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並非24小時,日長變化每8.6年「輪迴」一次

2020-11-28 新華網客戶端

  人們總是覺得,假期的日子很短,上班的每一天都很長。事實上,如果忽略心理感官的幹預,用科學手段去丈量時間,就會發現我們歷經的每一天確實並非精確的24小時,而是以極其微小的幅度變化。

  日長變化有何規律?近期,我國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日長變化中存在約8.6年周期的顯著振幅增強信號,並首次發現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快速變化的發生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

  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分離綜合波 揪出日長變化中的「潛規則」

  「科學家早已發現,每天的時長不是固定不變的。從一個較大的時間尺度上分析,日長正在逐漸變長。」近日,該研究參與者、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乘利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侏羅紀時期一天的時長大約只有23小時10—20分鐘。由於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潮汐作用消耗了地球的能量,地球自轉越來越慢,日長因此變長,平均約每100年變長0.002秒。

  黃乘利指出,除了這一長期規律外,科學家們還發現日長變化在相對短期內具有周期性規律。一般認為,尺度為數十年的年代際變化和尺度約5—10年的亞十年變化很可能與地球深內部物理有關。

  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除了此前公認的6年周期外,日長變化每隔8.6年也「輪迴」一次。值得一提的是,日長變化類似一條正弦曲線,但振幅正逐漸增大。通俗來講,隨著時間的推移,日長在平均日長時間線上有規律地上下波動,有時比24小時少幾毫秒,有時又會比24小時多幾毫秒,而極值卻越來越大,即時間的變化幅度正在變大。

  研究人員如何在數十年來搜集的日長資料庫中找出這一規律?

  「我們採用了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系統提供的1962—2019年的日長變化數據,結合大量數值模擬算例分析,基於標準小波時頻變換方法和我們獨立發展的『去小波邊緣效應』的策略,首次發現了8.6年信號的振幅增大現象。」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副研究員段鵬碩表示。

  他進一步解釋到,標準小波時頻變換方法是該領域比較獨特的一種方法,能定量識別並提取觀測序列中的周期性諧波信號。日常生活中7種單色光可以合成白光,白光也可以通過一個小小的三稜鏡拆分出單色光,日長變化規律的探索也如此。事實上,日長與很多因素有關,如地球內部不同的物理結構或事件影響等。我們真實測量的日長數據可看成是一條綜合波,可以拆分成很多不同因素主導的分波,學界將之稱為小波。而標準小波時頻變換方法就是學者們經常用到的「三稜鏡」,可將想要分析的數據從綜合數據中拆分出來。

  然而,該方法雖具有很高的頻率分辨能力,但也具有顯著的邊緣效應問題。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去小波邊緣效應」策略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使得研究人員準確分離出目標諧波信號,最終找出日長變化背後隱藏的這一規律。

  扭轉阿爾芬波 或為日長周期變化的「推手」

  除了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奇特現象。「巧合的是,每到極值時刻的前1—2年,地磁場都會出現快速變化,即地磁急變。」黃乘利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們查閱了以往很多地磁方面的記錄,都與這一現象相吻合。這或許有助於揭開日長在亞十年尺度下周期性變化的機制。」

  研究團隊抓住這一線索,結合大量前人的研究數據,提出日長8.6年周期性變化可能與地球液核表面赤道附近的扭轉阿爾芬波振蕩有關。

  地球內部充滿磁場,如果將磁場的磁力線想像成一根根琴弦,當磁場受到擾動時,磁力線這些琴弦就會振蕩,振蕩會沿著磁場傳播出去,便形成了阿爾芬波。當磁力線聚集成一個個稱作「磁流管」的管狀結構時,在磁流管中傳播的阿爾芬波就是扭轉阿爾芬波。

  扭轉阿爾芬波向外傳播,與地幔發生耦合作用,就會導致日長中出現同樣周期的波動信號。

  「目前地磁急變的預測是國際上的一個難題。此次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入口,可以通過精確分離地球自轉的亞十年變化振蕩信號,預測未來地磁急變發生的時刻。」段鵬碩表示,現階段日長8.6年的周期性變化信號正處於低谷,正逼近極小值,因此預測在最近的1—2年內,地球很可能會有一次新的地磁急變事件發生。

