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筆記本電腦鍵盤起源
許多人說未來的電腦形態就是取消鍵盤而採用觸屏或者更高級的體感操作,很顯然這類說法就目前而言屬於無稽之談,這或許是個人的觀點看法,可其目的大多是在指責現如今筆記本電腦配備的笨重身軀以及誇耀某些行動裝置在交互上的一些特色,然而他們忘了根本,鍵盤是為了什麼而存在的。
科技往事:為什麼筆記本電腦要有鍵盤
為什麼筆記本電腦要配有鍵盤?當談論起筆記本電腦配備鍵盤這個問題時,我們得了解筆記本電腦用途以及鍵盤設計由來,大部分情況下,筆記本電腦是作為生產力工具以及娛樂遊戲設備存在的,而這兩者存在的必備條件即是配備有鍵盤。這或許與筆記本電腦這個名詞有些聯繫,而實際上關係並不大,因為「Laptop」的正確翻譯是可攜式電腦。
也正是因為此類可攜式電腦的打開方式像極了筆記本,才得名為筆記本電腦(實際上NoteBook Computer是這類可攜式電腦的代名詞,於此同時還有NetBook上網本、UltraBook超極本等衍生說法),在此不深度談論命名方式,在國內「筆記本電腦」是這類「Laptop」的統稱,細節不究。
在世界上第一臺可攜式電腦身上看到熟悉的鍵盤身影(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想要明白筆記本電腦鍵盤的設計由來,首先需要知道的是電腦(包括個人電腦、工作站等在內)鍵盤是如何誕生的。實際上輸入型鍵盤要比電腦出現的時間更早,早在打字機時代就已經有輸入型鍵盤的存在,作為電腦主要的信息輸入設備,電腦鍵盤則成了必備附屬品,而電腦鍵盤則是由英文打字機演變而來的(存在一定差異,如果真正追溯起來,電腦鍵盤的出現時間要比打字機更早)。
常見的鍵盤布局(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最早的電腦鍵盤僅是單一的輸入功能,如今的鍵盤功能已經非常豐富了,包括鍵位設計標準、組合鍵鍵位設計等,至於為什麼每臺電腦都配備近乎相同設計的鍵盤,主要原因來自於作業系統(軟體)對硬體需求的統一性(比如Windows、OS X等採用不同的鍵盤設計)。可攜式電腦(Laptop)也不例外,作為電腦的衍生產品,沿用其鍵盤設計是理所當然。
因此回答為什麼筆記本電腦配有鍵盤這個問題,簡而言之原因有二:首先是長久以來的使用習慣難以改變;而更為主要的是軟硬體開發環境的統一標準使得鍵盤難以割捨,作為生產力工具的必備附屬品沿用到今天。
2環境:標準化及使用習慣
習慣是件可怕的事情,而標準化則導致了習慣的產生,因為每臺電腦的用法都近乎相同。從開始接觸電腦時,我們首先學會的便是滑鼠與鍵盤的使用方法,而後來的大部分實際操作都是基於這兩者,使用習慣由此萌芽,在用戶腦中不自覺的形成一個觀念:玩電腦得用鍵盤與滑鼠。
當你使用了二十年的筷子,腦子裡對吃飯夾菜的想法幾乎是認定筷子才是真正的餐具;當你習慣了左手寫字會發現右手很難實現;當你習慣了用滑鼠鍵盤操作電腦時會發現觸屏功能並不太適應;反之當你一開始就習慣觸屏操作(平板電腦)會覺得鍵盤簡直就是多餘的存在。
長期以來使用筷子吃飯的習慣很難被改變,鍵盤同理
因此筆記本電腦產品的研發設計師會在一開始就習慣性的加入了鍵盤設計,哪怕是二合一產品也離不開附帶鍵盤底座的宿命,筆記本電腦強調整合統一性,既然必須攜帶鍵盤不如統一整合在機器上來得省心且方便。這也是筆記本電腦產品發展至今的一個問題:離不開鍵盤。
很顯然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並不只是用戶習慣,將筆記本電腦作為生產力工具的核心思維才是鍵盤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而電腦鍵盤在此並不局限於物理或是虛擬。
筆記本電腦離不開鍵盤與平板電腦離不開觸屏的理由是相同的
首先從軟硬體開發角度上講,對於開發者來說鍵盤的用途是應對其特定的開發環境(軟硬體開發標準,鍵盤作為信息輸入設備在這個編程時代即是工具也是統一規格標準,如同色彩管理等方案的存在);從用戶實際使用方面來說,對於消費者而言鍵盤的用途則是對應其使用的應用及系統(桌面級系統離不開鍵盤是因為其開發環境及使用情境所決定的,包括手機在內移動級軟體則是對應觸屏或按鍵設計)。
將這兩個概念用一句簡單的話總結:使用電腦我們玩的是軟體,鍵盤則是作為軟體對應的硬體信息輸入工具而存在,因為設計軟體之初就已經將這類硬體歸納為系統部件,是實現人機互動的標準設備。同理,觸控時代的觸屏功能與筆記本電腦上的鍵盤屬於同類部件。
