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遺址數億投資去哪了

2020-11-29 萬家熱線

近日有網文稱,由於四川北川地區持續降雨,「地震遺址不見蹤影,至少幾億人民幣打了水漂」。對此,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縣城保護工作指揮部稱,「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及遺址保護工程,總投資為4.7億元,工程包括一座地震紀念館、一個地震遺址保護區和曲山鎮災後重建的集鎮任家坪。而真正用於北川老縣城保護的資金未超過1億元,主要用於修建攔沙壩、導流堤,經受住了暴雨引發的洪水考驗,儘管遺址浸泡在洪水中,但建築並未全部被淹沒,震損建築也未垮塌。

地震紀念館開放接待管理中心主任楊孟昀告訴記者,為留存汶川特大地震災難的記憶,投入不超過1億元的資金保護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是很有必要的,不能僅僅因為暴雨淹了部分遺址而否定保護的重要作用。(記者張文)

延伸閱讀:

北川地震遺址保護的理想與現實

每年7月12日,45歲的張一強都會來到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給妻子獻上一束白菊。「今天是她的生日,她以前很喜歡種花。」他說,地震發生前一秒還在家中和說話,卻眼睜睜的看著她被牆壓倒。他一直悔恨沒能救出妻子。

但這一次,張一強只能把菊花悄悄放在進入老縣城的路口處--7月8日開始,持續的暴雨襲擊四川,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也遭遇洪災,最嚴重時全城絕大部分被淹。

張一強把菊花擺向老縣城的方向,默默地抽了一會煙。

此時,網絡上一場關於地震遺址存廢的爭論正愈發激烈。有地質研究學者質疑北川地震遺址的保護價值,認為「遺址被大水淹沒至少幾億人民幣打了水漂」、「與其花巨資其維護不如讓其消亡」。

「不是該不該保護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好保護的問題。」這是綿陽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縣城保護工作指揮部對廢存之爭的回答。在他們看來,地震遺址被賦予著「銘記災難、寄託哀思、凝聚精神」的重大使命,需要永久保存下去。但現實是,由於遲遲無法解決暴雨時期堰塞湖的洪水問題,遺址在一次次的衝刷中正逐漸消亡。

【老縣城遺址是北川人寄託情感的地方,在他們眼裡,這就是個「公共墓地」。每年約有20萬人從北川或綿陽前來祭拜親人】

7月8日下午,北川縣曲山鎮仁家坪暴雨如注,綿陽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縣城保護工作指揮部(下稱「指揮部」)群眾工作部主任白強和同事一直在搶險救災。「雨水一下子把老縣城的導流堤注滿,我們全力用沙袋想把水堵住。老百姓都說,幾十年都沒見過這樣的暴雨了。」

這是仁家坪50年來的最強降雨。數百米之外,北川老縣城遺址也正被洶湧的洪水一寸寸淹沒。數據顯示,9日上午唐家山堰塞湖和北川老縣城降雨量高達285毫米,致使唐家山堰塞湖水位抬高8米,洪水將遺址大面積淹沒。「老縣城絕大部分都泡在水中。」指揮部一名工作人員說。

7月12日,南方日報記者在北川老縣城入口處看到,由於北川老縣城遺址地處景家山、王家巖包圍的低洼地帶(當地的說法是「包餃子」),大量的洪水囤積其中,雖然當日雨勢已經減小,仍有大片工廠、住宅被洪水淹沒,老縣城的地標、北川大酒店、鐘樓等建築仍未露蹤影。

這樣的場景讓65歲的北川老人王詩安感到心痛。「我在這個縣城裡生活了46年,可以說和縣城一起長大的。我的很多親人就長眠在這裡,如果家再沒有,我以後去哪裡找他們?」汶川地震中,王詩安的20多名親人不幸遇難,由於對老縣城念念不忘,他始終無法適應新生活,遂選擇了回到老縣城守護遺址。

在王詩安眼裡,守護遺址近乎神聖。去年3月,退休在家的王詩安來到老縣城祭奠親人,一條「保護遺址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橫幅讓他感慨不已。「地震的傷害實在太大。人類雖然難以預警,但至少能夠從遺址中學到預防的知識,在下一次地震中儘量避免傷亡。」於是他報名參與夜間守護遺址。「我們是一群守墓人。」

墳墓是當地人對老縣城遺址的普遍說法。即使迄今老縣城遺址已經免費接待社會公眾360萬人次參觀紀念,但張一強每次來老縣城都有一種上墳的感覺,「看看以前和孩子媽媽在一起的日子。」

