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鑄幣廠(在鐵匠工場也一樣),人們將金子和其他硬幣材料放在兩個模子之間,用錘子猛力擊打。類似獎章這樣比較厚的製品是用澆鑄的方法來實現的,這也是一個相對容易完成的任務。除了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者發揮貨幣交換的功能,黃金還具備其他令人讚嘆的物理性質。不像白銀或青銅,它們的顏色在過些年後會完全改變,而黃金的顏色會保持不變並且比前兩者更為柔韌。黃金能被擊打成極薄的薄片,人們可以用膠水把這種金片與木材或其他金屬粘接起來;黃金還能被拉成極細的絲,人們將之與絲線纏繞在一起用於紡織。儘管黃金十分昂貴,但是它可以加入類似黃銅和銅這種便宜的金屬從而製成合金,且合金的顏色更為華美。
由於金的熔點低,所以能與液態水銀相混合而製成柔軟的一團,然後這團混合物便能被擦到類似白銀或青銅這些熔點高的金屬上。當金和液態水銀的混合物被放進一種特製的爐子裡時,水銀受熱揮發產生一種有毒的煙後,金與水銀就在底下完全融合在了一起。這種被稱為火鍍金(fre-gilding)的技術就被多納太羅用於製造了《土魯斯的聖路易像》。這尊主教雕像的權杖和法冠做工精細,並且有一層瓷釉,這正是多納太羅所期望創造的15世紀義大利的類型物品。
15世紀末,在獻給金匠行會守護神聖埃利朱斯(St Eligius)的米蘭大教堂彩色玻璃窗上有一幅場景,詳細描繪了這種職業所需的基本工具。正如畫家兼玻璃安裝工尼可洛·達·瓦拉洛(Niccolò da Varallo,1420—1489年以後)所呈現的,這幅畫面表現了當時的一個手工作坊。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一個學徒既能學到繪畫的基礎,還將學會如何獲得、稱重以及估價各種珍貴金屬。他還將學會如何操作和調節火爐,從後面觀察火爐的風箱;學會如何使用小錘子和卡規將金屬擊打成形,以及用壓印器壓花;學會如何使用鑿子和雕刻刀來進行精細的切割。
教皇的金玫瑰上那易碎的葉子和莖,詳盡顯示出他們的一些技巧已到了隨心所欲的程度。自從12世紀開始,這支玫瑰連同一柄裝有寶石的劍就被教皇作為特權標誌而贈予世俗的政權。1458年,這支玫瑰由教皇庇護二世(Pope PiusII,1458—1464年在位)賜給了他的出生城市錫耶納。最好的金匠被僱用來製造這些價格高昂,並且被裝上了空莖的花、葉子和刺。他們另加了一些珠寶,一顆藍寶石做成的淚滴懸掛在由金線製成的花枝上,並且花莖中插入了類似於香脂的東西,散發出芬芳的香氣,從而確保形成完美的幻象。
教皇庇護二世的金玫瑰,金、銀包金、一枚淚滴狀藍寶石,1458年,市政廳,錫耶納。每年教皇都會依據自己的判斷,將一支金玫瑰和一柄寶劍送給某個為保持忠誠而盡了最大努力的王公貴族或城市。在15世紀,接受過這項饋贈的人包括費拉拉公爵博索·德·埃斯塔以及英格蘭國王。1458年,這支特別的玫瑰由教皇庇護二世饋贈給了他的家鄉錫耶納。
這是眾多彩色玻璃畫中的一幅,由米蘭金匠行會為他們在米蘭大教堂中祭壇上面的窗戶而委託製作。金屬製造工和金匠的守護神聖埃利朱斯被表現為即將開始他的學徒生涯。畫面上有小火爐、風箱以及這個行業的一些標誌性工具。
每一支教皇的玫瑰都被作為榮譽的標誌和財富的象徵而被新的所有者保存。與此類似,金或銀質的人像徽章被作為友誼或聯盟的標記而贈送和珍藏。很容易證明,在15世紀,這樣的委託和禮物非常普遍。米蘭大公加萊亞佐·瑪利亞·斯福爾扎送給他的重要軍官曼圖亞侯爵(大公感激侯爵給予的重大支持)兩塊巨大的金像徽章,每一塊都價值一萬達克特。人們經常抵擋不住將這些禮物變現的強烈誘惑,因此,這些精美的鑄件能留存下來實在非同尋常。一個現在依然能見得到的例子是,曼圖亞侯爵夫人伊莎貝拉·德·埃斯塔(Isabella d'Este,1474—1539)將她自己私人徽章的複製品配上了精心製作的金相框,並飾以金邊、玫瑰花結和鑽石,從而使她的名字更加清晰。
