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國之後發現,很多人喜歡談本質。有人講網際網路的本質,產品的本質,新零售的本質。我聽了很多課、買了很多書,幾乎沒有哪本不談本質。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談本質?我想,大概是因為時代變化太快,信息量過大,而本質提供了理解與判斷的基礎,讓我們簡化一些事,可以消化一些事情。但我還沒有談論本質的資歷,只能和大家分享一些2018年我觀察到的一些消費升級的表象、以及我解讀的真相。
借用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框架來講:零售的「人貨場」開始。我近一步把貨拆分為價格、品質和品類。我覺得講消費的時候大家最容易想起來的是一個更好的產品,所以我從貨開始。
1.「貨」我列了一下產品,這可能是我們大多數人眼裡的消費升級,甚至是在座的各位比較熟悉的消費常態。這種消費升級的代表產品是:2013年創立的小紅書,2015-2016盛行的各類海淘和代購;從國外引入國內的新興生活方式,比如吃沙拉、喝果汁做detox;讓我們更舒適的電子產品,降噪耳機和潔面儀等。這些產品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特別費錢。但確實品質很高。而且,很多時候這種產品除了它本身的產品質量非常好之外,還會提供品牌價值,也被廣泛稱為社交貨幣。
不過,2018年,這些高大上的消費升級好像都有點out。
反而,這幾年流行的品牌是這些倡導性價比的牌子。他們都在品質和價格的維度上做了優化。以小米為代表,小米的七字口訣是:專注、極致、口碑、快。其實雷軍沒說的是,小米還很便宜。這些品牌的共同點是1)產品質量好,2)供應商好,3)採用M2C的模式,去除中間冗餘渠道和中間商加價。他們都為某一個人群提供極致的性價比。
上面這兩個場景,都屬於典型的消費升級。但消費不僅有價格、品質這兩個維度,除了性價比,想要消費品類做增長,一個很重要的維度就是新品。
新品是什麼?
新品包括全新的新產品創新,如戴森捲髮棒;包括舊產品的新升級,如iphone XS ;舊產品的新包裝,如小罐茶、速溶咖啡… 更改包裝就改變了使用場景;做產品新的營銷賣點,如阿迪達斯的kanye west 聯名款yeezy …紅遍大江南北;還有的就是新市場,把舊的產品帶入新的市場,把國外的產品帶到國內。
2018年,新品佔天貓營業額的31%,而且這部分營業額的增速是大盤的兩倍。因此,2019年,新品成為了天貓的核心戰略。
新品的魔力在哪裡?我想是這樣。當我們在購買熟悉的東西時,我們心裡會預設一個價格區間,但當我們在購買新品是,我們心裡是沒有標杆價的。我們不會考慮性價比。同時,我們也願意為新鮮感付費。
不僅天貓這樣的品牌電商,願意去為了新品做一些戰略的調整,連拼多多很大一部分營業額也是新品驅動的。有一個用戶調研問道,在拼多多購買的商品類型有哪些,25%的用戶說:「原來沒用過/沒見過,在拼多多上看到了買來用用」。
再看看這些,多多少少都是海外產品引入了新市場,是新品驅動的增長。
那新品類有多厲害呢?新品的議論點會很多,傳播性很強。戴森Airwrap 捲髮棒相信大家都被刷屏了,可能在坐的一些嘉賓自己也買來嘗試過了。這一款捲髮棒天貓月銷量是4000多臺,粗略算這一款產品,在這一個渠道月營業額達1600萬。對很多家庭來講,還有一個全新的品類是掃地機器人,賣的也非常好。右邊這是科沃斯掃地機器人,售價1899,這款DJ35是他們家爆款,每個月可以賣到11萬臺,一個月在天貓的單款產品營業額2億。
Airwrap 和掃地機器人我應該都不會買,但我實實在在感覺到自己被新品「種草」時、不得不」消費升級「時,就是為了業務學習在社交電商「有好東西」下單的時候。
我平時買水果,就在小區門口便利店,看到什麼買點滿足當下需求。我的即興水果消費,差不多就是一周買兩個蘋果,十塊錢的樣子,應該不是什麼好用戶。但最近我的一位朋友,也是為了業務學習,在有好東西上做甄選師,他給我種草了……智利精選的車釐子、日本優選品種培育的草莓。從便利店的無名草莓,到日本優選品種,看起來確實不像同樣的產品。於是我的客單價翻了十倍,我馬上下單買了兩盒100多的草莓。
我總結了一下,如果說零售的核心是性價比,那零售增長的核心就是新品。當我有需求的時候,我尋找的是性價比。當我被種草、被製造出新需求的時候,我基本沒什麼價格敏感性。
剛剛講了一些貨的緯度,但其實消費品是大學問,貨的維度還有很多。比如,不是所有的消費升級都是產品,很多也是服務,醫療、保險這些服務都是,還有一些就是體驗,比如很多娛樂消費都是體驗消費。同時,貨也不局限於享受生活形式的消費,還有精神消費。這幾年精神消費增長非常快的一個品種,就是知識付費。但如果要談增長,我認為我們應該聚焦在新品,尋找機會為特定人群帶來新的事物。