接待參觀公眾的工作人員也忌諱稱參觀人員為「遊客」,「老百姓完全不能接受『遊客』的說法,這就是他們家的祖墳。」

王詩安說,每年清明、「5·12」、「鬼節」、春節或者是某遇難者的生日,大批的本地人前來老縣城祭拜親人,但他也同時發現,每年前來祭拜的人逐漸少了,「也許傷口開始慢慢撫平了,適應新的生活了。」

「指揮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每年約有40萬人前來祭拜,其中20萬人為北川或綿陽本地人。

開始「守墓」後,王詩安每晚通宵巡護老縣城,在漆黑寂靜的縣城裡一遍又一遍地走。「突然哪裡風吹得哐當一聲,同事們就怕得要死,我卻很坦然。我跟他們說,都是自己的親人和朋友,有什麼好怕的呢。」

時間的流逝,加上洪水的不時洗刷,王詩安對遺址區原貌的改變尤其敏感。「草長得特別兇,樓也變得越來越脆弱,經常需要用竹子去支撐,原來信用合作社大廈有一座鐘樓,地震時指針就就停留在14點28分,但慢慢地鍾架生鏽坍塌了。要保護好遺址啊。」老人的言語裡充滿了惋惜。

在「指揮部」副指揮長劉強看來,王詩安和老縣城血脈相連的大愛尤其讓人動容,這也是很多北川人具備的品質。「老縣城遺址就是北川人寄託情感的地方,這就是個公共墓地。如果有家人在地震中遇難的話,他會要求把這個遺址廢除嗎?」

遺址廢存之爭

【在北川老縣城惡劣的地形條件下花大力氣保護地震遺址是否可行?保護遺址並非第一次因為資金問題陷入紛爭】

暴雨襲擊四川期間,一股輿論風暴也在北川老縣城遺址的上空遲遲未散。網上質疑為保存北川地震遺址數億投資打水漂的聲音此起彼伏。是繼續耗費資金保存還是任其自然消亡?雙方各持觀點大打口水仗。

事實上,保護地震廢墟不止一次因為資金問題陷入紛爭。在2009年相關部門提交的《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策劃與整體方案設計》中,估算遺址博物館項目投資約為23.45億元。這個龐大的數字一經披露即引發爭議。

隨後該方案進行了調整。「指揮部」宣傳處主任景富國解釋稱,2010年四川省相關部門批覆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及遺址保護工程,概算總投資6.7億元,實質財評後到位資金只有4.7億元。這些投資建築的工程包括一座地震紀念館、一個地震遺址保護區和曲山鎮災後重建的集鎮任家坪。「網上『幾億元打了水漂』的說法簡直是無稽之談」。

景富國坦陳,老縣城遺址被淹是老問題,基本上每年都要被淹一次。首先因為老北川縣城位於兩山夾一溝的河谷地帶,地勢較低;其次是汶川震後,老縣城周圍的山頭容易形成滑坡,泥石造成堵塞;三是地震導致唐家山堰塞湖至老縣城湔江沿河山體鬆動,泥石致使遺址區河床已比震前抬高了10—15米。

他表示,正由於投入6000多萬元的保護資金,建了攔沙壩、導流堤,所以老縣城經受住了50年來最強暴雨引發洪水的考驗,沒有任何震損建築垮塌,老縣城周邊也未發生較嚴重的泥石流,「可以說北川老縣城遺址目前安然無恙!」

景富國提供的《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項目投資一覽表》顯示,為防止老縣城被泥石流侵襲,「指揮部」在老縣城四周修築了攔沙壩和導流堤,同時對遺址建築進行了加固。另外,為方便參觀紀念,同時新建了祭拜臺、廣場等公共設施。

這其中,安全防護網耗資150.89萬元,震損房屋加固及重要事件發生地保護耗資1900萬元,黑色護欄及木質欄杆耗資400萬元,道路及人行棧道耗資1400萬元,包括攔沙壩在內的兩段北川老縣城防洪堤工程耗資2200萬。「真正用於北川老縣城保護的資金為6050.89萬元,根本未超過1億元。」

不過,有地質研究學者質疑保護行為的價值。署名為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工學院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嵇少丞的文章稱,「在北川老縣城那樣惡劣的地形、地勢、地質條件下,如果不建成大型的地上地下排水系統,地震遺址是不可能保存的。若要花巨資建大型的地下排水系統,有那個必要嗎?與其花巨資建設與維護,不如讓其以自然的方式存在與消亡。」

