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維州這個小鎮有一批白皮膚藍眼睛的華裔

2020-12-05 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8月13日電 據澳洲網微信公眾號消息,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移民國家,一直以來以多元和包容著稱,走在街頭你能夠看到開壽司店的日本人,坐出租會遇到的印度司機,買菜大概率會遇到越南人,最常見的就是華人了。包括唐人街在內,維州墨爾本附近的幾個華人區也都各有特色,走到這些社區,熟悉的華人面孔總能讓帶給人親切的感覺。

就在前幾天,有朋友在「偏遠地區」遇到了一群金髮碧眼的華人。

由於專業實習需要,朋友去偏遠地區實習,被分到了維州的一個偏僻地區「Bendigo」,距離墨爾本駕車需要將近一個小時,乘坐V-line則需要一個半小時以上。在那裡,不僅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非常地道的家鄉粵菜,在小酒館裡喝酒還遇到了一批金髮碧眼卻非常執拗地用廣東話稱自己是「華人」的白人。

座小鎮和「華人」的故事要從19世紀中葉開始說起:

1、背井離鄉,漂洋過海,淘金者異鄉傳承傳統

1850年左右,最早的一批的淘金者和拓荒者從中國東部沿海出發,越過海洋,到達澳大利亞南端的邊陲小鎮「Bendigo」,他們在這裡憑藉勤勞和吃苦耐勞,在這座小鎮裡紮下了根,不到10年,就把人口發展到了佔小鎮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身在異鄉的這批華人,始終無法忘記自己家鄉到了節日舞龍舞獅的傳統習俗。於是在1870年,一隻來自中國家鄉的金色巨龍,跨國重洋,毫無破損的被運到了澳大利亞的這個小鎮。

而當時興奮地沉浸在又可以繼承家鄉習俗的這批華人卻沒有想過,這條金色巨龍能得以保存下來,保存在了以其名字命名的「金龍博物館」。

澳大利亞對復活節非常重視,每年都有遊行慶典和節日期間通宵達旦的慶祝派對,而這個小鎮,舞龍舞獅卻成為了基督教節日「復活節」的主角。每年都會有來自各地的遊客,去觀賞澳大利亞歷史最悠久的復活節慶典「中國舞龍遊行」。

2、白皮膚藍眼睛:「我們的身上流淌著正宗的中國血液」

因為和當地人的通婚,到了Anita這代,身上只有一半的中國血統。而家族作為華人移民的故事卻被記錄了下來,Anita的爺爺就是當年金龍舞龍隊裡的一名表演好手。生活在這個社區和文化認同下的Anita從小就接觸並繼承了家族的這項傳統。

在種族隔離默默地在這個小鎮蔓延的年代,總有人會拿著油漆在Anita家的籬笆上塗著「白人優先」和「納粹」等口號標誌,即使把標誌擦掉,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也會重新搗亂破環,因此這些標誌保留了10餘年之久。正是這樣的一件事提醒她,即使自己有著白人一樣的外表,卻與生俱來的是華人,這一點誰都無法改變。

到了現在這個年代,人們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也持續在提升,現在當別人問Anita到底來自哪裡時,她自信地告訴別人:「我一半來自澳大利亞本土,一半來自中國,完美搭配」。

3、文化身份認同:邁出探尋自我的第一步

除了Anita外,這座小鎮有太多在別人看起來是「假」中國人的存在,紅頭髮的蘇格蘭女孩在小時候由於母親是華人而不被父親的家庭接受卻在觀看舞龍表演的活動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文化認同,華人聯誼會的會長Doug Lougoon身上也再難看出來華人外貌的痕跡了卻依然致力於尋找曾祖父時期丟失的族譜。

這座安靜卻又包容的小鎮與其他華人被焦慮和歧視的負面新聞所籠罩的大都市相比較,像世外桃源一樣多元又尊重。而在探尋互相尊重和包容的道路上,認同自己的文化背景將是每個求索「Where am I really from」真理的人所邁出的第一步。

