前,先進行一段時間的營養液飲食,每天只喝營養液,不吃固體食物,並通過灌腸來清除腸道內的糞便——當人進入「母艙」,浸泡在「外周營養液」之中,就不會排洩固體糞便了。

當人進入「母艙」時,事先戴好營養液的「鼻飼管」和防水的氧氣面罩(一個鼻孔進食,另一個鼻孔吸氧),通過軟管連接到「母艙」的生命保障系統之上。生命保障系統,也是由電腦自動控制,為人體提供「淡氧"(含有微量氧氣的淨化氣體,主要是淨化人體的呼吸),還為人體提供「內吸營養液」,事先儲存在罐子裡,由電腦控制定期定時定量供給人體,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可以保證人體健康,滿足肌體生存需要。

人可以赤身裸體,或穿著防水布料製作的艙服,進入「母艙」。躺入「母艙」後,浸泡在「外周營養液」之中,再關閉「母艙」艙蓋。當人浸泡於25攝氏度的「外周營養液」之中,就可以降低人體的新陳代謝,維持最基本的生命體徵。雖然,人體的新陳代謝降到最低點,但人還是存活著的,可以通過營養液和淡氧的供給,來滿足人體生存的最低需求,以達到在「休眠狀態」下長期存活和延緩衰老。

人在「母艙」中,浸泡於「外周營養液」中,保持「休眠狀態」,但也可以在朦朧狀態中吸食營養液(可由生命保障系統直接控制,當監測到人體需求時,定期或不定期的定量供給,直接就將「內吸營養液」通過「鼻飼」輸送進人的胃裡。而人處在「休眠狀態」,不僅能夠吸氧和進食,還可以進行排尿和排便——直接排入「外周營養液」之中,然後通過機器將「外周營養液」淨化,並補充養分和礦物質。

人在進入「母艙」之前,還可以事先打一針「休眠針」,當人躺入「母艙」之後,藥物起作用,人就可以處在休眠狀態——但可以通過「母艙」的生命保障系統,來維持人體健康存活,既將能量消耗降低到最低點,又可以控制和減緩肌體衰老。人在「母艙」中的休眠狀態,類似於「昏迷」或「假死」,而人在「昏迷」之中,是可以通過「鼻飼」來進行流食供給的。

試想一下:當人躺在「母艙」裡,通過生命保障系統維持著生命體徵,以達到在「最低耗能」狀態之中長時間存活。然後,就可以把「母艙」安裝在大型的宇宙飛船之中,而人就可以乘坐宇宙飛船,進行漫長的星際旅行了。可以預先計算好飛行所需的時間(以年為單位),然後,在「母艙」的生命保障系統中儲備足量的「內吸營養液"。而「母艙」的生命保障系統,既是獨立的,又是跟飛船的生命保障系統緊密相連的,可以受到飛船的生命保障系統來支援和支撐。也就是說,「母艙」中所需的,新鮮的「外周營養液」、「內吸營養液",可以預先儲存在飛船的生命保障系統的超大容量儲存罐裡,然後通過管道輸送到各個「母艙」之中,由電腦系統控制,按需按量補充(需要多少就補充多少)。

如果「母艙」(類子宮生命保障系統)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那麼,就可以將人體低溫冷藏保鮮,並可以通過飛船將人託運到想要到達的星球上,而人就可以乘坐飛船在宇宙空間自由自在的遨遊了!可以想像一下:人躺在「母艙」之中,乘坐宇宙飛船,只需要睡上一覺便可以到達自己想要去的星球,睡一覺就能夠到達目的地了。在宇宙飛船到達目的地之前,「母艙」還可以通過「喚醒系統」將艙室內的乘客,提前喚醒。

本文寫作靈感,既來自於美國大片,也來自於多年的從醫經驗積累。在美國電影,那些與星際旅行有關的科幻大片中,人是直接躺在休眠艙中,浸泡在液體裡,卻不戴氧氣面罩和鼻飼管——但在我看來,這樣有點不太合情理。因為自從人離開母體脫離子宮,在出生後就失去了在液體中自主生存的能力了,所以說,當人浸泡在「外周營養液」中,氧氣面罩和鼻飼管還是必需品。

寫作本文,只是一點不成熟的想法。或許,也能夠給「人體低溫冷凍」的科學研究,帶來一點靈感吧。

(微信公眾號/吉恩瀚棠,作者:卡爾赫林)