對這種說法,劉強表示震區人民從情感上難以接受。「汶川地震中有1.5萬多人在北川老縣城遇難,逃出的只有7000多人,老縣城就是遇難者家屬的祖墳。人家家人在那裡『沒得』了,你現在說讓遺址自然消亡,誰願意答應?」

同時景富國認為,北川地震遺址蘊含著巨大的科研和科普價值,「對推進中國和世界地震科普研究和人類的防災減災事業、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知識均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相關部門的設計中,老縣城遺址被賦予著「銘記災難、寄託哀思、凝聚精神」的重大使命。劉強認為,為留存地震災難的記憶,緬懷地震遇難同胞,傳承抗震救災精神,保護羌族文化,投入6060.89萬元保護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是很有必要的。「不能僅僅因為遭遇了50年來最強暴雨,淹了部分遺址而否定保護的重要作用。」

遺址保護之路

【對「指揮部」而言,擺在眼前的「不是要不要保護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好的保護」的問題。解決洪災首當其衝】

7月11日,地震時期引發萬千感動的「吊瓶男孩」——北川中學學生李陽的一名同學來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也就是緊臨北川老縣城的北川中學遺址。5年的時光並沒有讓傷痕癒合,她在觀看展覽時一度悲痛得難以抑制。在老北川,每一天都有這樣哀傷的情景。

這個名為「裂縫」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自今年5月9日向公眾開放,此次也遭遇了50年來最強暴雨,但並沒有受到洪水衝擊。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紀念館已接待社會公眾近30萬人,即使在暴雨期間日接待量仍超3000人次。

按「指揮部」設想,借著地震紀念館、北川老縣城遺蹟和唐家山堰塞湖等地震遺產,去發揮其教育、科普和宣傳作用。因此,擺在眼前的「不是要不要保護遺址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好地保護的問題。」

解決洪水問題首當其衝。景富國表示,此次等洪水退後需要及時對老縣城進行人工清淤,同時一些被損壞的公共設施需要修復。但要徹底解決洪水問題,還需對唐家山堰塞湖下遊河道進行綜合治理。「主要舉措包括對老縣城河道兩邊的泥沙進行加固、對河床進行疏浚,以及炸掉老縣城旁的龍尾山,讓連接堰塞湖的湔江河繞過老縣城,這樣就能徹底解決洪水問題。」

劉強透露,堰塞湖下遊防洪綜合治理規劃已進入審批立項階段,預計今年汛期結束後實施。根據規劃,近期將進行老縣城段河道清淤,還要進行老縣城防洪堤加固和應急搶險通道護岸等二期工程。

事實上,除了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遭遇洪災,其他地震遺址也頻頻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都江堰虹口深溪溝地震遺蹟紀念地曾兩次遭受山洪破壞。嵇少丞認為,大地震之後,地形地貌遠離平衡態,要達到新的平衡態少則幾十年,人與大自然硬鬥,勞民傷財最後還是要輸。

四川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國家「5·12」地震遺址遺蹟保護建設專家組組長彭晉川告訴南方日報記者,這次洪災過後需要花費多大代價維護老縣城,得專家進行評估後才能知道。「去淤、加固都需要一定的費用,太大的話則沒必要。」

「保護地震遺址一個相對科學的態度是以自然保護為主,進行必要的加固和次生災害防範,這樣投入小些。接下來北川方面將對堰塞湖下遊湔江進行綜合治理,治理的目的是保護下遊民眾不受洪災威脅,但客觀上對解決老縣城的洪災有幫助。」

「像北川這樣對地震遺址進行大規模的保護是沒有先例的,日本、臺灣等地震多發地帶沒有大片土地進行遺址保護。北川地震遺址實現了世界上最大體量和規模的地震遺址原址原貌保護的目標,除了在情感、宣傳方面具有價值之外,更多的表現在科普方面,可以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至於科研方面,由於已經存在了5年多,專家已經對遺蹟進行了充分的數據採集,因此即便被破壞了,科研方面的損失也不大。」

