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眼中的人類》:因為人類而即將消失的中國動物

2020-12-03 呼籲文明養犬

(文末有粉絲福利,評論有獎)

人類的文明是從與野生動植物打交道開始的。

早在幾千年前的五帝時代,中國就非常重視野生動物保護。當時管理山澤鳥獸的官員被稱為「虞」。大禹治水時,舜帝同時派益為「虞」。現在看來,「虞」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態保護官職,所以益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位生態保護官員。

公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的《伐崇令》:「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違者受到的懲罰很嚴厲。春秋時,《管子·地數》載:「苟山之見榮者,謹封而為禁。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可見其對違反保護規定者的處罰很殘酷。

《管子榷》,明朱長春撰

《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中也記載,當時制定了春夏秋冬的禁令,規定在生物繁育時期不準砍伐山中樹木,不準在澤中割草燒灰,不準用網具捕捉鳥獸,不準用網下水捕魚等。這些機構的設置和法令的完善,為後來各個時期的野生動物保護奠定了基礎。

01

動物眼中的人類

人類在改造自然,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就是一部改造自然的歷史。與此同時,自然也在改造人類,無時無刻不顯示自己的力量。當人類認識動物的時候,動物也在認識人類。它們擁有敏銳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可以看到人類看不到的世界,感受人類感受不到的存在。我們同在一個世界,卻看到不同的世界。

動物眼中的人類完全顛覆你的想像,很多鳥類具備四種色覺,它們可以看到人類看不到的顏色。蛇類具備紅外感應能力,它看到的人類完全不同。

動物在認識人類,也在想著利用人類。烏鴉、野豬這些聰明的動物很善於利用人類創造的條件,繁衍自己的種群,因此它們的家族不斷壯大。同時也有一些動物不擅長與人類打交道,日漸瀕危。

動物眼中的人類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如果大熊貓會說話,它將如何看待人類?

人類確實在大熊貓的保護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的保護,大熊貓可能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可是反過來想想,當年大熊貓家破人亡,也是人類不合理地開發造成的。如果沒有人類,大熊貓可能一樣活得很好。

大熊貓骨架

大熊貓是幸運的,人類及時覺醒,挽救了它們的命運。可是,還有一些和大熊貓一樣瀕危的物種,它們的家園被破壞,它們的種群被屠殺,可是它們得到的保護力度遠遠不如大熊貓,它們的命運和大熊貓截然不同。難道它們因為不是國寶就該被淘汰嗎?

02

世界將無穿山甲

還記得《葫蘆娃》中的穿山甲嗎?穿山甲為了營救二娃和老爺爺,被蠍子精抓住,掉下懸崖而死。遺憾的是,我們人類比蠍子精還要兇狠、貪婪。

穿山甲是一個古老類群,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4 000萬年。穿山甲善於打洞,前肢挖土,後肢推泥,遇到吵擾,它就會迅速遁土而去,故稱「穿山甲」。中國人早在2 000年前就對穿山甲有了認知,屈原在《天問》中寫道:「延年不死,壽何所止?鯪魚何所?鬿堆焉處?」這裡的鯪魚,也被稱作鯪鯉,其實就是穿山甲。古人認為穿山甲身上布滿鱗片,如鯉魚一般,因此稱之為「鯪魚」。

穿山甲棲居於丘陵山地的樹林、灌叢、草叢等各種環境,其洞穴多築在山體的一面。它們隨覓食時所挖洞穴而居,棲息一兩晚,如果覓得地下的大蟻巢,停留時間就會長一些,吃完巢蟻才走。穿山甲白天多蜷縮於洞內酣睡,無洞不能度日;入夜外出覓食,一個夜晚常於數個山體中活動,達5~6千米之遙。

穿山甲的主要食物為白蟻,每當洞內巢蟻被吃光時,穿山甲便將拉在洞內的糞便用泥覆蓋,以招引白蟻,日後再來挖食。

全世界僅剩的八種穿山甲。[圖源:Toni Llobet, 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 Volume 2, plate 150]

過去,我國南方許多地方市場常有穿山甲售賣,特別是在夏、秋季節。但近10年來穿山甲年年減少,國家收購部門基本上收購不到。過度獵捕利用是穿山甲資源瀕危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強大的破壞力遠遠超過了穿山甲維持自身種群結構穩定性的能力,導致穿山甲種群逐漸衰退。

