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地震強度: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級來表示。目前世界上通常採用「裡克特級數」,也就是「裡氏」震級。
地震是由海洋或大陸下面固體的地殼板塊活動產生的碰撞、擠壓、錯動、變形、斷裂等地球表面運動。地震的強度可以從輕微的震顫到能引起大面積廣泛破壞的劇烈運動。地球上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地震,每年會有500多萬次,平均每天有1萬多次。不過,大部分地震發生在海底,或者較輕微的地震,所以人一般很難感覺到。
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產生的力,使地殼巖層變形、斷裂、錯動,這就是地震。地下發生地震的地方叫作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於70千米的地震稱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千米之間的地震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千米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越淺,破壞性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同理。
地震的破壞力十分巨大。大地震如果發生在陸地,頃刻間就會傾覆成千上萬的高樓大廈、農舍田莊,會破壞道路、良田、工廠、礦山,造成重大的人畜傷亡;大地震如果在海底爆發,剎那間就會引起海嘯,吞沒船隻,席捲海濱;大地震如果在山川發生,又會震得山崩地裂、江河斷流、堤壩崩潰;另外,大地震還會誘發火災、水災,是人類最可怕的自然災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