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摸魚被一條微博笑劈了。
▲網傳圖:座頭鯨把虎鯨揍飛出水面
後來有官方站出來科普說:圖是P的,事卻是真的。
許多案例表明,座頭鯨的確是一種喜歡「挺身而出」的動物——它們似乎尤其喜歡在虎鯨捕獵時對它們的獵物「拔刀相助」,驅趕虎鯨,營救被捕獵的動物。
座頭鯨也叫大翅鯨,是一種徜徉於廣袤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成年個體體長可達十數米,體重接近30噸,像鬚鯨科的很多成員一樣,它們也主要以磷蝦等小型甲殼生物為食。
與座頭鯨不同,虎鯨是一類兇悍的肉食動物,它們常常結伴而行,如群狼般突襲獵物,是海洋之中名副其實的霸主。
虎鯨的獵物大致可分為兩類,其中一類主要捕食魚類,而另一種則主要捕食海洋哺乳動物——比如企鵝、海豹等哺乳動物,甚至是未成年的大型鯨類。
▲虎鯨捕食海豹
虎鯨:哥,一家人別這樣
座頭鯨:誰跟你一家人?
按說兩者都是鯨魚,有啥事兒不好商量,非要「結梁子」呢?
別說,座頭鯨和虎鯨還真不一樣。
敲重點昂!座頭鯨是鯨目鬚鯨科,虎鯨是鯨目海豚科。同目不同科,你就這麼類比吧,馬和犀牛也是同目不同科。
不過話說回來,再這麼看虎鯨,真的像黑白短嘴大海豚呢!
美國加州西南漁業科學中心的羅伯特·皮特曼及其團隊發現,在所有的座頭鯨幹預案例中,95%的虎鯨的攻擊對象都是哺乳動物。
令人驚訝的是,大多數衝突(57%)卻是由座頭鯨主動發起的,它們甚至會從幾千米外趕過來幹擾虎鯨的捕食,而且無論虎鯨的獵物是什麼。
皮特曼團隊對有記載的115起虎鯨-座頭鯨衝突事件進行了詳細的統計,這些事件發生在1951-2012年間,由遍布世界各地的至少54名記錄者提供,其中既包括專業的研究者,也有業餘的愛好者。
事實上,這些案例中,11%的狀況是虎鯨在追捕其他座頭鯨,而89%的狀況是虎鯨們正在追殺海豹、海獅、翻車魨、灰鯨幼崽等其他動物。
值得一提的是,曾在1988年,一隻雄性座頭鯨被拍攝到參與營救一隻北海獅,而在2003年,它又與虎鯨勇敢鬥爭,解救了另一隻北海獅。
研究者們仔細比對了兩張照片,「嚯,這不就是同一隻座頭鯨麼!」最終確認這隻座頭鯨15年如一日地追著虎鯨發揚懲惡揚善的英勇行為。
此處應該有北海獅送的錦旗:匡扶正義!
事實上,除了虎鯨,座頭鯨針對的對象也有擬虎鯨、領航鯨,當這些鯨科對大型鯨類的幼崽發起進攻時,也容易遭遇座頭鯨的主動攻擊。
座頭鯨這種將捕食者好事攪和黃的習慣從哪來?研究者目前還不能給出確切答案。
不過,在43%由虎鯨先挑事的衝突中,虎鯨的目標往往都是座頭鯨的幼崽。
成年的座頭鯨威猛無比,但座頭鯨幼崽相對弱小,在體型上並不具備對虎鯨的絕對優勢。
參加營救行動可是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甚至冒著受傷風險的,但座頭鯨顯然樂於此道。
研究人員給出推測:儘管座頭鯨的小團隊往往是鬆散、不穩定的,但是它們卻有著非常穩定的繁殖區域;幼崽長大之後,對它曾經居留的繁殖地也會保持極大的忠誠。
▲17隻虎鯨攻擊兩隻座頭鯨保護下的座頭鯨幼崽
另外三隻座頭鯨趕來驅逐了這些虎鯨
因此,保護別的座頭鯨的幼崽有利於繁殖海域的維持穩定,為它們的進一步繁殖棲息打下基礎。
很多跡象表明,座頭鯨們或許是依賴敏銳的聽覺去發現虎鯨的捕食行為,再前往幹預的。
虎鯨們追蹤獵物時往往是非常安靜的,可一旦鎖定目標、開始攻擊,虎鯨們就開始大呼小叫,座頭鯨可能就是聽到虎鯨捕食時的聲音才做出應對。
在到達虎鯨捕獵區域前,座頭鯨也許不知道自己營救的是什麼動物,也可能並不在乎。
座頭鯨之所以如此乘風破浪敢打敢拼,或許這是由於它們很清楚虎鯨這樣的捕食者還不是自己的對手。
即使是一隻沒有幫手的座頭鯨,也敢於主動去找10餘只虎鯨的麻煩。
成年座頭鯨擁有長達5米、重達一噸多的巨大胸鰭,而且又極其靈活易於操控,上面還往往附著了一些大而尖銳的藤壺,擊中對手時可以割裂其血肉。
▲藤壺
你可能在吃烤生蠔的時候,看見生蠔殼上有一兩隻藤壺,但當它們密密麻麻長滿座頭鯨的鰭上時,殺傷力不容小覷,光是想想都疼······
面對虎鯨,座頭鯨往往只是胡亂揮舞它們的胸鰭,拍打它們的尾鰭,但虎鯨很清楚一旦被擊中的可怕後果,於是選擇保持距離。
因此,成年座頭鯨面對虎鯨時基本上立於不敗之地。
對於座頭鯨來說,前面提到的它們保護別的座頭鯨的幼崽有利於繁殖海域的維持穩定,反正它們和虎鯨搏鬥也很少受傷,它們也就不介意把種內的互助擴散到物種之間。搞不好完全是找下消遣,鍛鍊筋骨,小試身手罷了。
在研究人員看來,對其他物種的保護,它們或許就是閒的。
文章整理自:@果殼、@科普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