2.「人」說到人,今年還有個熱詞,就是「消費降級」。其實無論是什麼貨,他究竟是消費升級還是降級都要看我們的坐標在哪裡。2018年有人說涪陵泡菜和康師傅泡麵銷量漲了,是不是消費降級了?我們沒法說那是消費降級或升級,因為那得看你是誰。
拿我自己舉例。我回國後,在辦公室點外賣,吃什麼東西都覺得特別好吃,總是被同事們嘲笑。喜茶我覺得很好喝,一點點我也覺得很好喝,因為之前在國外所有的外賣都很貴,現在只要是個好吃的、外賣送過來,我拿到了都有幸福感,覺得人生充滿驚喜。有些產品,對初心其他同事來講已經是消費降級了,但對我還是升級。從不同的人群坐標看消費觀,其實這就對應了今年意外一個熱詞,【消費分層】。
消費分層這個詞,我回國看了一些媒體文章才第一次聽說。不過後來我發現這個概念其實特別特別老了:其實對人群進行分層,就是經典營銷概念裡的Segmentation。
Segmentation,就是市場細分,依據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把市場整體劃分為若干細分市場,每一個細分市場具有類似需求。消費分層這四個字後面,進行市場細分的基礎就是消費力,以及其背後的收入。收入是很常見的分層方式,因為收入也代表了購買能力,是很直觀的一個分層方式:
麥肯錫把各個國家的收入分成四個bucket:富裕、主流、實惠、貧窮,並進行了跨國的比較。他們還預測了中國2020年人群收入分布,在右邊我換算成了人民幣。麥肯錫預計,2020年收入超過22萬的富裕家庭會有2000萬個,佔總家庭數的6%。這十年變化最大的人群是收入10-22萬的主流人群,這部分人群翻了十倍不止,預計2020年佔總家庭數的51%。
相比之下,美國數量最大的人群是富裕人群。22萬+年收入的家庭佔總家庭的65%,有8000萬個家庭,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美國的中產市場。
除了收入,最近在護膚、美妝品類比較流行的一個分層方式是國別。護膚彩妝品分成國貨線、日韓線、和歐美線。我記得三四年前,還挺流行海淘的,但最近比較熱的是「國貨興起」,2018年被稱之為國貨彩妝元年。確實,如果從數據來看,這幾年國貨佔比最大,2018年增速也超過了歐美線。
這很有意思,因為麥肯錫之前做過一個覆蓋全國sample size 10000人的一個調研,他們問消費者這些品牌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大部分人不太能分得清。有人覺得碧柔、達能、養樂多是國內的品牌,美特斯邦威是國外的品牌。那我就覺得很奇怪了,既然分不清國貨洋貨,為什麼會出現國貨潮?
後來我就在想,既然怒中國市場之前,這些品牌都在服務誰?多半是在服務美國消費力強、基數大的美國中產。
這是美國VC-backed的一些消費公司,賣衣服的Everlane、賣鞋的Allbirds、賣治療痘痘的護膚品的Curology 。你看這三個牌子,他們的官網風格是不是特別像?我覺得他們基礎人群畫像上差別不會太大,都是給美國8000萬的中產提供更好看、更年輕、更有性價比的選擇。但這樣的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就要面對一個取捨的問題。
進入中國,這些品牌可以選擇繼續服務富裕人群,全球的商業模式和產品就不用改,但這部分在中國只有1800萬個家庭。它也可以選擇服務1.8億家庭的主流市場,但這意味著產品需要降價、模式需要更改、利潤率也會更低。大部分品牌在進入中國之後選擇不變。
但富裕人群有的需求,主流人群也有。國際品牌選擇去服務富裕人群的同時,他們就把規模比富裕人群大十倍不止的主流市場讓給了新興國貨。事實上,從國貨彩妝護膚品牌的定價上,他們確實是這個定位。
我選了這幾個國貨之光品牌的爆款,給大家做一個價格比較。HomeFacialPro天貓賣的最好的產品,是這款月銷5萬的去痘印原液,專櫃價229,它benchmark 的產品,是歐萊雅旗下的修麗可的精華,天貓售價是595,三倍的價格差。完美日記就更便宜了。在坐的姑娘們用什麼粉底,我大概也能猜到。歐美系Armani 大師,日系用CPB,土豪用La Prairie,沒有1000也要800,La Prairie 快2000一瓶。完美日記家賣的最好粉底液呢?天貓價129,月銷20萬瓶,現在還在半價折扣。口紅也是,一支Dior、香奈兒、YSL 要3-400。VNK 天貓賣65,現在搞活動買二贈一。
其實,對於所謂的國貨之光,國別沒那麼重要,定價和定位更重要。
除了國貨,最近還有一個很火的分層方式,就是五環內和五環外。去年初心年會時,我們給大家分享了小鎮青年這個群體,2018年「下沉」這個詞依舊很火。
「只有在北京五環內的人才會說這是下沉人群。我們關注的是中國最廣大的老百姓。」大家知道誰說的吧?拼多多的黃崢。但其實今天誰都明白這個道理,如今我們談起下沉,沒有任何鄙夷的意思,反而大家都會很激動,為什麼?
