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最喜歡守信用的地方!
天上不會掉餡餅,轉帳匯款請報警。
衝著標題進來想不勞而獲印鈔致富的朋友,表急著走,斂心靜氣讀完這篇極簡人類貨幣史,你瞬間會悟出一個絕對真理:
什麼叫「我即是錢,錢即是我」。
01
鯨魚的牙齒,野豬獠牙,手指甲…
它們都曾經能...當錢花?!
這是個什麼字?
沒錯,它是我們最喜聞樂見的那個字:錢。
從外貌看,它像不像……一堆鏟子?這背後藏著我們祖先的小秘密:在農業大國中國,連鋤頭和鏟子都當過貨幣。
在貨幣誕生之前,人們缺了什麼,往往拿食物跟別人換,一隻雞換2斤糧,一頭牛換兩頭豬……這就是物物交換 。
也許有天某人一閃念:我家小母雞多可愛呀捨不得,拿個鏟鏟跟你換糧食成不?後來鏟子在交換中越來越普及,既可以換雞,又可以換牛,說不定還能換媳婦……
有了鏟子當交易中介,人類社會就進階到了貨幣交換時代。
別笑鏟鏟,在世界範圍內,先民都是就地取材,身邊有啥就用啥流通。捋一捋人類史上曾經用作貨幣的東東,簡直是百花齊放群魔亂舞——
除了常見的貝殼,這些
最神奇的是太平洋西邊一個叫雅浦島的地方,當地土著挑中了一款假山那麼大的石頭當貨幣,學名 Rai Stone,費幣。
現存最大的那塊費幣,足足一頭猛獁象那麼重,每一次消費都得靠一群人咬牙抬著,那絕對是力量與汗水的讚歌!
不過後來土人聰明了,不搬了,石頭愛擱哪兒擱哪兒,只要在上面記帳就行了。
但貨幣種類多,大小標準又不統一,驗貨和找零賊麻煩。
假定一個交易場景:
甲:我的貝殼大,你的貝殼小,不行!!
乙:你的貝殼大怎麼啦?我的貝殼花紋是珍藏限量版啊,比你的更值錢!!
交易失敗……
就算拿金銀做貨幣也麻煩,要麼分量不夠,要麼裡面摻了太多賤金屬,要麼……要計算的維度太多,驗個貨跟解一道奧數題一樣痛苦。
更別提個別極富想像力的地區,拿鹽塊當了貨幣(今天的工資Salary ,拉丁詞根就是鹽的意思),買東西前還得驗個純度,經常驗著驗著……
大錢,變成了小錢……
隨著貿易量越來越大,交易越來越頻繁,貿易形式也越來越複雜,這事兒總得解決啊!
大概公元前600年,在今天土耳其一帶,一個叫呂底亞(Lydia )的國家站了出來。
02
這枚錢幣面相兇悍,
一看就能買車買房...
呂底亞王國是歷史上一個偉大的符號,它當年幹了一件大事:統一鑄幣。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以國家為單位,統一製造貨幣。
他們把大大小小、純度不一的金子,鑄成標準化的橢圓硬幣。因為這種幣上總出現一隻獅子,後人管它叫「獅幣」。
面額大小、購買力,全看獅子的表情:
有的長得異常兇悍,和公牛正在對峙,下一秒就要撲過去撕對方——看到這種獅子,一定是大票兒,可以買房買車:
另外這種呆呆萌萌,弱弱探出一隻小獅爪子的,一定是小票兒,只能買大白兔奶糖:
聽著太糙?但這可是一大進步,呂底亞創造了人類第一種標準化的、值得信任的貨幣。
這種標準化帶來的「信任感」太重要了:
有了這些表情包獅子,驗貨變得很容易,管它18K還是24K,反正每一個金蹦兒都是等值的。
而等值意味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大家不用在這上面較勁了,只要把精力放在生產和消費上,經濟就會越來越活躍。這個國家,一度成為當時世界的發達國家。
儘管後來呂底亞沒了,但它永垂了下來……今天,西方投資公司,動不動就以 Lydia 打頭,因為有一個諺語就叫,「呂底亞王國一般的財富」。
「呂底亞」變成了「招財貓」。這就是創造一款神奇貨幣帶給它的紅利。
03
60億元的紙幣,
說變就變成「冥幣」?
跟呂底亞幾乎同一時期,中國古人也掌握了鑄幣技術。
不過我要敲個黑板:古人可不是動不動就拿一錠銀子買塊醬牛肉三碗不過崗的,那不叫交易叫拍古裝劇!中國主流貨幣一直是銅錢。
有些地方銅礦很少,比如北宋初年的四川,直接拿鐵當錢使,這就導致一個嚴重問題:要是哪個大戶人家想買一匹上好絲綢,得帶著差不多100斤鐵錢出門。
想想看,背著這些錢,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爬坡上坎、穿越重重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基本跟上刑差不多……
被鐵錢壓得喘不過氣的四川人民,突然開竅了,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款紙幣—— 交子。
這事發生在1023年,可是相當前衛的事。後來歷代王朝都發行過紙幣,只能叫跟風。BBC曾經用100件大英博物館展品講人類歷史,其中一件就是中國人的紙幣。
但為啥中國人很少提紙幣是一項偉大發明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宋朝,很快,就毀在紙幣上了……
想像一下,要你家有臺印鈔機,想印多少印多少,還沒人管,你會怎樣?恭喜,古人跟你想得一樣……於是就通貨膨脹了。
一夜之間,老百姓手裡的100塊,昨天能買一頭牛,今天只能買一袋酸酸乳了,那還不造反!