  不難看出,通過日長精細變化特徵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球深內部的磁流體動力學問題。「後續,我們將密切關注地磁變化的相關信息和報導,也會將這套自主研發的數據處理方法應用到天文地球動力學的其他領域。」黃乘利說。(記者 於紫月 通訊員 左文文)

相關焦點

  • 每隔8.6年,時間就會發生改變,恐龍時代一天只有23小時
    地球一天的時間是固定的嗎?通過研究,科學家發現,在恐龍時代裡,地球上一天的時間大約在23小時10分-23小時20分左右,平均每隔100年,地球上的時間就會慢0.02秒,於是,演化到今天,地球上一天的時間便是大約24個小時,更加準確一點來說,是23小時56分4秒。
  • 地球每天時間在不斷變長,一天或將變成25小時!
    而月球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且這種現象不可逆,只能任由時間越來越長。地球日要搞懂為啥地球上的一天變得越來越長就得明白什麼是地球日。地球自身存在自轉運動,而在這個自轉過程中,地球總有一面會背對著太陽,我們管面對太陽的一面叫做「白天」,背面太陽的一面叫做「黑夜」,晝夜更替時長為24小時。
  • 一天為什麼是24小時?古代一天是多長?地球自轉為什麼越來越慢?
    地球人都知道,一天有24小時,每小時有60分鐘,每分鐘有60秒,就算以小孩子的認知水平也能接受這件事。但是,一天究竟為什麼是24小時呢?為什麼不能多一秒或者少一秒呢?這就要從人類的計時方法說起了。日晷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就是一天,它的正式名稱是一個「恆星日」,目前一個恆星日的長度是23時56分4秒。
  • 地球的八大秘密,其實地球的一天沒有24小時
    4.地球一天的時間沒有24小時完整的一天包括一天一夜,也就是24小時,這是在平均太陽日的基礎上得來的。如果按地球的自轉時間算的話,一整天時間大概是23小時56分4秒。每過四年,就會多一天,所以科學家就設計了閏年和平年。
  • 地球自轉為50年來最快:現在一天時長比24小時稍短了一些
    央廣網北京1月15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 報導,官方數據顯示,現在時間的流逝比過去半個世紀的任何時候都要快。因為地球自轉速度為50年來最快,所以現在一天的時長比24小時稍稍短了一些。
  • 四顆衛星服務北京奧運 每3小時預報一次氣象變化
    新華網 文濤 攝  8月6日16時,BIMC舉行奧運天氣預報新聞發布會,邀請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於新文,中國氣象局奧運氣象服務新聞發言人、預測減災司副司長陳振林,北京市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王建捷,中國氣象局國家國家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喬林預測和解讀奧運期間北京天氣狀況並介紹奧運氣象服務情況。
  • 為什麼早期地球一天只有幾個小時,而現在卻有24個小時?
    為什麼早期地球一天只有幾個小時,而現在卻有24個小時?科技秘曝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下什麼叫做地球日(即24小時一天)。地球自身存在自轉運動,而在這個自轉過程中,地球總有一面會背對著太陽,我們管面對太陽的一面叫做「白天」,背面太陽的一面叫做「黑夜」,晝夜更替時長為24小時。所以,地球日的周期時長,是由地球自轉速度快慢來決定的。地球自轉速度越快,地球日周期就越短,表現在以「天」為度量單位就越短。
  • 地球一天長度的變化
    在不少人的認知中,地球自轉一周就是一天,地球上的一天就是24小時。但事實並非如此,嚴格來說,地球上每一天的長度都存在些微差異。英國《皇家學會數學與物理學分會學報》的一份報告指出,在過去的27個世紀裡,每一天的時長都在增加,每世紀的日長增幅約為1.8毫秒。根據之前的預估,地球每日時長的增幅約為2.3毫秒,也就是說每520萬年日長就會增加1分鐘。雖然這些數據只是大致推測,但也說明地球自轉的動力並非恆定不變。
  • 一天為什麼會有24小時?365天真的是一年?
    我們都知道,一天是24個小時,一年是365天或366天,但我們所知道的知道就一定是真的嗎?換句話說有多少人去真正深究一天為什麼是24小時,一年為什麼是365天或366天呢?以下是小編的總結以地球自轉為基礎的時間計量系統稱為世界時系統。
  • 中國「最牛」的樹,不僅配專人24小時看護,甚至2小時巡視一次