前兩天新榜大會,趣頭條的COO 說:」2018年DAU1000萬以上,仍然實現3倍增長的3家公司:字節跳動、趣頭條、拼多多,這些公司的共性都是「五環外」。「 同一場大會,快手公布最新DAU,是1.6億。但為什麼」五環外「 這兩年突然興起了?這就樣談到場的變化。
3「場」場的機會和變化來自哪?
手機淘寶和微信5.4億的MAU 差別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可重點是微信的MAU 和DAU基本沒差,更重要的是使用時長的差別。騰訊系軟體,佔全部移動網際網路使用時長的一半。
那5.4億沒在手淘、卻裝了微信的是誰?其實就是我們去年提到的小鎮青年。
2017年9月到2018年9 月,移動網際網路人群基本沒有變化,除了一個人群出現了45% 的增長,那就是小鎮青年。小鎮青年的定義是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90後。所以下沉市場,幾乎就是微信網際網路,
微信打開了下沉市場之門。有一位五環外的創業者說:下沉市場幾乎是微信網際網路。但10億DAU 的場…不止在下沉市場有價值,近兩年湧現的社交電商在2018年都持續增長。
最近在傳雲集這個季度要去美國IPO,估值區間是70-100億美金。給大家一個對比,蘑菇街上市的估值是13億美金。有好東西GMV 過億、拼多多截止2018年第三季度GMV 3400億、貝店會員超過4400萬、花生日記雙11當日成交額13億、愛庫存GMV 過4億。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有同樣一個疑問:社交電商是一時的紅火,還是渠道的變革?我沒有辦法預測未來,但從零售的角度來說,社交電商這個場,確實很特別。從零售的角度來說,是很獨一無二的。
場是什麼?場就是觸達用戶的地方。場分兩種。一種是創造需求的品牌營銷,包括口碑傳播、媒體和KOL 投放,線下體驗店等等。這是為了創造需求、種草的場,為了在未來某一刻進行轉化。第二種是滿足需求、拔草的場。被種草後,你會去哪裡購買?你會選擇線下店,或者電商搜索、還是去App 下單。
有意思的是,第一梯隊的社交電商,把創造需求和滿足需求集合到同一個場景了,它把品牌營銷和渠道賣貨的邊界模糊了。S2b2C 模式中的社交電商,小b 一般既是KOL、對C 端營銷種草,又是賣貨拔草的。很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平臺很好的拿捏住了小b 的KOL 心理。我舉個例子,有好東西是一個很典型的社交電商,上面的小b 是寶媽。寶媽很在意給孩子吃高品質、安全、好吃的東西,買到了他們就會真心誠意的堅持給其它寶媽安利。而在推薦東西的時候,寶媽的個人價值也得到了體現。因為,種草這個行為就是在影響他人,而influence is power,影響他人是人際關係裡的一種權利行為,會給人帶來滿足感。社交電商賦能小b,不單單是讓小b 賺一點小錢,而是賦予他們社會化權利角色,小b成為KOL,這就是社交電商。
當小b 成為KOL,他們在群裡、朋友圈、線下,為你的產品進行免費營銷。平臺給小b 一份渠道的錢,小b 不僅賣貨、還免費給產品站臺。大家都說,社交電商,通過裂變,獲客成本低。其實因為你給一份錢,小b 給你做了兩件事。作為品牌,你得到了很多免費的earned media.
以上是2018年我的一些觀察,和我對一些現象的解讀。歸因是一件很複雜的事,身處時代中的我們,需要不斷迭代自己的認知,擁抱變化,也就是說,上面我說的這些,不一定都是對的。我沒法說消費的本質是什麼,但希望這些觀察能給你一些啟發,幫助你去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