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鎖定人馬座A*

2021-01-15 東方網
  黑洞存在有了確鑿的證據?5天前,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上的一篇文章,讓媒體的目光難得地聚集在一個高深的物理名詞———「黑洞」之上,也聚集到了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沈志強領銜的國際小組身上。

  在這場聚焦中,銀河系中心的神秘天體人馬座A*,也從距離地球2.6萬光年的九天之外落入凡間公眾的視野。據說,它就是一個黑洞。

  這個黑洞真的存在嗎?科學家們是如何「揭開黑洞神秘面紗」的?記者為你一一解讀其中奧秘。
  
  黑洞的最佳證明
  
  或許應該這麼說,媒體廣泛報導的「上海科學家證實黑洞真實存在」和「量出黑洞大小」,這兩種說法都存在著誤導性。事實上,人馬座A*是黑洞仍然只是一個猜想,而所謂大小不過是一個最新的觀測結果,它真正有多大,還是個謎。

  眾所周知,因為黑洞的引力場大到任何東西、包括光都無法逃逸,自然就不能通過光的反射進行直接觀測。那人馬座A*是如何被觀測大小的呢?答案是,當物質被黑洞吸引墜入時,受到重力作用,物質會加熱而產生輻射。這些輻射線通過射電望遠鏡可以觀察到。1974年,科學家通過射電望遠鏡,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緻密射電源人馬座A*。在離它1光年的範圍裡,擁擠著1000萬顆恆星。

  此次領銜人馬座A*觀測研究的上海天文臺研究員沈志強介紹,在被觀測發現前,理論物理學家很早就推測人馬座A*為黑洞。過去30年間的觀測數據分析表明,人馬座A*處在周圍恆星橢圓運動軌道的焦點上,可以計算出,人馬座A*的質量約與400萬個太陽相當。

  根據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提供的公式,如果知道了一個天體的質量,我們就可以算出它體積小於多少時,就會變成黑洞。比如地球,當它縮到比半徑為9毫米的一個小球更小,就可以成為黑洞。這個9毫米,稱為地球的「史瓦西半徑」。同樣我們可以算出,400萬個太陽質量的人馬座A*的史瓦西半徑大約是1179萬公裡,差不多是1/13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等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好了,現在就剩最後一步了:只要我們證實,人馬座A*的真實半徑確實小於1/13個天文單位,那它無疑就是一個符合理論的「標準」黑洞了。換句話說,就可以證明廣義相對論的預言是正確的:黑洞真實存在。

  11月3日,沈志強領導的國際小組在《自然》上發表最新觀測數據稱,人馬座A*是橢圓狀視結構,其沿東西方向直徑是1個天文單位,這仍比一個同等質量的「標準」黑洞的直徑要大出6倍多。但相比過去,這實在是了不起的進步,而且,這麼大質量的天體如此小的體積,基本排除了人馬座A*是其它天體的可能性。

  不管怎麼說,這的確是目前為止黑洞存在的最佳證明了。
  
  八年與五個小時
  
  為了得到這樣一個結果,沈志強所領導的國際天文研究小組通過全球8臺射電望遠鏡,對人馬座A*進行了長達8年的觀測。而奠定最後結果的觀測,只進行了5個小時,大部分時間,科學家們都是在等待和計算。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先要來了解一下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技術。簡單來說,VLBI就是把幾個小望遠鏡聯合起來,達到一架大望遠鏡的觀測效果。這是因為,雖然射電望遠鏡能「看到」光學望遠鏡無法看到的電磁輻射,從而進行遠距離和異常天體的觀測,但如果要達到足夠清晰的解析度,就得把望遠鏡的天線做成幾百公裡甚至地球那麼大。上世紀50年代,劍橋大學的天文學家馬丁·賴爾建成了第一臺射電幹涉儀,使不同望遠鏡接收到的電磁波可以疊加成像,在此基礎上,VLBI得以發展。1974年,賴爾以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目前,全球用於VLBI觀測的望遠鏡已經超過了30面,上海天文臺的25米射電望遠鏡於1994年成為歐洲VLBI網的正式成員。由於每次觀測代價都非常昂貴,所以必須向VLBI網委員會進行申請,當申請通過後,各天線會在統一號令下,同時指向天空同一點,在同一頻率上把同一電波源的電磁波,按嚴格約定的格式形成數據流並記錄在磁帶上。觀測完成後,這些磁帶被匯集進行數據處理。

  即使有了VLBI,要獲得沈志強小組最後所得到的人馬座A*在3.5毫米波上的圖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難就難在,沈志強說,由於星際介質的衍射效應,人馬座A*的射電波在到達地球觀測者時,會被散射開來。這樣看到的,其實是一個不真實的人馬座A*。但長波相對於短波的衍射效應更明顯。也就是說,在越短波段上對人馬座A*進行觀測,圖像越接近真實。但問題是,短波比長波更難捕捉。一定要等到大多數射電望遠鏡所在地的天氣都很理想,才能展開觀測。