相關焦點

  • 最「神奇」的村落,白皮膚藍眼睛高鼻梁,卻堅稱是中國人
    導語:最「神奇」的村落,白皮膚藍眼睛高鼻梁,卻堅稱是中國人世界由200多個國家,每個國的地理環境、文化習俗與歷史傳統都所有不同,這就造成了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所以,在學習工作之餘,從一個國家到另外一個國家,在旅途中釋放身體與精神的壓力,收穫這個精彩的世界。近來年,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異國遊成為了一種熱門俄羅斯、泰國、日本等國家,受到國人的熱捧,這些國家離中國比較近,而且與其它國家相比,這些國家的文化是我們相對比較熟悉的,所以這些國家每年都會接收中國大量的遊客。
  • 鹽湖美若空鏡的秘密 + 出行攻略 | 澳大利亞維州
    ▽【 第 二 :地 質 】在這個匯水湖盆中要有豐富的鹽類物質來源Pink Lakes從1916年開始成為維州重要的商業鹽礦區,周邊幾乎所有的小鎮都是因為當年人們採鹽而逐漸發展起來的。鹽礦持續開採直到1979年維州設立這一區域為國家公園而停止,1991年湖區合併入Murray-Sunset National Park使之成為維州第二大的國家公園,同時湖區內建立起一個露天的鹽礦博物館,展示了當年開採鹽礦的歷史和駝隊把加工好的食用鹽運出去的艱辛。
  • 他們是藍眼睛白皮膚的「中國人」,誓言為祖國守好邊疆永不後退!
    他們是藍眼睛白皮膚的「中國人」,誓言為祖國守好邊疆永不後退! 在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的東部,有兩座高山,那裡終年積雪,冰川高懸,險峻奇麗,儀態萬千。而高山的山腳下,生活著一群藍眼睛白皮膚的「中國人」。千年前就在為我國守護邊疆,被國人稱為高原上的雄鷹。
  • 我國唯一的「混血村」,藍眼睛白皮膚,卻以「中國人」自居
    但在我國卻有這樣一個神奇的村莊,外界的人將這座村莊稱之為混血村。顧名思義,村子裡大多數的村民都是清一色帶有兩種及以上血統的人。而很多的國人對於這種稀罕的事情,都喜歡去這個村莊看看有什麼不同。或許在許多中國人看來,這些藍眼睛、白皮膚、高鼻梁的人在中國很少見,因此總有人喜歡去這個村莊圍觀。
  • 罕見的南露脊海豚在澳大利亞維州海岸擱淺
    人民網雪梨1月15日電 近期,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西南部的仙女灣附近,先後發現了兩隻南露脊海豚擱淺的屍體。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這是有歷史記錄以來,第一次在維州海灘發現深海海豚擱淺。經維州環境、土地、水務及規劃部的自然環境規劃官員曼迪·沃森證實,2019年12月在仙女灣東海岸擱淺的南露脊海豚是維州第一次發現該類海豚。隨後,在2020年1月初,人們在仙女灣附近發現了第二隻擱淺死亡的同類海豚。沃森稱,在相近地點連續發現兩隻南露脊海豚擱淺死去,這非常不尋常。
  • 澳大利亞維州確認2人感染超級細菌死亡
    食品夥伴網訊     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維州健康機構今日證實,自2012年以來,致命超級細菌--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CRE)已造成維州18人死亡,近60例感染病例,衛生部門警告需對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採取防控措施。
  • 最新DNA研究揭秘英國人祖先:藍眼睛、黑皮膚
    【文/觀察者網 徐蕾】英國人終於找到了他們的祖先,各大報紙在7日頭版爭相刊登他的照片:藍眼睛、黑皮膚、黑捲髮,掛著蜜汁微笑眺望前方…… 英國廣播公司(BBC)當地時間2月7日報導稱,研究人員通過提取DNA分析,生活在1萬年前的英國人是擁有藍眼睛的黑人。
  • 澳大利亞維州州長上臺發言,旁邊翻譯竟然雙手豎中指!視頻曝光,全澳...
    中新社·華輿訊 據微雪梨報導,最近,澳大利亞疫情反覆,而維州更是首當其衝。之前好不容易迎來的「出門自由」,現在又因為疫情復發而重啟了出行限制令。(圖片來自Daily Mail)而且這個人就站在州長Daniel Andrews的旁邊——他竟是維州州長的御用手語翻譯員!
  • 女孩天生有一對「藍眼睛」,被父母拋棄淪為孤兒,後來怎麼樣了?
    中國女孩天生擁有一對「藍眼睛」,被父母拋棄淪為孤兒,後來怎麼樣了?人出生以來,就面臨著各種不同的命運。但有的孤兒非常奇特,中國就有一位小女孩,從出生那一刻起,長著一雙「藍眼睛」,被父母以及周邊人認為是不祥之兆,因此將其拋棄。這位「藍眼睛」女孩最終的命運該何去何從?中國普遍以黑頭髮黃皮膚黑眼睛為主,歐洲地區則以金頭髮、白皮膚藍眼睛為主,所以由於膚色以及相貌上的差異,導致中國少部分農村人的思想比較緊固,認為藍眼睛是一種徵兆,更是狠心將其拋棄。