相關焦點

  • 宜賓地震後的第二天,我來到了汶川遺址
    在經歷2008年5月12日那次大地震前,要進入到汶川是很不容易的,群山綿延之下是極度不便的交通。大地震發生之後,從成都到汶川之間便修建了很多的隧道群,人們從成都只需要1個多小時就能到達汶川的映秀鎮,去甘孜或阿壩旅行的人也會途經這裡看一看,這裡一直保留著大地震後的一處遺址。
  • 汶川地震已過去多年,北川中學地震遺址為什麼不讓挖?
    汶川地震已過去多年,北川中學地震遺址為什麼不讓挖?首先申明一點,汶川國殤,舉國哀悼。先說下事情的經過。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發生後,兩棟五層教學樓垮塌。在這場巨變中,有1000多師生不幸遇難。隨後1300餘名倖存師生被轉移到綿陽安置。總理先後七次看望北川中學師生,並親臨受震後的北川中學。
  • 自駕遊九寨溝回重慶,專門去「5.12」汶川大地震遺址接受心靈滌蕩
    導語:自駕遊從九寨回重慶,途徑 「5.12」汶川大地震北川縣地震遺址去看了看。大家好,我是本文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我和朋友們結束了九寨溝的自駕遊,返回重慶的途中,專門繞道去「5.12」汶川大地震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去接受了一下心靈的滌蕩。
  •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 那些地震遺址 依然震撼震驚心碎
    漩口中學已成為祭奠地震亡靈的場所,每個前來祭奠的遊客都會獻上菊花以寄哀思。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都汶公路全線80%的道路被損毀,10餘千米的路段被崩塌的山體完全覆蓋,50餘座橋梁受損,7座橋梁完全垮塌,數十處山體滑坡。 2012年11月,映汶高速通車,都汶高速全線貫通。成都到汶川全程高速,130公裡,僅需100分鐘。
  • 日本高中生參觀汶川地震遺址淚流不止
    7月中旬,在中國駐日本新潟總領事館主辦下,作為中日交流的重要活動,日本宮城縣的23名高中生來到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遺址參觀。這群曾經歷了「311東日本大地震」的日本高中生們在這片地震已過去10年的中國土地上會有什麼感想呢?他們立足於遺址,展望著未來。
  • 汶川地震十周年將近 家屬前往地震遺址祭祀
    2018年4月5日,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將近,清明節當日,很多民眾來到北川地震遺址,為親人祭祀,追思緬懷地震遇難者。北川遺址,一名老人在廢墟前為逝者祭祀念經。圖/視覺中國2018年4月5日,北川遺址,民眾燃香祭祀地震中遇難的親屬。2018年4月5日,北川遺址,市民燒紙燃香祭拜遇難親屬。
  • 汶川地震十周年 數萬人進入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祭奠
    5月12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的日子。從早上6點開始,北川人及各地前來的參觀者湧向北川老縣城。對於北川人來說,因為那裡有他們牽掛的親人,長眠在那裡。為防止大堵車,警察將車從縣城兩側分流,一側停於任家坪,另一側止於沙壩的老縣城門外。
  • 實拍汶川地震遺址,12年後這裡山清水秀,家家都是小洋樓!
    在20世紀我國最大的一次災難,就是2008年發生在四川省阿壩州的汶川大地震。此次造成的損失有多大?我們在這裡就不一一羅列。那麼12年過去的汶川縣現在什麼樣子呢?前不久我去了一趟汶川縣的映秀鎮,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了一些畫面。
  • 實拍12年後的汶川,地震遺址成為景區,當地家家都是小洋樓!
    相信許多人都還記得汶川地震,那是一場難忘的災難,給我個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至於死傷人數我就不在這裡過多描述了,看一看前段時間去這裡拍的照片。地震發生於2008年5月12日,許多人都經歷過在外面夜宿,因為餘震也是非常多。
  • 【汶川地震10周年】重走北川老縣城遺址 當年的逃生床單還系在窗上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2008年5月12日,汶川、北川等地發生芮氏8.0級特大地震,近2萬人在北川老縣城遇難。
  • 汶川地震災害地圖集首發 震區將建5處遺址紀念地
    記者了解到,地震災區將在映秀鎮、北川縣城等5地建設災區地震遺址紀念地,同時地震遺址旅遊線也在地圖集上標註。  作為中國第一部以地圖形式真實記錄地震災害全過程的大型綜合地圖集———《汶川地震災害地圖集》,系由國家測繪局、民政部、科技部、發改委4部門聯合主編。
  • 「512」汶川地震:十年生死兩茫茫