  從1997年起,沈志強小組通過VLBI獲得了人馬座A*在5個波長段的圖像,最小到7毫米。2002年11月,在新的觀測申請遞出20個月後,小組成功等來了人馬座A*在3.5毫米波上的圖像。

  對於科學研究而言,運氣永遠建立在無比的耐心和永恆的堅持之上。
  
  黑洞中發生著什麼
  
  白駒過隙。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已經有整整100周年,美國物理學家慧勒正式提出「黑洞」這個概念,也已有30多年了。如今,黑洞這個詞的流行程度在天文詞彙裡是一等一的。但優美的理論推導與公眾的熱情並不代表事實,只有找到確切的證據,才算是修成正果。

  在最簡單的描述中,黑洞是這樣的:一個有著巨大質量的天體,被一個並無實體的球殼所環繞,其間皆是虛空。球殼半徑即史瓦西半徑,這個又稱為「事件視界」的球殼,隔開我們熟悉的宇宙空間與黑洞內部那一去再不能回頭的未知世界。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恆星演化到末期,假如恆星質量足夠大,它向內的萬有引力壓倒了向外的斥力,在理論上就能產生黑洞。儘管愛因斯坦自己都否認這種奇怪天體的存在,但上世紀60年代中期發現的脈衝星說明,恆星確實會發生塌縮,或許最終將以中子星或黑洞作為其生命的結束。今天我們的銀河系含有1000億顆明亮的恆星,科學家們估計,恆星質量黑洞數量應該達到1億個,而宇宙中其他星系也應該含有同樣多的黑洞。

  於是就有了所謂的「黑洞候選體」,包括超大質量黑洞的人馬座A*、橢圓星系M87中心和恆星級黑洞天鵝座X-1等。其中,要算人馬座A*是最熱門的觀測對象,也是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研究對象。

  除了這兩種黑洞外,根據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理論,在宇宙大爆炸之初的極端條件下,小塊物質受到外界的強大擠壓作用,會形成極為微小的黑洞。這就是所謂的「原初黑洞」。它們以黑體輻射的形式蒸發質量,在最後時刻,黑洞被突然摧毀,其質量被轉變成能量。宇宙中的伽馬射線暴,可能就是某個原初黑洞的爆炸。

  關於黑洞,我們還有很多困惑。理論上,恆星的塌縮一旦越過史瓦西半徑這個界限,就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恆星繼續收縮,它將一直縮小到變成一個體積為零的「奇點」。這是一個現實世界無法理解的地方,在這裡,一切現有物理規律———無論是牛頓力學、相對論甚至那本身已經足夠怪異的量子論———對它都不適用。

  在黑洞中發生著什麼?總有一天,科學會給出答案。
  
  「做作業」的時代
  
  沈志強小組的成員們相信,在1毫米甚至更短波長上進行觀測,就有可能獲得「黑洞陰影」。基於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會致使經過其邊緣的光線發生彎曲的預測,可以測算出,每一個黑洞中心都存在一個直徑5倍於其史瓦西半徑的黑色陰影。

  如果能夠觀測到人馬座A*的「黑洞陰影」,就獲得了迄今為止黑洞存在的最直接證據,其意義是無法估量的。如果在嚴格的條件下卻觀測不到,那意義同樣偉大———作為現代物理學基座的廣義相對論需要修正。

  是的,對人馬座A*進行VLBI觀測的中美天文學家們8年來孜孜以求,艱苦卓著,無非是要證明一個偉大的頭腦在90年前提出的一個理論。而尋找事實來證實理論預測,正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科學家的日常工作。

  有一個例子或許能夠說明,對於實證主義的科學來說,觀測的作用有多麼重要。

  也是基於廣義相對論衍生的大爆炸理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迪克教授的研究小組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了「宇宙背景輻射」的理論預測。幾乎在同時,貝爾實驗室的兩位工程師———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建立了一架高靈敏度天線,本意是改進衛星通訊能力,但在實驗過程中他們發現了無法解釋的微波噪聲。後來他們與迪克取得聯繫,最終確信,這種找不到來源的噪聲正是迪克所預言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這一發現如此重大,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因此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2年,霍金到中國訪問,在杭州的報告會上他曾不無幽默地說:「黑洞將在『霍金輻射』的『撲』的一聲中消失,而我將得到諾貝爾獎。」不過,霍金忘了一個前提,那就是有人通過觀測證明了他的輻射理論。

  科學哲學家託馬斯·庫恩把我們這個時代叫作「做作業」的時代。上世紀初,那個群星閃耀的時代誕生了兩大無比璀璨的理論: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至今仍有許多細節等待證實。但今天的我們大可不必感嘆上帝的偏愛,誰說全心全意地「做作業」不是一項光榮的使命呢?