  • 中國最特殊的地方,當地人藍眼睛高鼻梁,堅決稱自己是中國人!
    中國最特殊的地方,當地人藍眼睛高鼻梁,堅決稱自己是中國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隨著國家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而且如今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所以很多人喜歡出去旅遊,尤其是出國遊特別的流行,西方的外國人大多都是藍眼睛高鼻梁的,而且皮膚也特別的白皙,其實在我國有一個地方,當地居民也是藍眼睛高鼻梁的白皮膚人。
  • 中國新疆這一城市,都是藍眼睛的白種人,卻一直強調自己是中國人
    我們都知道,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而每個民族都各有各的特色與文化,只是我們了解的很少,我們最常見和最了解的的是漢族。我們共同的是講中國話,黃皮膚。但是有一個民族的膚色卻是與我們不一樣,他們都是白皮膚,藍眼睛。
  • 維州政府啟動墨爾本港口租賃程序
    維州官網3月21日報導,維州財長帕拉斯(Tim Pallas)當日宣布啟動墨爾本港口租賃程序。帕拉斯表示,維州議會於2016年3月10日通過了墨爾本港口50年的租賃計劃,政府擬於2016年年底前宣布最終的租賃方。
  • 今天,讓我們狠狠曝光一位澳洲華裔英雄!他的故事值得所有孩子們傳唱
    澳大利亞從組建審判甲級戰犯的東京國際軍事法庭,開始就堅決主張把天皇作為戰犯來審判。但這個和美國政府的方針相牴觸,美國政府是要庇護天皇而使得美國對日本的佔領能順利進行,為了說服澳大利亞人,美國人不得不把首席法官這個極為榮耀的位置讓給澳大利亞人威廉·韋伯。
  • 澳大利亞這個小鎮,擺放著一艘巨大潛水艇,你還可以進入內部觀看
    澳大利亞這個小鎮,擺放著一艘巨大潛水艇,你還可以進入內部觀看從澳大利亞的奧爾伯裡開到霍爾布魯克鎮約需1個小時的車程,此時最好停下來休息一下,遊覽一下小鎮風光。這座安靜小鎮名不見經傳,但這裡的景色卻很美。鎮上的阿爾佛雷德王子橋(ThePrince Alfred bridge)是一座巨大的木桁架結構鐵路高架橋,曾是澳大利亞一項輝煌的橋梁工程,久經洪水的考驗依然屹立。當你了解到它的建造歷史和建造條件,就會為這座老橋感嘆不已。雖然目前已經廢棄,但沿河灘漫步可以拍到不錯的風景,據說將其拍成黑白色會有獨特的效果。
  • 南半球的冰川小鎮 在雨林裡遇見藍瘦香菇
    福克斯冰川 攝影/林子我們的紐西蘭自駕遊,第一站就來到福克斯冰川小鎮。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小鎮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視覺盛宴。幽藍色的誘惑,探索福克斯冰川福克斯冰川 攝影/林子提起冰川,拋開南極、北極不談,第一反應也是格陵蘭島冰島阿拉斯加等這樣的高緯度地區,沒想到小小的紐西蘭,居然有相當規模的冰川。
  • 這個國家滿街上都是長腿美女,金髮碧眼,不少男遊客慕名而來
    而男生在遊玩的時候,眼睛會時不時的留意周圍有沒有美女,他們覺得美女才是最好的景色。而在這個國家拉脫維亞這個國家,滿大街都是長腿美女,是男人嚮往的地方。很多男人因為工作壓力巨大,都會選擇去旅遊放鬆一下自己的心態。對於他們來說國旅遊,體驗一下異國的風土人情,是最好不過的選擇了。
  • 大量移民湧入澳大利亞 雪梨姓氏排名華裔第四
    據澳大利亞《星島日報》報導,海外移民大批湧來,令該國最大城市雪梨的幾個城區,乃至整個雪梨的主要姓氏排名發生重大變化。曾經一些英國後裔居民佔絕大多數的城區,亞裔姓氏現在已經佔據前列。  姓氏專家表示,隨著華裔移民數量的增加,例如「陳」、「王」等大姓排名也水漲船高。
  • 重掘澳大利亞華裔軍人史 後代望父輩貢獻得廣泛認可
    中國僑網4月28日電 據澳大利亞《星島日報》報導,澳大利亞曾參與兩次世界大戰,軍中的華裔將士曾立下汗馬功勞。目前已知至少有213名華裔軍人參加了一戰,可能有更多人參加了二戰,然而由於澳大利亞當時的種族主義政策,華裔參軍的人數和情況難以查明。近年,澳大利亞華裔軍人的後代開始努力傳播他們父輩的故事,期望讓他們的貢獻獲得廣泛認可。
  • 華裔女孩命名火星車「好奇號」 稱其有兩隻眼睛
    8月6日,NASA戈達德航天中心的工作人員歡呼「好奇號」成功著陸並發回第一批火星圖像。8月3日,15歲的馬天琪在NASA為「好奇號」舉行的社交聚會上發言。「好奇號」火星車上有一個華裔女孩的籤名  本刊記者/安然(發自美國)  從8月1日開始,15歲的馬天琪(Clara Ma)「帶領」她的父母和妹妹,從老家堪薩斯州內克薩市到加利福尼亞旅行了一圈。馬家的這次旅行是為了觀看另一個令全世界矚目的旅行者——火星探測器在那顆紅色星球上的登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