此外,穿山甲對生境選擇極為嚴格。穿山甲是狹食性動物,進化程度低,對新的環境適應能力差,這也是難於人工馴養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們繁殖力低下,一般一胎一崽,每年一胎,因而種群數量增長緩慢。一旦被大量捕殺,其種群數量下降後就很難恢復。如果種群密度很低,就可能在某一地區絕跡。

03

最後一隻斑鱉

和穿山甲命運相同的還有斑鱉——《西遊記》中那位曾經馱著唐三藏師徒過河的老鱉就是斑鱉。如今,它們也瀕臨滅絕。

2019 年4 月14日那天,中國僅存的一隻雌性斑鱉去世了,現在世界上僅存三隻斑鱉。剩下的斑鱉現在也是風燭殘年,時日無多,用不了多久,整個斑鱉家族都會從地球上消失。

斑鱉也稱斯氏鱉或黃斑巨鱉,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鱉,背甲可長達1.5米,體重可達115千克。早在人類出現之前,斑鱉就在地球上存在了,曾幾何時,斑鱉的家族非常龐大,廣泛分布在中國的長江流域(錢塘江、太湖)和紅河流域。

1873年約翰·愛德華·格雷最初描述斑鱉時的配圖,由英裔南非籍自然歷史插畫家喬治·亨利·福特繪製。[圖源:Wikpedia Commons]

西周時期,周穆王在行軍途中,遇到九江阻隔,無法渡江。情急之下,周穆王下令捕抓斑鱉和揚子鱷,用來填河造橋。這就是成語「黿鼉為梁」的來源。這個典故足以證明早在西周時期,斑鱉擁有一個龐大的家族,否則不足以填河造橋。

進入20 世紀之後,斑鱉的家族遭到毀滅性的打擊。20世紀60年代,隨著汙染加劇、環境惡化以及人類過度捕撈,斑鱉在長江的家族遭遇滅頂之災,不久之後全軍覆沒。斑鱉家族的另外一支生活在紅河流域, 由於長期被過度捕撈,2006 年之後也徹底銷聲匿跡。

直到20世紀90年代,斑鱉才受到人類的重視。那個時期,斑鱉只有蘇州的三隻和上海的一隻。不久之後,蘇州的兩隻斑鱉和上海的一隻斑鱉相繼去世。蘇州只剩下一隻斑鱉孤苦伶仃。不過,人類發現長沙動物園還有一隻雌性斑鱉,於是他們在2008年保媒拉縴,給蘇州斑鱉娶了長沙的老婆。從2008年開始,斑鱉夫妻相濡以沫。一直以來,斑鱉需要一個寶寶,為整個家族延續香火。可是,斑鱉夫妻由於身體原因,一直沒能懷孕。人類前後5次幫助斑鱉夫妻進行人工授精,可是最終都沒有成功。就在第5 次人工授精之後,雌斑鱉與世長辭,獨留雄斑鱉一個孤苦伶仃。

過不了多久,雄斑鱉也會離開這個世界。

去世的雌性斑鱉遺體。[圖源:sohu.com]

04

大鯢:放生就是對的嗎?

大鯢俗稱娃娃魚、人魚、孩兒魚,屬於由水生脊椎動物向陸生脊椎動物過渡的類群,產於我國內陸河溪水域,也是中國特有的珍稀保護動物。大鯢體長可達2米,是現存體型最大的兩棲類。大鯢曾經在中國南方非常常見,自 20 世紀50年代起,由於過度收購、非法捕殺和棲息地喪失等原因,大鯢種群數量下降極為嚴重。

在20 世紀 80 年代以前,大鯢一直被作為一種水產資源來收購。不過現在,絕大多數的大鯢被商業養殖,用於滿足顧客餐桌上的消費。

華南大鯢。[圖源:Wikpedia Commons]

為了恢復野外種群的數量,中國政府鼓勵人們將這些人工養殖的大鯢放歸野外。但是在將人工飼養的大鯢放歸野外之前,需要弄清楚它和野外種群的遺傳分化。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最新研究:大鯢可以分成至少5個種,而且都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形勢更加嚴峻的是,目前的保護措施可能會導致這些不同的物種相互雜交,進而融合為一個物種,導致其他野外種走向滅絕。