相關焦點

  • 第一張黑洞照片的主角,為什麼不是人馬座,而是M87星系黑洞?
    引言:人馬座A*被公認為離地球最近的超重黑洞,因此它被看作是研究黑洞物理的最佳目標。但是科學家拍攝的第一張黑洞照片的主角卻不是人馬座A*而是M87*星系黑洞,這是為什麼呢?科學家們總結出了四大原因,分別從體積、重量、視界直徑和塵埃幹擾度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 被稱為」怪獸「般的黑洞「人馬座A」
    儘管科學家相信在每個星系的中央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但直到最近,他們才通過觀察銀心附近的恆星,證實了銀心「魔獸」的存在。按照這個理論,「人馬座A*」或許應該對它周圍的恆星真空負責——任何迷途走入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約5光分(光在1分鐘內走過的距離稱為1光分)範圍的天體都會被黑洞撕碎,這可能正是那些失蹤恆星的命運。
  • NASA公布半人馬座黑洞攻擊星系照片(圖)
    NASA公布半人馬座黑洞攻擊星系照片(圖)  【科技訊】4月17日消息,NASA最新公布了一張照片,這幅生動的照片可以被認為是迄今對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的活動所做的最清晰觀測。照片中清晰顯示出半人馬座附近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噴射高能粒子,衝擊附近的一個較小星系,隱藏在雙子星系中的無數小黑洞同樣清晰可見。
  • 「沉寂已久」的黑洞人馬座A*突然爆發,發生了什麼?
    這是我們迄今為止看到的人馬座A*最亮的近紅外波長。「一開始我很驚訝但接著我很激動」,加利福利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文學家圖安·杜興奮地告訴科學預警雜誌。「黑洞這次太亮了以至於一開始我誤以為是恆星S0-2發出的光,因為我從來沒見過人馬座A*這麼亮過。
  • 中外科學家8年觀測銀河系人馬座A*獲新發現圖
    科學家這樣解釋他們獲取證據的「歷程」:一個世紀前,黑洞概念提出,無數天文學家進行孜孜不倦的探測,發現了很多黑洞「候選者」。從1997年開始,沈志強和他的團隊「鎖定」人馬座A*這一「最黑」的天體。1.5億公裡,獲知了人馬座A*的直徑就知曉了它的體積,而質量與體積之比就是天體的密度,由此推斷出,人馬座
  • 銀河系中心真有黑洞嗎?400多萬個太陽質量人馬座A黑洞得了解
    目前的數據間接證明了,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心確實有一個黑洞,而且是超大質量的黑洞。它處於人馬座A結構中,我們稱這個黑洞為人馬座A*。其質量大約為400多萬個太陽質量,直徑約為4400萬千米。本文將簡略的介紹這個黑洞。人馬座A*位於銀河系中心,是靠近人馬星座和天蠍星座邊界的一個明亮而緻密的無線電波源(astronomical radio source)。
  • 半人馬座星系超大黑洞噴射出發光粒子震撼場面
    A星系中心的黑洞噴發出的物質和無線放射波瓣  這個巨大黑洞向外噴發很多發光粒子,且旋轉速度要大於宇宙歷史中的任一時刻 半人馬座A星系是可見的,又名NGC5128,在距離地球1200光年之遠的地方該黑洞距離半人馬座A星系的距離比地球和附近最近行星之間的距離還要近,但最令人震驚的是這個巨大黑洞向外噴發很多發光粒子,且旋轉速度要大於宇宙歷史中的任一時刻。由於該黑洞的這些輻射噴發物體態較小,以至於要「積蓄」15天才可看到。  塔納米工程的研究人員通過結合使用四大洲的九個無線望遠鏡陣列來追蹤這個活躍的半人馬座星系核心。
  • 科學家們發現人馬座A附近可能有成千上萬個小型黑洞
    (原標題:科學家們發現人馬座A附近可能有成千上萬個小型黑洞)
  • 肉眼能夠看到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超大質量黑洞嗎?
    海山二A的半徑約太陽的240倍,也就是1.6億多千米,比人馬座A*黑洞史瓦西半徑還要大12.8.倍。但有一顆迄今發現最大體積的恆星,叫盾牌座uy,半徑約太陽1708倍,也就是約11.9億千米,將近比人馬座A*史瓦西半徑大100倍。
  • 人馬座和半人馬座怎樣區分
    人馬座也稱為射手座,是南天黃道帶星座,面積867.43平方度,佔全天面積的2.103%,在全天88個星座中,面積排行第十五。人馬座中最亮星為箕宿三(人馬座ε),視星等為1.85。南鬥六星位於座內。人馬座的箭頭正指向西面的天蠍座。鄰接星座蛇夫座,天蠍座,望遠鏡座,南冕座,印第安座,顯微鏡座,摩羯座,盾牌座,蛇尾座 。人馬座是黃道星座,銀心就在人馬座方向,所以這部分銀河是最寬最亮的。它裡面的星團和星雲特別多。有三葉星雲,馬蹄星雲等。
  • 人馬座黑洞距地更近,為何科學家卻研究5400萬光年處的黑洞?
    後來,以惠勒的思想及觀點為基礎,許多科學家推算了黑洞的形成及其特點。現代科學認為,黑洞的前身是恆星,它是恆星死亡後經過強烈的坍塌作用而形成的產物,其本質是引力極點,因此它才擁有極大質量與引力。結合多項研究成果,科學家大致將黑洞劃分為三種,分別是恆星級黑洞、超大質量黑洞以及中等質量黑洞。
