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國內爬圈越來越遠的物種,看看它的故事再了解下。」by 達叔
豬鼻龜 Carettochelys insculpta
科:兩爪鱉科 Carettochelyidae
屬:兩爪鱉屬 Carettochelys
別名:飛河龜,兩爪龜
體長:55 ~ 70 cm
分布:產於澳大利亞北部、印尼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活動習性:夜行性,完全水棲
適宜溫度:26 ~ 30 度
保育級別:易危(IUCN 2.3),公約物種 CITES II
它是鱉嗎?
豬鼻龜屬於兩爪鱉科兩爪鱉屬,獨科獨屬獨種。豬鼻龜的外形很容易都讓人聯想到國人餐桌上的鱉,不了解它的人難免會納悶,它到底是不是鱉?
答案是「是也不是」。說是,是因為豬鼻龜是被分類到鱉總科(Trionychidae)底下的,不止是形態類似鱉,它和鱉的「血緣關係也比較近」,只是要回溯到它們的共同祖先,可能要到 8 千萬年前了。說不是的原因是從鱉總科下來,豬鼻龜和鱉就分道揚鑣了,豬鼻龜屬於兩爪鱉科Carettochelyidae,從科到屬到種只有豬鼻龜。
而且豬鼻龜和鱉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前肢形狀(具體見下圖),最明顯的特點是前肢各帶兩趾,這也是它被稱為兩爪鱉的原因;習性上豬鼻龜有些地方更接近海龜,鱉是很喜歡曬太陽的物種,而豬鼻龜除了上岸產卵外,幾乎都呆在水裡。
c 為豬鼻龜;a 是珍珠鱉,b 為巴西彩龜,D為蠵龜(海龜)
在豬鼻龜原產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之前,豬鼻龜和海龜是一對姐妹,都生活在充滿海水的水域。某一天海水緩緩移離,淡水水域慢慢接近,妹妹選擇跟海水離開,成了海龜;姐姐選擇了淡水,成了豬鼻龜。雖然故事頗具神話色彩,可能真相就寄存於此,在悠久的過去,豬鼻龜可能就生活在海裡,環境的變遷,讓它們選擇了適應淡水環境。
逆向演化
豬鼻龜分布在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各地區,棲息在淡水湖泊之中,個別也出現在近海的水域。
它是淡水龜中唯一長有鰭狀前肢的龜,唯一一種完全水生的淡水龜(完全水生意味著除了產卵基本不上岸,類似海龜),它們水中遨遊的姿態就像張開前肢飛翔(和海龜很像),據說因為這個泳姿得名飛河龜(關於這個名字還有另一種說法:發現它們的產地在 fly river,所以冠名飛河龜。這段故事後面細說)
根據科學研究,豬鼻龜的演化過程屬於逆向演化,絕大多數物種的演化遵循從水棲到陸棲的路徑,但它是一種從陸棲演化到水棲的物種。也就是說,豬鼻龜的祖先從陸地上岸後又因為某種原因,重新回到水了,四肢再次演化成了鰭狀。
豬鼻背腹部的皮膚堅硬且厚實,這點就和鱉很像了。不同的屬的龜鱉中,只有豬鼻龜保留一個半球形的骨甲殼下面的革質皮膚,而不是龜板。堅實的腹甲,強大骨架連接的甲殼,是淡水龜中絕無僅有的。它們沒有鱉那樣的裙邊。
豬鼻龜最大的特點自然是「豬鼻」,一個肥大且外突的鼻子。它們的幾個名字分別對應鼻子,前肢和姿態。
有記錄豬鼻龜成體大約能到 75 釐米,重量超過 20 公斤,人工個體長能達到 35 釐米以上;在野外,豬鼻龜的壽命約為 25 年,人工飼養可達 40 年。是一種巨大且長壽的物種。
雄龜尾長且粗,肛孔位於腹甲後部邊緣外;雌龜尾短,肛孔位於腹甲後部邊緣內。雌龜的腹甲形狀比雄龜寬大圓鈍,在幼龜階段就可以多只比較來辨別。
它好吃嗎?