徽章的背面是一個站在表示摩羯座佔星術符號下的勝利形象,也是奧古斯都皇帝的出生標記。在獎章和金框上的冷拋光(cold chasing)、壓印圖案,以及在徽章和相框上的條紋等大量的表面工作,說明這是一件精心製作的作品,值得仔細觀察。我們從一份伊莎貝拉房間的財產清單(在她1528年死後草擬的)中得知,這塊徽章陳列在一種特殊的情境中:它緊挨著一件古代石雕,這促使人們在她的形象和古羅馬人的形象之間進行比較,同時也在對古代技藝與當時的徽章製作者兼雕塑家吉安·克裡斯託福羅·羅馬諾(Gian Cristoforo Romano,1470—1512)這類藝術家的技藝之間進行對照。
如果說黃金是金屬中最好的,那麼獲得白銀則容易得多。義大利從德國和東中歐進口白銀的數量也相對更為巨大。正如我們所見,金匠和他的贊助人經常用薄薄的一層黃金將本來的材料隱藏起來,由雅各布·羅塞託(Jacopo Roseto,日期不詳)在1383年製造的盛有聖多明我頭顱的聖物盒就是這樣的例子。這個聖物盒由合併在一起的2946片包金銀片和48尊小雕像組成。在銀本身所擁有的優點中,它發出的自然冷光也被人們所欣賞。製造於同時期的兩件託斯卡納作品也是精心製作的金匠藝術中的傑作,一個是皮斯託亞(Pistoia)的聖雅各布祭壇,1361年時皮斯託亞就有了這個祭壇的早期提議,而直到大約1456年才完成;另一個是為佛羅倫斯洗禮堂裡的節日場合而建造的祭壇,始於1367年。1452年,雕塑家米開羅佐(1396—1472)運用失蠟法,在祭壇中心處加了一個佛羅倫斯守護神施洗者聖約翰自由站立的雕像。
銀祭壇的正面描繪了施洗者聖約翰的生活,由卡利馬拉協會於1367年1月16日委託給貝託·迪·貝裡和李奧納多·迪·塞爾·喬萬尼進行製作。許多藝術家都為這個祭壇作出了貢獻。協會將側面面板委託給了韋羅基奧和安東尼奧·德爾·波拉約洛。1477年之後,祭壇完成。在聖約翰節那天,這個祭壇和聖物以及洗禮堂所擁有的其他珍貴物品都被拿出來進行了展示。
聖雅各布的銀祭壇,聖雅各布教堂,皮斯託亞,1287—1456年,銀、銀包金、琺瑯和珠寶。儘管此項工作始於1287年,但這件聖物最初被設計和製作是在1361年之後。1361年,兩位佛羅倫斯的金匠弗朗切斯科·尼古拉和李奧納多·迪·塞爾·喬萬尼被僱用來製作這個奉獻給聖雅各布的精美的聖物盒祭壇,工作為期十年。15世紀,當布魯內萊斯基,可能還有多納太羅也參與進來時,工作依然還在進行中。
聖約翰是佛羅倫斯的守護神和重要的城市象徵,這尊雕像是由美第奇宮的建築師米開羅佐與洛倫佐·吉貝爾蒂和多納太羅密切合作完成的。米開羅佐的技巧很大程度上並不僅僅在於對金屬本身的澆鑄和拋光,而且還在於緊隨其後的琺瑯工藝,這層琺瑯給雕像和圍繞在雕像周圍的東西加上了色彩。這同樣是一系列複雜的步驟,米開羅佐將沙子、紅鉛、蘇打或者鉀鹽等各種材料熔化在一起,並為了得到好看的顏色而混入金屬氧化劑,從而創造出一種人造寶石。最終得到的人造寶石厚片被碾碎後鋪滿金屬表面,然後放在一種能熔化這種人造寶石卻不能熔化金屬的溫度下焙燒。到
15世紀,人們經常直接在金屬表面雕刻圖像,被稱為黑銀鑲嵌術的特殊技術似乎便從這種過程中得到了發展。把一塊由銀、硫和鉛構成的黑色合金放入被雕金屬上挖出的孔洞中,再用火燒,來製造那些用作腰帶、帶扣、紐扣或者最流行的聖像牌這樣的東西。聖像牌是一個小金屬飾板,在做彌撒和祈禱期間,當牧師大聲宣布「上帝的和平永遠與你同在」時,人們會親吻聖像牌。圖23表現的是聖母瑪利亞的加冕禮,這件作品是給洗禮堂的贈品,1452年由佛羅倫斯的商業行會委託馬索·菲尼圭拉(Maso Finiguerra,1426—1464)製造。這個特殊的聖像牌也許已經在人們做彌撒時被眾人傳遞並親吻過,但是事實好像是,許多義大利人會購買屬於他們自己的聖像牌,以避免與他們的鄰居共用一塊,無論這塊聖像牌是多麼豪華。
刻有聖母加冕禮場面的聖像牌,1452年。馬索·菲尼圭拉以「設計大師」而著稱。他為這個時期的其他佛羅倫斯藝術家提供了無數的草圖和素描稿。這塊黑銀鑲嵌的聖像牌被放置在一個16世紀的邊框裡。最初人們可能是握著這塊聖像牌後面的把手,並且當神父在彌撒中大聲宣布「上帝的和平永遠與你同在」時親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