如果野生種群滅絕,世界會失去不止一種大鯢,而是全部的5種,而留在世間的大鯢將會是這些養殖場的種類的混合體。自然界有自己的規律,不尊重自然規律,放生就等同於「放死」。

05

白鱘滅絕

以白鱘為主題的郵票。[圖源:xinhuanet.com]

白鱘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在地球上存在了上億年之久。1991年,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盧立伍在遼寧凌源發現一件具有長吻部的魚類化石,其特徵與古白鱘相似。和它一同被發現的,還有北票鱘、狼鰭魚及一些其他典型熱河動物群化石。此化石具有極長的、由一系列縱向分布吻片構成的吻部,頭部有明顯的前、後長形孔,與鱘科和軟骨硬鱗科區別明顯。經過古生物學家鑑定,此化石屬於白鱘科。這一發現說明白鱘與其他鱘類一樣,在侏羅紀就已經出現了。

白鱘又名中國劍魚,為中國特有種類。中國古代白鱘被稱為「鮪」。白鱘最顯著的特徵是吻長,其吻部可佔體長的1/3。因為其吻部長,狀如鴨嘴,也俗稱為鴨嘴鱘。

1993年在長江葛洲壩附近發現的一尾長江白鱘。[圖源:xinhuanet.com]

2003年,中國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和放生了一條白鱘,此後白鱘便銷聲匿跡。2009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把白鱘列入「極危」等級。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和張輝博士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表文章透露,白鱘在2005—2010年間已經滅絕

如何定義一個物種是否滅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滅絕做出了定義:「某一分類單元的物種的最後一個個體死亡,則認為該分類單元已經滅絕。如果無法確定最後一個個體死亡,在50年內沒有發現該個體,就認為該分類單元的物種滅絕。」

但是,實際情況下,要想確定一個物種的最後一個個體死亡是非常困難的。科學家隨即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功能性滅絕。所謂的功能性滅絕是指,即便是該物種還存在,也無法在自然狀態下擁有維持繁殖的能力。從遺傳上看,一個物種想要生存繁衍下去而不至於近親繁殖,需要一個最小有效種群。不同物種的最小有效種群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因此,早在1993年,白鱘就已經被科學家認定為功能性滅絕。

從進化歷史上看,每一個物種都可能滅絕。舊的物種滅絕,為新的物種提供生存的機會,如果地球上的物種都不滅絕,這個地球顯然無法承受。可是,人類的活動打破了自然界的演化機制,一些物種(比如白鱘)本來可以在自然界繼續存活,可是由於人類的幹擾、破壞而滅絕,這就影響了物種的多樣性,進而對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人類也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生態系統出了問題,人類也無法倖免。這就是保護物種的意義所在。

本平臺推薦好書:(今日5折優惠)

與飛禽走獸真誠對話,了解動物眼中的人類

打開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新視界

《動物眼中的人類》

作者:趙序茅著

定價:78.00

5折優惠:現價:39.00

(點擊上面小程序購買)

上市日期:2020年11月

出版品牌:中信出版·鸚鵡螺

作者簡介

趙序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蘭州大學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國際靈長類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從事瀕危動物的研究保護工作,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專業文章10餘篇,科普文章200餘篇。已出版10多部科普作品。

粉絲福利:

與主題相關的評論留言點讚前三位(以11月28日中午12點的點讚數為準)可以獲得獎勵贈書一本《動物眼中的人類》歡迎參與評論。

相關焦點

  • 直播預告|聽青年科學家說因為人類而即將消失的中國動物
    人類的文明是從與野生動植物打交道開始的。 早在幾千年前的五帝時代,中國就非常重視野生動物保護。當時管理山澤鳥獸的官員被稱為「虞」。大禹治水時,舜帝同時派益為「虞」。現在看來,「虞」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態保護官職,所以益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位生態保護官員。
  • 直播預告 | 聽青年科學家說因為人類而即將消失的中國動物
    人類的文明是從與野生動植物打交道開始的。  早在幾千年前的五帝時代,中國就非常重視野生動物保護。當時管理山澤鳥獸的官員被稱為「虞」。大禹治水時,舜帝同時派益為「虞」。  人類在改造自然,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就是一部改造自然的歷史。與此同時,自然也在改造人類,無時無刻不顯示自己的力量。當人類認識動物的時候,動物也在認識人類。它們擁有敏銳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可以看到人類看不到的世界,感受人類感受不到的存在。我們同在一個世界,卻看到不同的世界。  動物眼中的人類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 穿山甲、斑鱉、大鯢,那些因為人類而即將消失的中國動物
    本文出處:《動物眼中的人類: 一位動物翻譯官的自然保護區考察筆記》,趙序茅著,中信出版社在健康的生態環境下,白蟻難以成災,因為存在諸多以白蟻為食物的動物——比如穿山甲,控制和制約它們。然而,正是因為人類破壞了自然的平衡,才使得白蟻成災。自古以來,人們熟知穿山甲的藥用價值,早在《本草綱目》上就有記載:「鱗可治惡瘡、瘋瘧、通經、利乳。」現代醫學認為其鱗片有通經絡、下乳汁、潰痛瘡、消腫止痛之功。因此穿山甲是名貴的中藥材原料,是我國14種重要的藥用瀕危野生動物之一。
  • 動物眼中的世界,和人類有什麼不同
    據報導,科學家已經繪製出了約600種動物的視覺靈敏度,揭示出人和動物看到的世界有很大不同,大多數動物看到世界的細節比人類少得多。日前,《生態學與進化趨勢》雜誌刊登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通過解剖,估測了約600種動物的視覺靈敏度(或視覺清晰度)。
  • 因為人類而滅絕的動物 因為人類而滅絕的動物有哪些
    人類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動物,但由於各種人類和自然災害,有大量動物逐漸滅絕。人類的濫捕亂獵是導致一些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受人類的影響而滅絕的動物不計其數。那麼,因為人類而滅絕的動物有哪些呢?
  • 相比我們人類,動物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
    有的時候我們就想,動物眼中的世界能看到什麼呢?會不會和我們的一樣?會不會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我們也很想變成動物來看一看。但是現在通過先進的科技手段,可以模仿出動物所看到的世界。蛇,它的感受是紅外線之類的,一些蛇可以看到地上動物的熱量。
  • 為何大多數猛獸都怕人類?主要是人類在動物眼中看起來很強
    首先,動物會趨利避害,用通俗的話說就是遇到好欺負的就欺負,遇到強的就慫,那麼問題就很簡單了,動物怕人,是因為在動物的眼中,將人看成是「不好欺負」的那一類。動物怎麼判斷對手實力高低的呢?很簡單,看體型,在動物世界中,體型往往決定著實力,同一類型的動物裡面,體重差超過30千克被認為是有較大的優勢,而超過50千克,被認為是有著絕對的優勢。
  • 野生動物怎樣判斷對手的實力?人類在猛獸眼中是什麼段位?
    在美好又殘酷的大自然裡,野生動物每天不僅要面臨天敵的威脅,還要預防被同段位的生物搶食,避免自己的孩子被殺害。於是在這樣激烈競爭的生活環境中,野生是怎樣判斷對手的實力,以此來決定自己是逃跑還是進攻?人類在猛獸眼中又處於什麼段位?
  • 動物看見的世界和人類一樣嗎?原來這才是動物眼中世界的樣子
    人們常說,眼睛是人類的靈魂之窗,當然對動物也是如此!大家有想過動物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嗎?下面我就為大家分享下列13種動物不同的視界。狗這張是蜜蜂眼中看到的景象蜜蜂能感受到比人類快樂3倍的世界,它們也能在紫外線的環境佳看見事物。蒼蠅
  • 為什麼大型動物更容易因為人類遷移而滅亡?
    比如,像大象、熊和羚羊等動物的史前親戚,就是在誕生後的不到一千年時間中滅絕,而這樣的滅絕速度,明顯超過了在此之前曾發生的滅絕事件。而且,有科學家認為,諸多證據都顯示地球上的大型動物,更容易因為人類遷徙而受到重大影響,且不僅僅是因為動物對陌生的人類會有所畏懼。