    小時看護。這棵樹正位於黃山的迎客松,人民大會堂裡掛著迎客松的畫,這個黃山景區裡的迎賓松像個孩子,不僅有專職人員的護理,也沒有2小時的巡迴,因為黃山的地形複雜堅硬,所以迎娶的松樹只能活在寸草不生的巖石縫裡,儘管如此,迎接他的松樹將生命的頑強發揮到了極限,不僅長出綠色的枝葉,結實的枝幹也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很多遊客前來拍照。
  • 地球轉速快了,一天不足24個小時?你怎麼看?
    2月10日,「地球自轉加快一天已不足24小時」登上微博熱搜,達到了「沸」的熱度。到底是怎麼回事?
  • 把一天強行改成28小時,你的生物鐘會這麼聽話嗎?
    他準備了兩個新的方案,分別將一天壓縮成21個小時和延長為28小時。這樣正好能把一周的時間劃分成8天和6天,不僅幅度變小更容易適應,也不會對實驗人員的工作生活帶來太大的影響。起初實驗在芝加哥大學進行,克萊特曼每隔一段時間就測量一次包括他自己在內所有實驗人員的體溫。
  • 從海南島到黑龍江,我國「晝夜長短年變化幅度」的緯度分析
    地球上任何地方晝夜交替一次,稱為一天,如果以太陽日作為時間計算,那麼一天就是24小時,除了發生極晝和極夜現象,一般一天可以分為白天(晝)和夜晚(夜)兩個時間段,兩者時間相加剛好是24小時。正是因為黃赤交角的存在,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也就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每來回移動一次,就是一年(回歸年)。地球公轉示意圖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就會導致全球各地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除赤道外),具體而言就是北半球各地在夏至日取到白晝最長,冬至日取到白晝最短,夏至到冬至白晝變短,冬至到第二年夏至白晝變長,南半球反之。
  • 遭了,地球自轉加快 一天不到24小時
    科學家發現,地球正以50年來最快自轉速度旋轉,使得我們的一天其實比24小時還短。
  • 一天並沒有24小時?地球十大驚人的事實
    「Earth」這個詞起源於盎格魯撒克遜語裡的「Erda」,意思是「地面」或者「土壤」,據悉它已經有1000年歷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顆行星71%的表面被水覆蓋,是整個宇宙中我們已知的唯一一顆以液態形式存在水的行星。
  • 地球上的「一天」的長短是如何變化的?
    雖然它準確地記錄了時間,但不能說24小時是真正的太陽日,也不是每天都一樣。然而,24小時僅僅是一個地球日的平均長度,事實上,大多數日子不是長就是短。雖然地球繞軸360度旋轉需要23小時56分4.09秒,但地球相對於太陽也在運動。
  • 億萬年前地球一天只有18個小時?現在變成24小時一天?為什麼呢?
    億萬年前的地球一天只有18個小時?現在卻變成24小時一天?這是為什麼?小編想知道大家對於自己的家園了解有多少呢,你們是否知道在很久很久之前,我們現在耐以生存的地球它的白晝時間是很短的,不過就只有十八個小時,但是為什麼如今會變為二十四個小時呢,這是因為我們地球的自轉速度正在一點一點的減慢。這其中的原因讓是因為月球身上的引力對地球潮汐的作用。不得不說月球對於地球的重要性真的是無比大的!
  • 「一天已不足24小時」衝上熱搜第一!網友沸了
    昨晚(2月10日),「地球自轉加快一天已不足24小時」登上微博熱搜,達到了「沸」的熱度。到底是怎麼回事?
  • 地球並不是圓的,一天也不是24小時!原來我們被騙了這麼多年
    自從1514年哥白尼挑戰教會權威,提出「日心說」以後,我們人類才開始真正了解了太陽系的模樣;1609年伽利略通過自製望遠鏡觀察了橫跨夜空的銀河,發現了這其實就是遙遠恆星的集合,我們人類才對自己所處的銀河系有了了解。
  • 地球自轉加速,一天時間已不到24小時,對我們有何影響?
    我們已經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鐘,一天是24小時,一年是365天。經過了漫長歲月的演變,這樣的規律也不會發生太大變化,但是根據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數據來看,進入2021年來地球時間似乎變快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時間變快了雖然我們把一天看作是24小時,但其中也會出現誤差,嚴格來說地球的自轉周期是要長於24小時的,從1972年開始,科學家也會給時間加上一秒鐘,以此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直到現在人類已經把鐘錶提前了27秒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