相關焦點

  • 人體冷凍只凍頭:凍存是一項技術,復甦是一套信仰
    把人凍起來,等到未來再復甦,這個想法至少能追溯到1931年的科幻小說。今天,這個想法看起來幾乎要實現了:已經有許多家公司在提供商業冷凍服務,杜虹選擇的Alcor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家之一——這家公司收取20萬美元進行全身保存,8萬美元進行頭部保存,將軀體部分冷凍在零下196度的液氮中,期待未來的醫學進展能夠讓人復甦。
  • 劉興亮|人體冷凍技術能幫助我們實現永生?
    圖/來源於網絡文/劉興亮(微信公眾號:劉興亮時間)01最近,國內第一例用於人體冷凍技術的事件餘音嫋嫋,對永生抱有想法的人們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奮。過去聽說美國有人體冷凍技術,為那些身價不菲又渴望不死的階層服務——這是花錢買來世,價格當然十分昂貴。
  • 人體冷凍被視作是生命的延續,可一旦被冷凍還能被成功復活嗎?
    當人體冷凍概念剛剛提出來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這個想法近乎於十分的荒謬。在這個想法飽受疑慮的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人體冷凍想法的十分好奇,更想知道冷凍人會不會出現,誰又會是第一個冰凍人?那他為什麼要成為冷凍人呢?是想出風頭嗎,奪眼球嗎?回答是,非也!1965年詹姆斯·貝德福德被查出患有腎癌,雖經過多次治療仍無法好轉,恰巧這時人體冷凍的概念又剛剛問世。於是詹姆斯·貝德福德決定試試這個新興的人體冷凍技術。另外,詹姆斯.貝德福德是一位非常熱愛冒險的人,加之他看過了《永生不死的前景》 的這本書,更對人體冷凍技術產生了比較很濃的興趣感。
  • 世界第一例冷凍人已經解凍,人體冷凍技術能否實現永生?
    如今人體冷凍技術已經不再是科幻電影裡的存在,這項技術可以通過低溫冷凍將人體一直保存下去,目前最知名的人體冷凍公司在美國,名為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目前報名冰凍的人數已近2000人,該基金會已冰凍了160具屍體,其中也不乏名人,如美國最偉大的棒球運動員之一泰德威廉斯,美國導演查爾斯馬修。
  • 大腦植入晶片,人體冷凍技術?人類未來30年的發展趨勢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關於人類的未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開發的技術是越來越先進,這也就產生了很多的新興行業,比如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有的科學家依據現階段科技發展的雛形,推斷了一些人類社會未來的十到十五年可能的發展趨勢。強大自身法穿戴設備第一個呢,就是我們的身體功能會變強,以後的人類會藉助一些外在的設備,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更強大。
  • 俄人體冷凍專家揭秘永生 冷凍技術能讓死人復活?
    近日,據俄羅斯《真理報》報導,冷凍技術有可能讓「不會生病,不會變老,人人存活到永生的夢想」實現。科學家們在永生上的不懈努力,真的能夠讓死人復活存留到永生嗎?科學不斷向前發展,人體冷凍的瘋狂想法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生物衰老研究所首席專家、生物物理學家伊戈爾-阿爾特尤克霍夫在《真理報》的採訪中,講述了人類在永生上的不懈努力。
  • 1967年第一個嘗試人體冷凍技術的貝德福,他現在重新甦醒了嗎
    筆者:三體-小遙相信很多人都對人體冷凍技術略有耳聞,這個突破了傳統倫理觀念的技術早在出現之初就有很多人反對,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沒有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反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曾經有人傾盡全力試圖將自己的遺體冷凍,希望能夠在未來擁有重新回到世界的機會,然而人們只知道故事的前半段,對於被冷凍之後的情節並不了解。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科幻作品中的情節,世界上每年都會出現一小部分進行人體冷凍的例子。通過「冬眠」等待更好的治療機會,或者到達一個無法想像的科技時代,其實是不太現實的。
  • 人體冷凍爭議背後:參與的人至今沒有一例復甦
    關於展文蓮人體冷凍的新聞經報導後,關於銀豐研究院的來頭,以及這項技術是否有商業目的問題,也引發熱議。  資料顯示,銀豐研究院由銀豐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於2015年出資成立。這是一家主攻基因工程、幹細胞技術開發,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低溫保存與復甦,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轉化的專業研究機構。
  • 人體冷凍保存技術:死而復生能實現嗎
    在科幻小說中,通過低溫冷凍技術保存人體,並通過未來的醫學技術復活,是個屢見不鮮的橋段。但是,冷凍技術是否真的能讓人很好地保存到未來醫學足夠發達的那一天嗎?  人體保存技術的過程  當某個人被宣布死亡的時候,人體冷凍保存公司會收到通知,然後派遣一個反應團隊,確保這個人的血液繼續在體內流動。
  • 揭秘:中國首例人體冷凍實驗背後的故事
