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帶小勳看過一本關於地球生命起源的科普書,從那以後小勳對人類的祖先充滿了好奇,時不時地就和我討論「人到底是不是從猿猴演變而來的?是怎麼演變的」。
其實從小到大,我就聽很多的任教老師說過,人是從猿猴演變而來的科普故事,就連歷史書上都清清楚楚地畫著演變過程。我還知道有一位科學家叫做「達爾文」,就是他提出的進化論。
小時候的我對這些深信不疑,但越長大就越對那些怪力亂神的故事感興趣。如:人類是上帝的產物,人類很有可能是外星人的作品……
看文章時也就開始帶有偏見和目的性的了解這方面的假設理論。甚至會淺薄地認為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只是個文字巨人,因為那個年代的硬體設施不足以支撐他如此宏大的研究。
事實證明,我真的很無知,也很淺薄。因為我連進化論都搞錯了,達爾文從來沒有說過人是從猿猴演變的,進化論也不是一本簡單的人類進化史。
達爾文
糾正我這方面認知的是我給小勳買的一本新書,叫做《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就毫不猶豫的定了下來,因為我自己也很想了解達爾文的「進化論」到底是基於什麼而提出來的。
《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其實並不是一本科普書,而是寫給兒童看的一本人物傳記。它從達爾文的視角,帶讀者重新走進十八世紀——達爾文的年代,看看達爾文為什麼可以從一個普通的小男孩,成為一個大科學家。
這本書對我來說,真的受益匪淺。
首先,至少讓我知道了進化論是怎麼回事,原來達爾文著作那本書的全名叫做《論藉助自然選擇(即在生存鬥爭中保存優良族)的方法的物種起源》,後來才被人稱為進化論。
其次,達爾文並不只是一名人類學家,他喜歡研究一切感興趣的事情,並且每件事都被他做得有模有樣。他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地質學家、動物學家、植物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生態學家……他對科學的貢獻遠比我們想像中要大。
最後,每一個敢於質疑,並且為這個疑惑付出行動的探索者,都值得被尊重。原來,在那個相信上帝創造人類的社會,達爾文也害怕自己「驚世駭俗」的理論會掀起千層大浪,甚至對他口誅筆伐。他的進化論理論被自己雪藏了20年,直到有另一個相似理論出現時,他才敢把書籍發表出來。
不過作為一本寫給兒童看的人物傳記,對於孩子來說也是非常具有可讀性的。從小到大就愛觀察的達爾文最喜歡的事就是「求真」,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接下來,我們看看達爾文的自傳可以給小朋友們帶來什麼啟發吧。
高爾基說過,天才是由於對事業的熱愛而發展起來的,簡直可以說,天才——就其本質而論——只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的熱愛而已。
看完達爾文的經歷,再看這句話,真的覺得無比正確。
小時候的達爾文就對一切生物感興趣。有一天,達爾文看到兩隻不同的金龜子,正當他兩手各抓住一隻時,第三隻金龜子進入他的視線。於是他把其中一隻放進嘴裡,準備去抓第三隻,沒想到這隻小昆蟲噴出了一股酸液,灼傷了達爾文的舌頭。
你看,小時候的達爾文就可以做出這麼嚇人的舉動。著迷於大自然裡所有東西的達爾文,其實生活在一個很富裕的家庭。他的爸爸希望他可以去學醫,不希望達爾文整天沉迷於逛森林、打獵、觀察昆蟲、收集標本等沒出息的事情上。
不過最後,父親看到達爾文對自己工作的熱愛之深,最終同意他放棄學醫的想法。但是建議他去學習宗教,將來成為一名牧師。
達爾文同意了,因為宗教課程裡有幾何學、化學,還是他最熱愛的自然科學。
後來他在學宗教時認識了一位老師,植物學家約翰·史蒂文斯·亨斯洛給他推薦了一個極佳的機會,正是這次機會,達爾文說「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決定了我此後全部事業的道路」。
因為當時有一艘即將前往南美洲繪製地圖的輪船要去遠航,船長需要找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知識豐富的人隨船出行。這次在海上航行的1700多天,讓達爾文有機會採集到許多各種各樣的樣本:動物、植物、礦石、化石等。
航行路線
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不是達爾文對觀察、研究大自然的熱愛,以及為這份熱愛所付出的努力,那他很可能就會和這次機會失之交臂。
也許,我們也看不到一個如此傑出的科學家——達爾文。
不知道平時生活中,你們遇到一件好奇的事會怎樣解決?如:為什麼雨從那麼高的地方掉下來不會砸到人?為什麼隕石落到地球上,只會看到隕石坑,而看不到和坑一樣大的隕石?是上網搜索答案,還是好奇過之後就不了了之呢?