  • 哪些因為好吃,被人類吃到滅絕的動物?
    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全面禁食野生動物。至此,我國正式進入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時代。那些口感好的,更不用說,被人類飲食文化所崇尚。對於它們而言,口感好即意味著悲慘的命運。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從古到今,有哪些因為好吃,被人類吃到滅絕的動物。
  • 動物眼中的世界
    瑞典隆德大學的動物學教授,《動物之眼(Animal Eyes)》的合著者,Dan-Eric Nilsson 說:「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一隻貓會有何經歷。」但我們幾乎能夠見其所見。與人類不同,貓是二色視者;它們的視網膜中只有兩種視錐細胞。Nilsson說,它們眼中的世界與紅綠色盲眼中的世界相似。要給貓眼中的世界製作模型,我們就得把所有紅色或綠色的東西做成一個顏色。
  • 動物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自然界的顏色豐富程度確實讓人類驚嘆,我們眼中的世界已經足夠光怪陸離了,但是動物們呢?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動物,它們眼中的世界又是怎麼一番奇妙的影像呢?我們之所以能看到顏色是因為我們眼睛裡有視錐細胞,視錐細胞越多,能夠看到的顏色種類就越多。
  • 因為人類行為,11種存在滅絕危險的動物
    有時由於氣候因素,有時由於人類的幹預,或由於自然悲劇,甚至由於無法解釋的原因,某些動物物種正面臨從我們的星球上消失的危險。這絕對是一個壞消息,尤其是當某個物種瀕臨滅絕的原因是由於人類的錯誤行為。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迫使我們認真思考我們在這個星球上所扮演的角色。這一次,V哥就要為你帶來:因為人類行為,11種存在滅絕危險的動物。
  • 人類變成冷血動物會 怎麼樣?人類消失後世界會怎麼樣?
    能保持高於環境的體溫而冷血動物如爬行動物和魚類並不能調節體溫它們實際上是根據外部溫度而變化的如果我們是冷血動物的話第一日光浴會變得非常流行因為冷血動物需要先提高體溫 才能保持活躍>第二旅遊業將受到巨大衝擊因為冷血動物不像溫血動物一樣容易適應多變的氣候條件
  • 在動物的眼中,人類可怕嗎?可怕到什麼程度?看完不淡定了
    為什麼這些小動物這麼怕人類呢?在它們的眼中,我們人類是不是很可怕呀?因為它已經熟悉了主人的氣味,也覺得和主人待在一起很安全。但是陌生的氣味會讓它很害怕,並且如果這個人對小狗發出大的聲音,小狗就會對這個人保持警惕心理了。
  • 人類眼中的世界和動物眼中的世界有什麼不同?世界真是奇妙
    世界上有很多的物種存在,動物、植物以及很多的微生物等等,都知道我們動物是通過眼睛來看待世界的,但是大家知道嗎,每個動物眼中看到的世界是不相同的,跟我們人類比起來,真的是非常的奇妙的一件事情啊,下邊就跟隨小編一塊來看看吧!
  • 野生動物是人類朋友,人類要保護野生動物
    瀕危動物保護 來自網絡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的產物,自然界是由許多複雜的生態系統構成的。有一種植物消失了,以這種植物為食的昆蟲就會消失。保護野生動物 來自網絡 第二: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由於環境的惡化,人類的亂捕濫獵,各種野生動物的生存正在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威脅。
  • 好玩的動物科普類繪本!動物眼中的世界
    小朋友總是對動物充滿了好奇,有很多的疑問,比如狗看見的世界和我們相同嗎?牛為什麼看不見紅色?貓為何在暗夜中行動自如?今天介紹一本動物科普類的繪本。《動物眼中的世界》最極致地解讀了動物的視角,從視力、視野、顏色、運動知覺等四大關鍵來探討說明,具體描繪出動物眼中看見的世界,一步一步揭開視覺的奧秘。
  • 我們總是用人類的眼光看世界,那麼動物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模樣呢?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擁有眼睛,能夠感知周邊世界。但是人類作為高級動物,視野裡所看到的自然是與動物看到的有所不同。那麼動物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模樣呢?看完你可能會懷疑所見事物的真實性。首先要提到的是馬。馬的眼睛間距過寬,所以導致了它是不能看見視野最中間的部分的,這就是馬的視覺盲區。並且馬的視網膜所能夠識別到的顏色也是很少的,只有藍色、灰色和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