    這是他們第一次冷凍中國客戶。反過來,中國也是第一次出現人體冷凍實驗。  會員繳納的會費和冷凍費用,有一半進入信託基金,大概有1000萬美元。這筆錢和阿爾科完全分開,即使阿爾科不在了,也有資金負擔氮氣添加和未來的解凍復活費用。  「人體冷凍不是一項新技術,但具體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許多問題,阿爾科他們更有經驗。」魏景亮說,這是他們選擇阿爾科的主要原因。
  • 有了人體冷凍技術,「起死回生」還會遠嗎?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臨床專家採用人體冷凍技術,實施了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手術。那麼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呢?這種技術真的可以令人起死回生嗎?發展這一技術有何意義?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
  • 中國首例「人體冷凍」5月已完成,冷凍再「復活」真的可行?
    為展文蓮進行人體冷凍的是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工作人員,研究院隸屬於銀豐生物工程集團,主要從事「人體細胞、組織、器官存儲、基因測序技術、細胞技術研究和臨床應用等高新技術開發」。趙女士說,現在還有四個人體冷凍的液氮罐最近將會運到,可供使用,同時還準備擴建新的研發場地。其實並非每個人都適合被冷凍。
  • 人體冷凍遇熱潮 又一位中國人籤約成新會員
    她因為選擇實施冷凍遺體,在美國進行分體保存等待50年後「起死回生」,成為近日人們關注的熱點。  究竟什麼是人體冷凍?50年後能否復甦?實施這一冷凍技術的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Alcor)究竟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是否是打著科技的名義騙錢?為了解開這些疑問,成都商報記者日前專門採訪了美國該基金會的兩位負責人,全面解開有關人體冷凍的謎題。  誰會被冷凍?
  • 人體冷凍復活技術靠譜嗎?科學家的回答令人欣喜
    人體冷凍保存了部分細胞功能,因此,至少在理論上,這個人可以在以後的日子裡復活。人體冷凍是如何進行的?當一個人的心臟停止跳動,在法律上被宣布死亡後,與你籤訂協議的那家公司就會接管你的身體。一個應急反應小組就會到達,他們用設施為你的大腦提供足夠的氧氣和血液來維持你的身體運作。為你的身體注入抗凝血劑防止你的血液在運輸途中凝固。
  • 「人體冷凍」引爭議,第一個冷凍人復活了嗎?
    中國本土首例冷凍人 在參與人體冷凍的數百個人裡,也有國人的身影也許是因為受到科幻文學的影響,"人體冷凍"這個對於當時的國人來說相當陌生的詞彙,並不讓她感到恐懼。 2015年,杜虹在阿爾科接受了人體冷凍手術,選擇將自己的頭部冷凍起來,她是第一個接受這項技術的國人。如今,她的頭部仍在阿爾科保存著。
  • 人體冷凍技術哪家強? 揭秘世界三大「凍人」機構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家機構提供冷凍人體的業務,價格高昂,而且只管「冷凍」,不管「復活」。曾經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凍人」技術墜落凡間,是科學實驗,還是一場騙局?死而復生究竟有多大的可能?現代醫學距離科幻還有多遠?  如果你對死後「復活」感興趣,快來了解一下世界上的三大人體冷凍機構吧。
  • 「人體冷凍技術」或可讓人類長生,但代價極大,令科學家感到憂慮
    這類似於今天的「人體冷凍技術」,只不過不同的是前者是電視劇虛構的產物,而後者卻是真實發生在現實的案列。說起「人體冷凍技術」你可能會以為小編是在開玩笑,但實際上在今天的世界,「人體冷凍技術」已然成為了當下新型技術之一,和「器官移植」,「人體頭顱移植」「克隆生命」等技術真實存在於我們周邊。
  • 關於「絕對零度」與「時間停止」的關係及「人體冷凍難點與休眠」
    圖片來源於網絡下一個關於冷凍的話題是「人體冷凍」其實目前地球上的人體冷凍技術根本就是「三無產品」哪怕就算是冷凍幾十年之後被新技術成功解凍並存活下來了那也只不過是一個接近「白痴」一樣的人…………原因在於磁力場並沒有被一起凍結,所以在人被冷凍的時間內其記憶和其它的一些東西是在不斷流失的,這非常可能使他不再是他,完美人體冷凍/解凍技術需要的前提條件是掌控時間。
  • 揭秘世界三大人體冷凍機構(圖)
    這本首創「納米技術」這個詞彙的書籍,有一章專門論述了人體冷凍術。  目前,該基金會為100多人進行冷凍術,包括著名棒球運動員泰德·威廉斯的大腦和比特幣先驅哈爾·芬尼的身體。基金會擁有1000多名會員,都是支持冷凍術的人,每年繳納數百美元。美國《財富》雜誌稱,Alcor的客戶包括很多億萬富翁,他們向基金會捐贈大量資金,資助其研究人體冷凍技術。
  • 中國首例本土人體冷凍完成 遺體被冷凍等待"復活"
    它提供的介紹裡寫道,這是一家基因工程、幹細胞技術開發,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低溫保存與復甦,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轉化的專業研究機構。   同年,銀豐研究院發起設立了山東省銀豐生命科學公益基金會,旨在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它資助4項研究計劃:生命延續研究計劃、組織器官銀行計劃、(幹)細胞醫學轉化研究計劃和基因工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