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神鷲,拉丁學名為Vultur gryphus,康多兀鷲、安第斯神鷹、南美神鷹、南美禿鷲、安第斯兀鷲,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隼形目、美洲鷲科的一種動物,同義學名是Vultur fossilis,英文名稱是Andean Condor,命名人為Linnaeus,命名時間在1758年。
其又叫康多兀鷲,體長100~130釐米,翼展達3.2米,雄鷹體重11~15千克,雌鷹體重8~11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飛禽。這種鷲體羽黑色,雄鷲前額有一個大肉垂,裸露的頸基部有一圈白色的羽領,裸露的頭、頸和嗉囊都呈鮮紅色,兩翼上有很大的白斑,雄鷹則更為顯眼。因它們主要棲息在安第斯山脈中溫尼佐拉至苔拉德福格的高山上,又因它們展翼達3米,體重達15千克,被認為是可飛行的最大的一種鳥,所以,人們稱它們為「安第斯神鷹」。安地斯神鷹的中趾很長,後趾則發育不全,所有趾上的爪都相對較直及鈍。所以它們的腳很適合行走,很少會用爪來作為武器或抓住東西。它們的喙彎曲,可以撕開腐肉。雄鷹的瞳孔褐色,而雌鷹的則是深紅色。眼皮沒有睫毛。與一般猛禽不同,雌鷹體型小於雄鷹。
因為此鳥是鷹科大家族的成員。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和測量,確認安第斯神鷲就是為數眾多的飛行鳥類中的巨人。據記載,最大的一隻安第斯神鷲,兩翅展開達5米寬,被人們稱為「難以置信的巨鳥」。當然,這是一個很特殊的記錄,確實是鳥類中的龐然大物。因為安第斯神鷲是一種猛禽,因而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猛禽。
安第斯神鷲棲息在海拔3000~5000米的巖壁。主要活動於遼闊的草原及高達海拔5000米的山區,喜歡視野開闊及沒有森林的地區,如巖石區或山區等,方便在空中尋找可食的動物屍體。有時也會出現低地及沙漠地區。
安第斯神鷲擅長遠距離飛行,從秘魯科爾卡峽谷到巴拿馬海岸200多公裡的路程,清晨出發,傍晚時分即可返回,途中僅吃一些海豹腐屍等食物。善於翱翔,能藉助山間的上升氣流升高,並悄無聲息地飛越溝壑大川。它們可以以任何動物的屍體為食,尤其愛吃牛羊的屍體。跟許多舊大陸鷲不同,安第斯神鷲很少聚成幾十隻的大群一起進食。安第斯神鷲十分貪食,不吃完屍體,是絕不會離去的。安第斯神鷲常常在吃食後飛到高高的懸崖上久「坐」,因為它們吃得太多太飽。不過,它們的消化系統肌肉發達,消化力強,即使所食過多也能順利消化。因為得到了嚴格的法律保護,安第斯神鷲在安第斯山區和南美太平洋沿岸比較常見。
禿鷲棲息於美洲新大陸,有加利福尼亞禿鷲和安第斯神鷲兩種。禿鷲是世界上最大的飛鳥之一,體長約130釐米,體重達10千克。這兩種禿鷲都屬於瀕危動物。安第斯神鷲翼展長度比加尼福尼亞禿鷲稍長,可超過3米。羽毛呈黑顏色,頭頸有一圈白顏色,頭略帶桃紅色。雄禿鷲頭上有一塊很大的肉冠。安第斯神鷲分布在南美太平洋沿岸到安第斯山脈區域,主要是遼闊的平原地區。動物的屍體是它們的主要食物,包括各種魚類。它們每一年到3000米高的高山上去繁殖一次,每次生下兩個白顏色的大蛋,有10釐米那麼長。南美禿鷹又被稱做神鷹,安第斯人把它當作「安第斯文明之魂」而加以尊敬。然而這種珍貴的動物現在卻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在古老的印加文化中,禿鷹是一種神聖的鳥,南美人又稱禿鷹為「神鷹」。據史料記載,16世紀,當西班牙殖民者登陸南美洲的時候,安第斯山脈棲息著大量禿鷹。
當地安第斯人把安第斯神鷲當作「安第斯文明之魂」而加以尊敬,象徵威嚴,但西班牙殖民者登陸後大肆捕殺導致瀕臨滅絕,據估計,秘魯境內的種群數量在400到4000隻之間。由於生存環境變化及人類捕殺數量銳減,數量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比如,有當地農民以安第斯神鷲捕食牲口和家禽為由,採取投毒等辦法誘殺。秘魯南部著名的科爾卡峽谷是遊客觀賞安第斯神鷲的理想地點,可是那裡的高壓電塔也電死過不少安第斯神鷲。
於1988年,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署展開了一個重新引入的實驗,將飼養的安地斯神鷹放生到阿根廷、委內瑞拉及哥倫比亞的野外,令它們的數量有所增加。於1989年將飼養的安第斯神鷲放生到野外。當飼養安第斯神鷲時,要儘量避免與人類接觸。餵飼雛鷹時會用模仿成鷹的手套,避免雛鷹銘印了人類,危害放生後的生存機會。它們會被留在鳥舍三個月,鳥舍的設計會模仿其生存環境,以適應放生。放生的安地斯神鷹會有人造衛星追蹤,以觀察其移動及是否仍生存。
此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