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奧運會投擲項目由六輪組成。在古代奧林匹亞運動會上標槍是比賽精確度的,比賽距離是現代奧運會規定的。標槍是四大類投擲項目中唯一允許助跑的。每一個比賽項目都只紀錄運動員在比賽中最好的一個成績。三輪過後,每個項目的前8名進入決賽的三輪比賽,比賽順序由前三輪的比賽名次反序排列而成。平局:如果出現平局,就比較運動員們第二好的成績;如果還是一樣,就比較第三好的成績,以此類推。如果平局還存在,兩名運動員就是並列第一。如果必須決出勝負,那麼運動員就繼續比賽直到分出勝負。在所有的投擲項目上,如果出現分數就將這一距離四捨五入到離測量距離最小的釐米數。
時間限制:參判可以判運動員在投擲時的「無理」拖延,處罰是減少投擲一次。但是如果運動員在時間用盡前將物體投出,那麼成績予以保留。投擲比賽的時間限制一般是一分鐘。其他規則:參賽者可以在動作中途放棄並從新開始,前提是運動員沒有將投擲物投出或者把腳踏出投擲圈、跑道以外。如果運動員在投擲過程中受阻,裁判應當判阻礙並給與第二次投擲機會。參賽者可以在比賽期間離開比賽區域,但必須由裁判許可並由裁判陪伴。比賽進行過程中,運動員不能接受協助,除非是經過裁判允許的醫療檢查,也不能與賽場外的人交談或者通訊。標槍運動員不能在投擲後轉身完全背對他投出的標槍。完成投擲後,鏈球、鐵餅和鉛球運動員必須從投擲圈後面退出。
投擲能力也是是一種相當成熟的運動能力。這是當青少年的協調能力、平衡能力、上下肢及腰腹部力量發展到一定水平後,相應發展起來的一種全身性運動能力。青少年的投擲能力最迅速的發展時期通常在13~16歲。這一時期青少年運動模仿能力強、運動協調性穩定、肌肉力量發展迅速、骨骼發育趨於完善。隨著爆發力及運動的改進,投擲距離增加。通常用於投擲練習的項目有投壘球、投手榴彈、推鉛球、擲標槍等,難度更大一些的投擲練習還有擲鐵餅、鏈球。
這一系列運動項目的動作各不相同,然而主要的力量要求是相近的。在發展投擲能力的練習中,不僅要發展上肢肌肉力量,還要注意發展腰腹部力量及下肢肌力。常用的練習方法有負重深蹲練習、仰臥起坐、伏地挺身、臥推等力量練習方法。正確的動作很重要,需要有教師進行指導,否則錯誤動作影響投擲能力還易導致一些損傷。投擲中造成的損傷有肘關節內側軟組織損傷、肱骨骨折等。這些損傷對青少年的身體發育影響較大。因而對於青少年投擲能力的發展要慎重、指導要正確,不可操之過急。
投擲標槍是古老的項目之一。起源於古代人類用長矛獵取野獸的活動,後長矛又發展成為作戰的兵器。原始的標槍構造很簡單,把石頭磨尖裝在木桿的一端即為槍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才改用金屬做槍頭。有的部落逐漸搞起擲標槍的比賽,比賽中最優秀的人,就被眾人推選為部落的領袖。1906年,為紀念奧運會舉辦十周年而舉行的運動會上,開始有了擲標槍正式比賽。從此擲標槍就列為國際正式比賽項目。到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上,女子標槍又被列為比賽項目。
鏈球起源於中世紀蘇格蘭礦工在勞動之餘用帶木柄的生產工具鐵錘進行的擲遠比賽,後逐漸在英國流行。鏈球的英語詞意即鐵錘。19世紀後期,成為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運動會的比賽項目。當時的投擲方法是:雙手握住錘子柄,旋轉五圈後,鬆手,把錘子擲出去。最初使用的器械是帶木柄的鐵球,後為便於投擲,將木柄改為鋼鏈,鏈球由此而來。男子鏈球於1900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女子鏈球於2000年加入奧運會。
鐵餅的出現更早,古希臘的現實主義雕刻家米隆,於公元前五世紀,創作了一座《擲鐵餅者》雕像。從這座雕像的投擲者右手握餅姿勢推斷,投擲者是將握餅的手臂擺動過頭部的高度,上體右旋轉,頭微向後仰,然後利用腿部和軀幹的力量,使身體向左旋轉將餅擲出去。擲鐵餅運動在2400多年以前就已經得到藝術的體現,其歷史淵源流長,是可想而知的。十九世紀,在奧林比亞發掘出一批體育運動的文物,其中就有古代的鐵餅。鐵餅上大都刻有運動員的肖像,有的還刻有銘文。古代擲鐵餅不但比遠,而且還比準。鐵餅最初為盤形石塊,後逐漸採用銅、鐵等金屬製作。男、女鐵餅分別於1896年和1928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