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機構:海通證券交運組
1. 最慘的時間已經過去了:1)去年推出了3天快速退票的政策,使得疫情期間退票多,對公司現金流壓力影響較大;2)5月後北京疫情反覆對我們影響也較大。我們現在覺得國內航空已經基本恢復了,本來預計8月15日後客座率會下來,但其實一直保持增長直到現在;今年十一國內相比以往會更好些(中秋+十一雙節)。我們因為獲贈時刻獎勵,加了鄭州-赫爾新基、常州-大阪、貴陽-曼谷,因為上海暫時無法開航(疫情保障等原因)。10月份換季也在爭取一些比較好的國內線。目前看國際效率是低(航班量少),但票價是成5-8倍賣,收益也不一定低。
2. 機隊引進
1) 本來320是計劃引進7架次,7月引進一架,預計還會進4-6架,上半年退出4架,則全年實際淨增約3架;
2) 明年計劃大概是引進8-10架320,退租大概1架,737max何時復飛未知;787的4架希望可以放到明年(基本上);
3) 座位數會比飛機架數增速快一些,320new和321new,每架飛機多6-8個座位。
4) 機隊規模現在A320是67架,九元20架737(其中一家max停著),787是6架;
5) 十四五規劃,目前不確定,方向是先把十三五的機隊運力先消耗掉。
3. 貨運
5月份做了些客改貨,上半年貨運收入很高,但不可持續,到現在貨運收費和收入都回歸到正常水平;
4. 今年四季度形勢預判
國內線可能比以往要好,7月份趨勢到現在來看都往上,客座率現在也很高(現在在87%左右)。
5. 10月份預售票價情況
10月份的票價預售同比增長;十一運量ASK同比增18%?
6. 暢飛相關
1) 暢飛產品是到明年1月份到期,計收方面還在確認(理論上根據實際發生的乘機次數均攤),可能會涉及跨年
2)暢飛產品一個航班是控制在30人。
3)出售狀況:暢飛成人+兒童出售約10萬套,收入是4個多億,升艙卡出售2.5萬張。
4)預估暢飛平均每個人實際坐5次左右,有高有低,一直坐的人比例不高
5)對公司來說,推出這個活動不是為了解決現金流壓力,明年可能還是會推出這些產品;
6)升艙卡、暢飛都是通過APP購買,我們能更好地獲取用戶數據,針對性地推出促銷,了解用戶需求。
7. 與東航之間互相持股,合作方面會有什麼進展?東航虧這麼多錢,公司作為股東能施壓嗎?
1) 與東航合作,今年受疫情影響相關的溝通是減少,本來今年進展會快一些,上半年因為疫情合作暫緩;
2) 合作包括東航的飛行員可以流動到吉祥(以往東航飛行員從東航辭職不能留任上海地區的航司)、模擬機上的共同使用
3) 我們為啥與東航交叉持股:我們都是上海主基地,兩家上海市場份額加起來50%左右;東航在上海有很多資源(模擬機、貴賓室等),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合作可以達到資源共享,減少一些重複的成本支出。
4) 會員制積分政策的合作還在談,後面也會爭取航權時刻的合作。
8. 航空公司有降薪嗎?
沒有到降薪不發工資,只是因為薪資模式是底薪+小時費提成,航班量少的時候薪資就低。
9. 航司提直降代
三大航一直在做這件事,希望直銷比例能提升到50%,我們在25%左右,我們的APP綁定的用戶還是少一些,大部分還是通過攜程等OTA買的多一些。
10. APP改籤為什麼全價或者9折票也收手續費?
一般講全價票是不收改籤費的,我們針對商務人士也推出了類似的改籤促銷活動。
11. 公司中長期的戰略定位?
1)本部圍繞上海兩場、南京分公司做中高端客人,中期想在西南地區設分公司;子公司九元航空還是做廉價航空(搶佔廣州的時刻資源),九元因為max停飛規模擴張有難度(整個市場都在找737max的替代飛機,但是國際上的二手飛機也不好找)。
2)公司為何還是保持機隊規模擴張呢?我們本來的想法是中國前六大機場的時刻資源稀缺,需求不可能負增長,我們引進飛機是有戰略考慮,浦東機場可以成為國際化的樞紐,因此去拿國際時刻(重點還是在歐洲,日本沒有問題,日本航權時刻都在手上,我們積極去談),後面和星空聯盟做戰略合作,優選計劃等。
12. 三季度能賺錢嗎?
三季度能實現盈利(國內ASK正增長,雖然票價沒有恢復;國際線收益很好),希望四季度能夠減虧。8月份票價同比下滑10%有,但是現在進一步改善。
13. 737max復飛?
預期很長,FAA還沒通過復飛審批。
14. 會趁著股價低給管理層搞激勵嗎?
我們回購還沒做完,回購以後或會搞激勵方案。
15. 如何看春秋?
春秋挺好的,不容易。未來行業兩種模式會共存,但會趨同,不過理念可能還是有差異。未來一年民航局會不會推出客規的修改,客規更改可能又會促進行業的趨同。
16. 明年從企業角度看,明年5-6月份有哪些積極因素?
假設估計明年二季度可以普及疫苗(出國打,產量跟上),慢慢的飛行需求就會跟上;油價估計也不會高漲。供給方面,明年年底消化掉十三五的飛機批文,行業整體供給增速是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