    還在上小學五年級的徐廣見證了學校教學樓在地震中被夷為平地,徐廣是全校住宿生中最後一個離開宿舍樓的。他看到有無數人被災難奪去生命,也看到無數救援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傷員。在救援期間,徐廣手舉自製的感謝紙牌,上面寫著「你們辛苦了」,感謝前來救援的官兵叔叔。十年後,他考入了湖南長沙一所醫學院,目前正在備考軍醫大,「將來回四川」。
  • 當年汶川地震的遇難者,他們存入銀行的錢都去哪了?真相你可知?
    相信對於汶川地震,很多人都無法忘記,汶川地震是自新中國以來,破壞力最強的一次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它造成了6萬多人的死亡,而這些人也將永遠無法回來。為此有些人也表示疑惑,當年汶川地震中的遇難者,他們存入銀行的錢都去哪了?真相你可知?
  • 實拍映秀地震遺址,場面慘烈不忍直視,心臟不適者慎入!
    【編者按】昨天是5月12日,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再次翻看2013年5月專程去汶川、映秀拍攝的照片,心情依然十分複雜。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銘記那段刻骨銘心的慘痛教訓,今天,我再次上傳汶川映秀地震遺址公園的圖片,願逝者安息,更願後人居安思危,不讓悲劇重演!映秀是5.12特大地震的震中,是此次地震中破壞最嚴重,遇難人數最多的鎮。大地震將映秀夷為廢墟。全鎮萬餘人口中只有2300多人生還,1000餘人傷勢嚴重。
  • 汶川地震,德國賽車手豪捐1億美元?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
    2008年對我國來說是自豪的一年,但同時也是悲傷的一年,在2008年我國成功舉辦了奧運會,讓全世界看到了我們中國的繁華,但是在同一年我國還發生了一次特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在這一次地震中我們有很多的同胞離開了人世,無數家庭破碎。
  • 那年去九寨溝旅遊路過汶川,今天地震過去12年了
    唐山,邢臺,舟曲,青海玉樹,四川汶川,武漢…每一次巨大的事件,包括災難,都會讓人們深深地記住和銘刻住一座城市,馬上是2020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已經12周年了。十二年前的512下午14時28分,一場曠世罕見的大地震降臨四川汶川,傾刻間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整個汶川幾被夷為平地,十萬人喪失生命,數百萬人無家可歸,美麗的汶川,頓時成了人間地獄…,悲哉汶川,悲哉四川,與此同時,一場曠世大救援也隨即展開。
  •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5·12是個特別的日子,它是護士節、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5·12更為特殊,它還是汶川地震12年祭。2008年,在四川地震發生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乘上幾經更改起飛時間的飛機,趕赴災區都江堰。幾經周折,記者終於到達汶川地震災區,拍攝和記錄了那場人間災難。12年過去了!我們再次打開塵封的記憶,回看那些殘酷的歷史鏡頭,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 駕尋川西(2)探訪北川地震遺址
    說起2008年的那場地震,大家印象深刻的更多是汶川,而北川縣、映秀鎮同樣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汶川採取原址重建,唯獨保留下來的是那座時間永遠停留在14:28分的鐘,而北川則更好地保留著老縣城震後遺址。作為藍天救援隊成員,2018年也曾參加過國家應急管理部組織的地震救援培訓,現場模擬的各種災後場景、傾斜的樓房,狹小的震後救援空間讓我印象深刻。此次川西遊記拍攝,毫不猶豫地把北川地震遺址作為一站,或參觀、或感受,或回憶、或警示,也希望看到這一樁樁一幕幕之後,能在你心中激起漣漪。
  • 陳運泰詳解汶川地震成因及成災機理
    就是按照指甲生長的速度每年變化幾個釐米,完全對流循環的過程大約需要幾億年。板塊表明了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變化的結構告訴我們大洋的底部永遠年輕,平均的年齡是以億年計算。板塊的邊界是地球的外面是最活躍的地方,因為受到了板塊相互作用力的巨大影響,不但發生物理變化還發生化學變化,板塊邊界是歷史上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地方。
  • 汶川大地震已過12年,當年的漩口中學如今是廢墟,卻吸引了無數人
    映秀鎮是一個堅強的城市,從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到現在,給映秀鎮都留下了太多的痕跡。後面聽說地震後映秀鎮建設的不錯,目前當地政府還保留了部分的地震遺址,不僅給大眾普及地震的知識,更是緬懷那段抗震救災的歷史。這次剛好路過映秀鎮,就停了下來,去看一看重建後的映秀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