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完善之前,紙幣最終都成了巨大的坑,從宋朝開始,國家領導人們撲通撲通往坑裡跳。
比如民國後期,政府強制要求人民上交手裡的金銀和美元,給人家發紙幣。紙幣越來越賤,連單張面額60億的紙幣都造了出來:
是不是有一種,冥幣的即視感……
都是浮雲。痛定思痛,人們越來越領悟到,貨幣的出現和進化,無非是為了讓人更簡便快捷、更安全地進行交易。
而「貨幣」的本質,歸根結底兩個字:
信用 。
04
荷蘭人的信用神話,
是用繩命單挑北極熊換來的
最能說明「信」比金堅的,是17世紀的荷蘭人。他們的信用,甚至是用命換來的。
地理大發現初期,荷蘭航海家巴倫支,有了個天才的想法,不想從大西洋繞遠去東方做買賣,於是他帶一船貨物,打算穿過北極,開闢新航路,結果……連人帶船被凍在北極圈的一個小島上。
饑寒交迫,冰天雪地,一船人苦苦捱了9個月。窮兇極餓的時候,他們甚至開始狩獵北極熊,而北極熊見到他們,可能更開心……
你可能想像不到,當時船上其實有食物。那荷蘭人為什麼寧可餓死也不吃呢?因為那是客戶的東西。
巴倫支船長後來死在了這趟航路上。為了紀念他,就有了「巴倫支海」。荷蘭人守信的故事,像神話一樣傳揚四海。
當時歐洲人對荷蘭人信任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西班牙跟荷蘭是生死冤家,但西班牙人竟然一邊跟荷蘭人打仗,一邊瘋狂往荷蘭人的銀行存錢。
他們相信,荷蘭人守信用,荷蘭法律規定:任何人,任何時間,不能以任何理由——哪怕儲戶是你的敵人——也不能干預銀行正常經營,如果發生糾紛,荷蘭法院絕對會公正裁判,維護信用機制。
錢,最喜歡守信用的地方。於是世界貨幣都往荷蘭人手裡湧。
1602年荷蘭人籌建東印度公司時,搞了一次金融史上的創新,第一次公開發行股票募資。歐洲人為了當股東,搶破頭想把錢借給它。公司第一次就成功籌集了巨資,靠這筆錢,這位「世界馬車夫」一度控制了全球一半的貿易,這叫富可敵世界。
說到這兒,你有沒有看出來:無論鐵鏟、貝殼,還是金幣、銀幣、銅幣、鈔票,能不能成為靠譜的貨幣,關鍵要看它背後的信用含量。
05
請問,我如何變成一臺印鈔機?
信用,這種無影無形biu一聲說買就買的虛擬貨幣,聽起來就是現階段人類社會的頂級配置了。但它高度依賴於一個基石:完善的信用體系。
還記得剛才雅浦島上傻大笨粗的石幣嗎?從信用體系的維度來說,它簡直是貨幣的最佳代言人了。
話說當地有個土豪,擁有全村最大的石幣,結果一次過海時,石幣跌入深深深海了。然而村民依然默認,海底有塊巨大的石幣屬於土豪家,照樣跟他們家買買買,大家只要把帳算清楚就行。
可以說,這群土人無意中解鎖了一種超未來的貨幣觀:石幣在哪不重要,只要交易完成後,將交易內容昭告天下就行了。經濟學家驚嘆:這種以信用體系為基礎,分布式記帳的原理,不就是比特幣嘛!?
一個國家有信用,可以一直發幣一直爽;一個公司有信用,可以吸引更多優質資源,創造更大的價值;那一個人有信用,意味著什麼呢?
美國有個大型碼農交流網站 Stack Overflow,相當於碼農版的知乎。在這個網站上,每個程式設計師用戶都會獲得一個Reputation值,這是根據網友們的反饋計算出來的,反映了程式設計師的專業實力。
2012年,程式設計師們紛紛把這個R值加到自己的簡歷上,因為它成了面試和招聘中的硬通貨,比大學學分還靠譜。專業的信用評級,讓碼農能夠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
同理,當一個人的商業信用狀況被客觀計算,信用就可以直接化身貨幣,進入商品的流通環節了。
比如,2019年,支付寶推出了信用購服務,只要芝麻分高於650,就可以刷臉式消費,連Burberry、Apple watch、大疆無人機這類奢侈品也能免費直接帶回家試用。
芝麻信用考察的維度包括用戶的學歷、工作、社會關係、消費記錄等,是一個人過去商業信用的量化體現。這時,一個芝麻分,變成了直接可以花的錢。
如果說在人類過去的幾萬年裡,貨幣經歷了從物到金銀、從鑄幣到紙幣的演變,那麼,下一次貨幣革命在哪裡?
我想,信用交易時代,最神奇的貨幣,大概就是我們本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