正式有記錄的發現這個物種是在 1880 年前後,當時澳洲地理學會的 Walter Wilson Froggatt 和 Jas H. shaw 乘船在紐幾內亞的飛河(fly river)探勘。
就在這個路途中兩人捕獲了 2 只豬鼻龜,但當時這兩位可沒有為發現新物種而興奮,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只是額外的蛋白質補充,隨即他們吃掉了捕獲的龜。巧的是這兩隻龜的肚子裡有很多龜蛋,這些蛋被寄到了澳洲的博物館,館長意識到這可能是發現了一個未發表的物種,這才陰差陽錯發現了豬鼻龜。
聊了這個故事,我們不經要問豬鼻龜到底能吃嗎?答案是不止能吃,還很美味。
它們發現的時間雖然很遲,但當地人一直知道這個物種,並捕獲作為食物。
抓住豬鼻龜後,當地人會先在地上挖出一個淺坑,生火加熱,剛抓住的豬鼻龜肚子朝下直接烤,烤到腹甲脫落,卸下腹甲,取出內臟。把烤熱的石頭和白千層樹葉塞進肚子,繼續悶燒。豬鼻龜的龜肉、內臟都會被吃乾淨,還有美味的龜湯。連豬鼻龜的龜蛋也是當地美食。
除了食物消耗外,以往每年都有大量的龜蛋被孵化輸送到寵物市場,性質有點類似於爬圈說的 CH 個體。
因為這種種原因,從二十世紀末至今,推測原產地的豬鼻龜下降了 50 %。
飼養
早期豬鼻龜主要出現在龍魚缸裡,作為龍魚的「小跟班」。可能會造成它好養的錯覺,但其實除了現在法律問題外,豬鼻龜並不好伺候。它們是高度水棲的龜類,飼養環境基本不需要陸地部分,但考慮到成年後巨大的體型,對飼養空間的要求極高。
原產地發現豬鼻龜會在六英尺的水深活動,而且頻繁橫向移動,過窄過淺的水族箱直接 pass。像體長 8 ~ 15 釐米的豬鼻龜,就需要 60 ~ 80 釐米的缸體(寬 30 ~ 40 釐米,高 30 ~ 50 釐米);長到 20 釐米以上,缸體要等比擴大。
UVB 照射可有可無,本來它們就是不怎麼曬背的龜類,而且基本都在夜間活動。
適宜水溫 26 ~ 30 度,原產地的水質為鹼性硬水(PH :8.0 ~ 8.3),不同個體對水質敏感度不同,但基本建議保持在弱鹼範圍內,如果要鋪墊材建議使用珊瑚砂(或者細顆粒礫石)。除了控制好上面的指標,它們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需要匹配一個好的過濾並且要定時換水。
最方便的布景方式就是什麼不布置,裸缸飼養。豬鼻龜喜歡挖掘啃咬,水生植物或者造景難免難逃它們的「毒口、毒爪」。混養或者群養並不建議,它們同種間非常好鬥,如果沒有足夠大的空間,打鬥撕咬非常頻繁。可以和水質要求相近性格溫順的物種(類似龍魚、蝙蝠鯧)混養,但依然會有「互相傷害」的風險。
餵食
豬鼻龜是雜食動物,吃各種各樣的植物、肉類,像無花果的果實和葉子、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和昆蟲。而且它們的食物中植物性食物佔比比較大,幼體偏葷食,成體偏素食,葷素比大概 1 :2 (過量的攝入高蛋白食物,會導致過快成長,對肝臟和腎臟有害)。
飼養環境中,能提供的食物可分為 4 類:水果,蔬菜(包括水生植物),動物性食物,龜糧。
水果:香蕉、梨、葡萄,西瓜,哈密瓜,黃瓜
蔬菜(包括水生植物):油麥菜、萵苣葉、金魚藻、桑葉,蒲公英
動物性食物:蚯蚓、紅蟲、牛肉、麵包蟲、蟋蟀、蝦,動物內臟(家禽類)
龜糧建議選擇沉底型,
上浮型對於一些幼體來說,
不是很能吸引它們注意
豬鼻龜總的來說比較外向,適應環境能力很強。其中某些靦腆個體,新入環境後,可能需要適應一段時間才會開食,如果可以建議夜間餵食,符合它們夜行的特性。養過一段時間,和飼主形成默契後,它們會到點(或者看到人接近)就會遊過來討食,很有樂趣。
飲食儘量保證多樣性,它們比較容易形成攝食單一食物的習慣。
繁殖的故事
豬鼻龜的繁殖非常困難。雌性 18 年以上才能完全成熟,雄性大約 16 年。
棲息在澳洲北部的原生種群,會在每年的 6 ~ 10 月前後產卵。它們生產的方式類似海龜,它們產蛋多在旱季,當雨季來臨幼體剛好出殼下水。
野外孵化的幼體
野生豬鼻龜媽媽的產蛋是種「謹慎」「群體」行為。當一群待生產的龜媽媽會聚集到沙灘邊,它們並不會馬上烏央烏央過去下蛋,會先有幾隻去看看情況,甚至還會假模假樣的去挖個洞,假裝生蛋,再爬回水裡。這樣反反覆覆幾次,才會有幾隻豬鼻龜媽媽會真的下蛋。
豬鼻龜媽媽群平均 2 年生產一次,而且每次生產的數量差不多剛好是母龜群的一半。
胚胎在蛋中發育成幼體出殼,大約需要 70 天左右時間。但在即將完成發育的最後一刻,小豬鼻需要等到最後的信號才會出殼,那就是大雨和上漲水位。大部分小豬鼻會一起孵化衝到水裡。
(所以,一些撿來的蛋放水裡不多久,久能順利孵化)
無論是生產的群體機制還是出殼機制,都是為了能讓更多幼體存活率更高所產生的策略。
據資料顯示,豬鼻龜龜蛋能承受 45 度的高孵化溫度。新生龜的性別由孵化溫度決定,界線是 32 度,以上為雌性,以下為雄性,如果維持在 32 度則公母各半。
豬鼻龜的未來
原來的豬鼻龜數量多,價格還算低廉。但現在的豬鼻龜早已不是吳下阿蒙,國際上保育提升到了 C2 級別,原產地限制出口,而豬鼻龜的人工繁殖又只有大型繁殖場才能完成。
這個物種從原來缸體配角變成了絕對主角,並且只有某些活體管制寬鬆的國家能購買飼養。
目前,白化、輕白化個體都已經有出現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