  • 加州大學科學家研究表明銀河系中心黑洞人馬座A *具有磁特性
    射手座A *。在這項研究中,Ressler,KITP博士後克裡斯·懷特(Chris White)和他們的同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艾略特·誇塔爾特(Eliot Quataert)和高級研究所的詹姆斯·斯通(James Stone)試圖確定黑洞的磁場是否由下落的物質產生。研究結果表明,人馬座A *會被磁化。然而,銀河系擁有相對安靜的銀河系中心,這令團隊感到意外。
  • 半人馬座A的噴流
    從半人馬座半人馬座A是位於半人馬座內的一個透鏡星系,距離我們約1400萬光年。它是最靠近地球的電磁波源之一,也是被天文學家廣泛研究的活動星系核。這個星系是全天第五亮的星系,所以即使它只能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看見,半人馬座A依然是天文愛好者的理想觀察目標。半人馬座A在型態學上是特殊星系。
  • 銀河系中央人馬座存超大黑洞 撕裂空間氣體雲
    銀河系中央人馬座存超大黑洞 撕裂空間氣體雲  傳統觀點認為,大多數星系中央都存在一個巨大的黑洞,其引力統治著整個星系,銀河系也不例外,在距離地球大約2.5萬光年左右的人馬座方向上,存在一個質量為40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早在2011年,科學家發現大量氣體雲正加速向黑洞方向移動。    2004年,這團氣體雲的形狀如同一個圓形斑點,在黑洞引力的作用下已經拉伸成酷似義大利麵條的形狀。
  • 西媒:第二張黑洞照片主角很可能是半人馬座A星系黑洞
    參考消息網4月12日報導 外媒稱,西班牙研究人員10日在位於馬德裡的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在長達10年的工作後終於可以露出些許笑容,因為當天公布的人類拍攝到的首張黑洞照片中包含著西班牙科學界的很多心血。
  • 在人馬座A黑洞中,發現奇怪準周期閃爍,每30分鐘就閃亮一次!
    使用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的天文學家,在來自銀河系中心人馬座(SGR)A*的毫米波中發現了準周期閃爍,研究表明:這些閃爍是由於軌道半徑小於水星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射電斑點旋轉造成。這是一條有趣的線索,可以用來研究具有極端引力的時空,其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 在人馬座A黑洞中,發現奇怪準周期閃爍,每30分鐘就閃亮一次!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使用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的天文學家,在來自銀河系中心人馬座(SGR)A*的毫米波中發現了準周期閃爍,研究表明:這些閃爍是由於軌道半徑小於水星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射電斑點旋轉造成。
  • 人馬座星雲有多美
    人馬座,非常出名哦!是星座裡的那個射手座。人馬座A,還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質量是太陽的400萬倍,距離地球2.6萬光年。注意!地球離黑洞2.6萬光年!也是地球離銀河系中心的距離,銀河系中心是一個黑洞!人馬座正對著銀河系的銀心方向,是銀河系最寬最明亮的區域,所以人馬座的星雲特別多而且非常壯觀。這是礁湖星雲(M8):距離地球5千光年。星雲中充滿熾熱氣體,年輕恆星的孕育之地,還有超新星爆發的遺蹟。
  • NASA用VR模擬黑洞人馬座A*周圍宇宙的500年演化
    來源:映維網 作者 流水原通過將錢德拉太空望遠鏡和其他太空望遠鏡的數據與超級計算機模擬和虛擬實境技術相結合,一種全新的可視化技術能夠允許用戶體驗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的周圍宇宙在過去500年間的演化。
  • 人類試拍首張黑洞長這樣 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令全球激動
    人類試拍首張黑洞長這樣 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令全球激動時間:2017-04-07 21:39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類試拍首張黑洞長這樣 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令全球激動 人類終於要給黑洞拍攝第一張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