3變革:應用與體驗的雙刃劍
拋開筆記本電腦之外的話題不談,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筆記本電腦要配備鍵盤?在此不局限於物理或是虛擬,因為觸屏設計的產品依舊要引入鍵盤功能,即便是虛擬鍵盤,這也是作為信息輸入工具而存在的,而實際上觸屏設計對於桌面級系統而言並不適用(需要時間和標準來規範未來的產品)。
筆記本電腦是作為生產力工具而存在的,而生產力則是由軟體應用來實現的,因此離不開信息輸入設備,軟體也離不開它。
目前市面上許多筆記本電腦產品提供了觸屏功能卻沒能捨棄物理按鍵
有人會問,既然虛擬鍵盤也能實現信息輸入且完成人機互動,那麼為什麼不捨棄物理鍵盤而採用全觸屏設計呢?事實證明,在目前的軟體環境基礎上觸控功能違背了生產力工具的高效準則,顯然沒有物理鍵盤更加貼切且高效。如果將這個命題放在行動裝置上(手機、平板電腦),觸控體驗則更符合其軟體的交互特點。
因此我們會看到筆記本電腦發展了三十多年卻依舊保留物理鍵盤,而廠商們變著花樣為產品添加新功能卻也捨棄不了它。
廠商們變著花樣玩鍵盤是因為物理鍵盤是筆記本電腦的必備(蝶式結構看似新穎,實際手感欠佳)
最後舉兩個典型例子結束此文:
1.為什麼蘋果最新推出的MacBook產品追求輕薄的基礎是配備物理鍵盤?(甚至重新設計出毫無手感可言的蝶式)
2.為什麼微軟Surface產品在配備觸控屏幕的同時還給用戶提供了物理鍵盤附件?(大多數用戶會選擇隨機購買)
4閱讀:筆記本續航如何判定
延伸閱讀:以下內容與本文沒有直接關係,僅供推薦閱讀
電池續航時間虛標?不少消費者在購買筆記本電腦之後,使用期間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電腦實際的續航表現與電腦廠商的宣傳成績有所出入,不同程度上低於官方給出的電池使用時間,因此被冠以「虛標」的頭銜。別看電池續航僅是一串小數字,但是會帶來不小的問題,是廠商誠信有所偏差?還是消費者使用不當?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筆記本電腦續航時間標註的一些事。
大部分筆記本電腦廠商在宣傳產品時會標註一個續航時間,而往往這些被用作宣傳的續航時間跟用戶實際使用情況對比會有或多或少的差距,而單一的續航時間標註容易使用戶造成概念混淆,也可能使產品在消費者看來有虛假宣傳的嫌疑。真的有虛假宣傳嗎?
比如一款筆記本電腦官方宣稱有10小時電池續航能力,然而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卻發現實際情況有數小時之差。當然這並不能直接說明宣傳有假,因為提供的續航時間是一個預估值,根據使用情況的不同便會有差別性質的結果,但是當用戶實際的使用時間較宣傳時間之間存在一定差異時,出廠續航測試環境和詳細說明便成了消費者的參考依據,這也是廠商應當提供的。
宣傳時提供電池時間往往會標示測試條件(圖片截自某品牌官網產品宣傳頁)
不同使用環境下的電池續航能力是不同的,而且即便是相同使用環境的兩次或多次結果也不相同,這表明了續航時間都是以預估值的形態而存在,因此廠商提供出該筆記本電腦續航成績的測試環境及相關設置十分有必要,這也是鑑別續航成績真實性的關鍵要素。如果只是標稱多少小時的電池續航能力卻沒有提供任何測試說明,那麼消費者質疑「虛標」問題以及後續猜測的虛假宣傳問題便成了理所當然。
給予用戶不準確信息是一大忌諱,這也是對品牌誠信的天大挑戰
給予用戶不準確信息是一大忌諱,這也是對品牌誠信的天大挑戰。提供可靠的測試依據是續航標註的一項重要準則,用戶可以根據測試依據得到與標註相接近的成績,這樣的測試結果可以認定為有效成績。然而測試環境及相關設置這一環節又帶來了另外一個關鍵問題:測試模式是否貼近日常使用情況?總不能將打開屏幕純待機的續航能力作為產品特色加以宣傳,這是打臉且無誠信的行為。
因此,怎樣的測試環境及相關設置符合用戶日常需求是需要統一和規範的,評測機構就此誕生(這是後話,在此不談)。需要提醒的是電腦廠商應當對續航測試環境進行合理的設定,除了在宣傳產品時提供相關測試說明以外,合理設定顯得更加重要。那麼什麼樣的設定是合理的?首先來分析筆記本電腦實際續航表現的影響因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