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NASA戈達德航天中心的工作人員歡呼「好奇號」成功著陸並發回第一批火星圖像。
8月3日,15歲的馬天琪在NASA為「好奇號」舉行的社交聚會上發言。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原題:火星探測:人類共同的「好奇」
美國最新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令全世界矚目,是今年最重要的科學探索項目之一。「好奇號」火星車上有一個華裔女孩的籤名
本刊記者/安然(發自美國)
從8月1日開始,15歲的馬天琪(Clara Ma)「帶領」她的父母和妹妹,從老家堪薩斯州內克薩市到加利福尼亞旅行了一圈。馬家的這次旅行是為了觀看另一個令全世界矚目的旅行者——火星探測器在那顆紅色星球上的登陸過程。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邀請馬天琪全家到位於加州帕薩迪納市的噴氣動力實驗室參觀,是因為正是這位華裔女孩,為這輛造價25億美元的火星車起了個名字——「好奇號」。
美國東部時間8月6日凌晨,在經過5.67億公裡的行程後,「好奇號」在位於火星蓋爾撞擊坑中心山脈的山腳下成功著陸,開始了它探索火星生命痕跡的旅程。當天,當馬天琪在噴氣動力實驗室的直播畫面裡再次看到「好奇號」時,她的這位「老朋友」已經經過了8個月的漫長飛行,完成了美國總統歐巴馬所稱的「有史以來最複雜的一次登陸星球的任務」。
2011年11月底,馬天琪就前往位於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為「好奇號」送行,在那裡,她目睹了壯觀的發射過程,覺得那個場面「很酷」。早在2009年的命名儀式上,馬天琪就應邀在這輛新的火星車上寫下了英文「好奇」(curiosity),並署上自己的英文和中文名字。
「它差不多就像一輛汽車大小,頭上長了兩個『眼睛』,那是攝像機,有6個輪子……」8月6日,剛剛離開噴氣動力實驗室的馬天琪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描述了她所見到的這個神奇的傢伙。她說自己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感覺「很興奮,很奇妙。」
重達一噸的「好奇號」長度是2004年在火星著陸的「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的兩倍,重量是它們的5倍多。「好奇號」的6個輪子,每個都擁有獨立的驅動馬達,兩個前輪和兩個後輪還配有獨立的轉向馬達。這一系統可以使它在火星表面原地做360度的旋轉。「好奇號」輪子的直徑是「勇氣號」和「機遇號」的兩倍,足以使其克服75釐米高的障礙物。
「好奇號」的動力由一臺多任務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提供,其本質上是一塊核電池。這一動力系統的設計使用壽命為14年。
作為登陸其他星球的迄今為止最精密的移動實驗室,NASA局長查爾斯。博爾登對這輛新的火星車抱有很高的期望。他說,「好奇號」未來將通過其搭載的大量高科技儀器,尋找火星過去、現在是否存在生命的證據,並分析未來火星是否適合生命的繁衍。預期它將在火星上工作兩年(即一個火星年),這將對人類探索火星有重要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