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知2014為綜藝大年,但未曾想第一季度上檔的《中國好歌曲》、《我是歌手》第二季以及《最強大腦》三巨頭便已互別苗頭,在電視與網絡雙平臺為收視鬥的昏天黑地。細究三巨頭之異同,不難發現央視《中國好歌曲》與湖南衛視《我是歌手》均屬於演唱類節目,而江蘇衛視與PPTV聚力網臺聯動主推的《最強大腦》卻是一檔科學類真人秀節目,與前者完全相反。究竟是什麼原因令PPTV聚力傾力拿下《最強大腦》的獨播版權?這筆交易是否值當?讓我們來看看來自《最強大腦》網絡獨播平臺PPTV聚力全網的播放數據能告訴我們什麼。
1、流量:不走尋常路打破演唱類節目壟斷
在電視收視率的比拼中,近期《最強大腦》與《我是歌手》第二季交互領先,其中第七期《最強大腦》節目收視率2.13%,同時段排名第一,收視份額8.54%,領跑周五晚間所有節目,其已將《中國好歌曲》甩在身後。而之於網絡平臺,截至3月2日,《最強大腦》已在PPTV聚力全網播放超過2.5億次。
這是娛樂營銷最好與最壞並存的年代,受眾偏愛娛樂內容的同時,業內跟風嚴重、創意缺乏、欄目數量泛濫的現象無疑也給製作方出了一道難題,《中國好聲音》爆紅後演唱類節目接踵而至便是最好體現,物極必反之下同類題材的泛濫難免會有引起受眾審美疲勞的隱患。在業內看來,《最強大腦》出人意料的網絡流量表現以及人氣得益於其「不走尋常路」的勇氣,科學真人秀節目此前國內也有所涉獵,但《最強大腦》無疑是將科學與娛樂結合最完善的一家,從而在諸多演唱類節目中間殺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營銷價值飆升。
2、流量來源:超過半數用戶來自移動端
通過PPTV聚力全平臺觀看《最強大腦》的用戶中,超過57%的用戶來自移動端,傳統PC端用戶僅佔42%。PPTV聚力現階段移動用戶以高收入的白領階層為主,其一方面並不拘泥於坐在電腦前觀看視頻的方式,時間更加碎片化;另一方面對文娛需求強烈,消費能力強,較利於廣告主進行品牌營銷與推廣。
與此同時,由圖可知一二線城市用戶佔到《最強大腦》網絡播放的四分之一流量比重,這些主流城市用戶普遍消費特點為「圈」消費、重體驗、網絡化,這意味著社交圈的影響以及網絡購物的消費習慣不容廣告主忽視。國人的抱團思想使其往往是由一個人引領了整個群體的消費改變,對於PPTV聚力而言,全面改版後打通社交媒體與自身的界限能夠更好的將社交化的營銷效果體現到網絡視頻之上,特別是針對移動終端;另據調查,隨著網購的盛行,國內用戶愈發認為網絡是了解品牌產品信息的最好信息渠道,在二線城市,這一數字高達71%。對於與蘇寧的合作在視頻電商化頗有心得的PPTV聚力而言,這無疑是個絕好的消息。
3、用戶類型:大數據確立精準營銷
在用戶方面,通過PPTV聚力收看《最強大腦》的網絡用戶集中在沿海發達城市,且72%為男性,接近70%人群未婚,其中19-35歲年齡段為主要收視人群。無論是電視抑或網絡平臺,用戶的分類與特點無疑都是精準營銷的前提,藉助PPTV聚力旗下的PPBIP大數據平臺,其將《最強大腦》網絡受眾精準細分,從而更好的針對性營銷並將廣告主品牌進行擴散。
另一方面,由於《最強大腦》的題材設定,使得學生作為其中一部分群體的參與,用戶明顯更年輕化。通過播放數據也可發現,有章子怡以及周杰倫參與錄製的兩期節目流量明顯飆升,可見明星效應對於《最強大腦》收視用戶的影響比較明顯。這類型用戶通常被劃分為信仰型群體,屬於極致型消費者,消費過程容易受明星、創意型廣告、體驗營銷的影響;與此同時,相對其他綜藝節目用戶更加理性的消費觀使其更加重視體驗,忠誠度也會更高。
4、《最強大腦》的獨播效應
熱播劇以及熱門綜藝版權緣何拍出天價?答案是「差異化」。視頻網站對於熱門內容採取獨播策略後,對其的意義在於吸引用戶,從而培養用戶粘度與觀看習慣。以《最強大腦》舉例,對於《最強大腦》熱衷的用戶有很大機會會在PPTV聚力上搜索其他想要觀看的內容,PPTV聚力也會通過PPBIP針對用戶的瀏覽行為向其推薦可能感興趣的視頻,久而久之用戶便會習慣在該平臺長期瀏覽視頻內容了。
綜上所述,不論從營銷抑或獨播所帶來的差異化效果考慮,買下包括《最強大腦》在內的江蘇衛視綜藝版權都令PPTV聚力笑得合不攏嘴。當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獨播內容代價匪淺,買入需謹慎,畢竟在購入獨播內容時並不能一窺該節目全貌,需要版權部門具有獨到的眼光以及製作方足夠給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