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低迷下,股東和高管的瘋狂減持套現,或將在2012年愈演愈烈。西南證券分析師張剛表示,在2012年滬深兩市將獲解禁的公司中,181家創業板公司解禁市值為1199.95億元,佔板塊流通A股市值的比例高達52.2%,創業板公司解禁壓力堪憂。
創業板解禁壓力從何而來?首批創業板控股股東的三年鎖定期到期在即,其他股東和高管限售一年到期的持續釋放,都讓減持主力軍的創業板在今年面臨更為嚴峻的解禁壓力。
軌跡一:創業板首開全流通
創業板的解禁量將在今年10月達到峰值,主要緣於2009年10月30日上市的首批創業板公司將迎來全流通,控股股東承諾的三年鎖定期屆時將宣告結束。
數據顯示,四季度將有42.92億股創業板解禁股上市。年內解禁量最大的創業板公司是首批上市的樂普醫療,其控股股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及與其相關股東的持有股份都將於今年10月30日解禁,解禁股數合計3.93億股,是目前已流通股數的1.4倍。另外,愛爾眼科、神州泰嶽、華誼兄弟等其他首批創業板公司的年內解禁量也都超過了2億股,是目前已流通股數的兩倍左右。
投行人士表示,按照相關上市規則,上市公司股東除了每減持5%股份,需要在交易所進行公告且在公告期內的幾個工作日不得繼續減持,對於減持行為再無任何限制。對於某些將套現作為上市目的的控股股東來說,將會有極大衝動和意願進行減持,對市場造成較大衝擊。
軌跡二:PE股東退出意願強烈
控股股東對企業的股份減持可能性尚不明朗,而PE等其他戰略投資方對創業板的退出意願則是明確且強烈的,在一年限售到期後,便紛紛「落袋為安」。
《第一財經日報》根據Wind數據統計,2011年,創業板公司累計解禁53.36億股,共有124家創業板公司具有減持行為,機構股東和高管累計減持4.07億股,套現高達86.88億元,其中機構股東的減持比例佔到八成。
對於多家PE特別是券商直投機構不勝枚舉的「突擊入股」,2010年10月,監管部門作出規定,招股說明書刊登前一年入股的,鎖定期從之前的一年延長至三年。2011年7月,中國證監會公布《證券公司直接投資業務監管指引》,基本叫停了「保薦+直投」模式。
「雖然退出規則日趨嚴苛,但公司仍可通過晚一個季度申報,避開機構突擊入股的時限,券商直投的交叉持股等方式對其進行規避。」上述投行人士指出。
軌跡三:高管批量辭職為套現
據統計,2011年全年離職高管人數為3642人次,涉及上市公司1478家,離職人數同比增長約34%,創業板是高管辭職的「重災區」,佔比超過1/3。雖然高管普遍持有的股份在解禁股中佔比並不高,但以套現為目的的離職對公司穩定和二級市場的股價表現都將造成極其深遠的影響。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高管所持股份經過一年的鎖定期後,每年最多只能套現25%。如果高管在上市後的第七個月辭職,那麼高管所持股票在上市一年半之後就可以全部套現,減持的規模和自由度大大增加,因此促使不少持股高管在公司上市後便匆匆辭職。
2009年11月4日,深交所發布新規定,新股上市後6個月內申報離職的高管,從申報離職之日起18個月內不得轉讓公司股份;從第7個月到第12個月之間離職的,則12個月內不得轉讓公司股份。
「對於創業板公司來說,股權激勵的負面影響已經大於其正面因素。這些民營公司高管的薪酬普遍不高,但其持有股權的價值卻存在高估,於是他們便有很大衝動進行減持套現。」一位保薦代表人向本報記者表示,高管辭職套現潮使越來越多的擬上市中小企業,在做股權激勵規劃上顯得小心謹慎,情願選擇給高管提高薪酬,而不是給予股權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