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8月13日電 據澳洲網微信公眾號消息,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移民國家,一直以來以多元和包容著稱,走在街頭你能夠看到開壽司店的日本人,坐出租會遇到的印度司機,買菜大概率會遇到越南人,最常見的就是華人了。包括唐人街在內,維州墨爾本附近的幾個華人區也都各有特色,走到這些社區,熟悉的華人面孔總能讓帶給人親切的感覺。
就在前幾天,有朋友在「偏遠地區」遇到了一群金髮碧眼的華人。
由於專業實習需要,朋友去偏遠地區實習,被分到了維州的一個偏僻地區「Bendigo」,距離墨爾本駕車需要將近一個小時,乘坐V-line則需要一個半小時以上。在那裡,不僅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非常地道的家鄉粵菜,在小酒館裡喝酒還遇到了一批金髮碧眼卻非常執拗地用廣東話稱自己是「華人」的白人。
座小鎮和「華人」的故事要從19世紀中葉開始說起:
1、背井離鄉,漂洋過海,淘金者異鄉傳承傳統
1850年左右,最早的一批的淘金者和拓荒者從中國東部沿海出發,越過海洋,到達澳大利亞南端的邊陲小鎮「Bendigo」,他們在這裡憑藉勤勞和吃苦耐勞,在這座小鎮裡紮下了根,不到10年,就把人口發展到了佔小鎮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身在異鄉的這批華人,始終無法忘記自己家鄉到了節日舞龍舞獅的傳統習俗。於是在1870年,一隻來自中國家鄉的金色巨龍,跨國重洋,毫無破損的被運到了澳大利亞的這個小鎮。
而當時興奮地沉浸在又可以繼承家鄉習俗的這批華人卻沒有想過,這條金色巨龍能得以保存下來,保存在了以其名字命名的「金龍博物館」。
澳大利亞對復活節非常重視,每年都有遊行慶典和節日期間通宵達旦的慶祝派對,而這個小鎮,舞龍舞獅卻成為了基督教節日「復活節」的主角。每年都會有來自各地的遊客,去觀賞澳大利亞歷史最悠久的復活節慶典「中國舞龍遊行」。
2、白皮膚藍眼睛:「我們的身上流淌著正宗的中國血液」
因為和當地人的通婚,到了Anita這代,身上只有一半的中國血統。而家族作為華人移民的故事卻被記錄了下來,Anita的爺爺就是當年金龍舞龍隊裡的一名表演好手。生活在這個社區和文化認同下的Anita從小就接觸並繼承了家族的這項傳統。
在種族隔離默默地在這個小鎮蔓延的年代,總有人會拿著油漆在Anita家的籬笆上塗著「白人優先」和「納粹」等口號標誌,即使把標誌擦掉,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也會重新搗亂破環,因此這些標誌保留了10餘年之久。正是這樣的一件事提醒她,即使自己有著白人一樣的外表,卻與生俱來的是華人,這一點誰都無法改變。
到了現在這個年代,人們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也持續在提升,現在當別人問Anita到底來自哪裡時,她自信地告訴別人:「我一半來自澳大利亞本土,一半來自中國,完美搭配」。
3、文化身份認同:邁出探尋自我的第一步
除了Anita外,這座小鎮有太多在別人看起來是「假」中國人的存在,紅頭髮的蘇格蘭女孩在小時候由於母親是華人而不被父親的家庭接受卻在觀看舞龍表演的活動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文化認同,華人聯誼會的會長Doug Lougoon身上也再難看出來華人外貌的痕跡了卻依然致力於尋找曾祖父時期丟失的族譜。
這座安靜卻又包容的小鎮與其他華人被焦慮和歧視的負面新聞所籠罩的大都市相比較,像世外桃源一樣多元又尊重。而在探尋互相尊重和包容的道路上,認同自己的文化背景將是每個求索「Where am I really from」真理的人所邁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