我們來看看達爾文是怎樣思考,又是怎樣做的?
那時候的人們認為昆蟲大致上都是一樣,但達爾文卻發現,雖然昆蟲彼此間很相似,但每一種又有點不一樣。後來,他光是觀察瓢蟲,都發現了24個不同的種類。到底是什麼造成了相似昆蟲之間的差異性呢?
還有,達爾文在海上航行停留在巴西時,為巴西大森林裡斑斕的色彩、錯綜複雜的植被、森林裡瀰漫的聲音和寂靜所著迷。但他又奇怪於,在這個大量物種生活的地方,是怎樣達到一種平衡狀態的呢?
再有,達爾文發現雕齒獸化石和現代犰狳在外觀上有極高的相似性,並且骨骼也非常相似。同樣,兩種生物之間也有些許的差別,達爾文又思索:為什麼生活在鄰近地區的古生物和現代生物會這麼相似呢?
大自然中所有的這種多樣性都讓達爾文著迷,他尤其喜歡觀察事物之間的聯繫和差異性。
至於他怎麼做的,我們其實早就知道了,那本著名的《物種起源》就是他的答案。
我們現在都知道自然界的平衡是因為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因,也知道很多古生物就是現代生物的祖先。
可是在達爾文那個年代,人們的普遍認知都是:上帝創造了人類;生物是一成不變的;火山、洪水、高聳的巖石等都是上帝為了懲罰人類而製造出的災難。
所以,達爾文可以打破傳統,大膽提出「進化」的假設,在那個年代來說,真的具有極強的探索精神及意義。
我們現在所有的認知,都是基於達爾文的進化論。達爾文真正做到了讓好奇心找到答案,讓所有的知其然,最後知其所以然。
這讓我想到,每個孩子有一段時間好像都是「十萬個為什麼」附體,他們有無窮無盡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也有像達爾文一樣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決心。
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達爾文真的為自己的好奇和思考付出了實際行動。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孩子都像達爾文一樣成為科學大家,但至少可以多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學會思考,以及尊重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
三、堅持的力量
從小到大聽過太多關于堅持的名人名言了,什麼「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不管是古代的詩還是現代的諺語、老話,都能找到無數關於「堅持」的話,以及各種關於「堅持」的名人勵志小故事。
你一定想不到早已功成名就的達爾文在72歲高齡時,還觀察了一種不起眼的小生物,並且為它著作了一本書。這種小生物就是蚯蚓,達爾文覺得蚯蚓很有益,並且非常聰明,所以把最後一本書獻給了蚯蚓。
從孩童時期一直到老年,達爾文就一直在重複、堅持著做這幾件事:觀察、思考、理論實踐。
我很喜歡何炅關於「堅持」這件事的一段表達:
如果你真的堅持不下去,那你就放棄吧。
但是如果你放棄了,就不要抱怨自己沒有得到,
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
要得到你必須付出,要付出你必須還要學會堅持
每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的付出,去決定自己生活的樣子。
關于堅持其實我感觸很深,做自媒體也有一年多時間了,其實收益很少,但還是堅持下來了。大概是因為雖然金錢上的收益很少,但思想上卻受益頗多吧。只要堅持地做一件事,收穫就總會以不經意地方式來到你身邊。
我也總是告訴小勳堅持的力量,《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這本書與其說是教小朋友怎麼思考,不如說是讓孩子從達爾文身上學到,怎樣為自己熱愛的事情去付出行動;不受傳統思考方式影響,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質疑;以及堅持做好一件事帶來的美妙。
現在各種短視頻崛起,不光孩子,就連大人看書的時間也變得少之又少,但不管社會怎麼發展,紙質書永遠都不會淘汰,並且多看書,總沒有壞處。比如我,以後再也不會無知地說「達爾文只是個純粹的理論者」。
不信,你來看看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