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水母的到來吸引遊客前來拍攝。
光線照射下的桃花水母,在水底一張一翕上下漂浮,十分好看。
廣州市從化三百洞森林景區水庫近日發現了珍貴「活化石」桃花水母!這是繼2006年9月中旬花都區芙蓉嶂白沙田水庫、上月中旬花都磨刀坑水庫之後,廣州地區第三次發現桃花水母的蹤跡。昨天,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昆蟲學系教授童曉立根據本報記者提取的標本鑑定確認,9月1日開始在三百洞水庫飄忽的降落傘狀透明水生動物正是「水中貓熊」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文\圖本報記者黃丹彤
9月4日下午,本報記者接到讀者報料稱,在從化三百洞水庫發現疑似桃花水母的生物。
記者聞訊後第一時間趕到三百洞水庫探究。三百洞水庫位於海拔609米的尖峰山半山腰,面積有8000多平方米,最深的地方超過6米,水庫海拔350米,周圍長有大片茂密次生林。
不速之客
一張一翕出現在陽光下
「8月底的一天,我和太太在水庫邊散步,無意中發現水底漂出一群透明的東西,一張一翕向岸邊移動。因為之前我看過《廣州日報》對桃花水母的報導,我看到這群可愛的生靈很像報紙上刊登的照片。」報料者陳錦濤向記者介紹了當時的情景。
「接下來的幾天我仔細觀察,摸到一個規律,每天上午太陽光線好、湖面風平浪靜的時候,這些小精靈就會成群漂上湖面,但若颳風下雨,馬上又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陳錦濤說。
當天下午,記者被帶到三百洞水庫邊,因為天空飄來大片烏雲,水中不見桃花水母的蹤跡,記者在岸邊耐心守候。經過將近一個小時的守候,陽光又重新露了臉,記者突然發現水庫邊出現一群白色透明的亮光,起碼有幾十隻,和白沙田水庫的桃花水母一模一樣。也許是湖面被風吹起小小的波瀾,只見這一群群的生物緊靠著岸邊遊,速度也放得十分緩慢。這群生靈扭著舞姿楚楚動人緩緩浮出水面,像一枚一元硬幣大小的身體周邊的細長的觸鬚一閃一閃,樣子十分迷人。
對景區水庫出現的「不速之客」,當地人都倍感驚奇,據透露水庫一直是用來養魚的,今年年初才剛剛清過一次水庫。
專家釋疑
桃花水母為何現身小水庫
「三百洞水庫發現的是桃花水母,該物種初步確定為索氏桃花水母。」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童曉立昨天向記者通報了鑑定結果。童曉立認為,本次發現的桃花水母與3年前白沙田水庫發現的是同屬一種。他介紹,索氏桃花水母是一種廣布種,分布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香港地區和整個東南亞周邊幾乎都是這個種,上個世紀40年代在廣州、香港和廈門等地都有發現。
為什麼桃花水母會降臨到年初換過水的三百洞水庫?圍繞其「身世之謎」,童曉立解釋,桃花水母會曇花一現地出現,這與它們的生殖規律有關。通常人們見到的只是成熟的傘狀水母體,而水母大部分時間是以螅狀體的形式生活於水中。螅狀體很小,螅狀體附在水下如腐敗植物、巖石和樹樁等物體上,不易被發現。在低溫、乾旱等惡劣環境條件下,螅狀體就會收縮,分泌一層堅硬的保護膜把身體包起來,成為休眠體。
「休眠體可以通過水生植物或動物等因素到處傳播。當遇到合適的環境條件,它又可以發育成為螅狀體,螅狀體再通過無性繁殖方式產生水母體。水庫裡出現桃花水母,說明周邊的生態環境十分好,應該得到好好的保護。」童曉立提醒。
桃花水母
又稱「桃花魚」,是一種瀕臨絕跡的無脊椎動物,全球唯一生活於淡水水體的水母物種,距今已有5.5億年。在多細胞生物中處在最低等、最原始階段,其生命周期只有不到2個月,被稱為生物進化中的「活化石」。呈白色透明狀,生長於溫帶淡水中,直徑大約在0.1釐米至1釐米之間。由於其對生存環境有極高的要求,水中不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質。活體又極難製成標本,被國家列為世界最高級別的「極危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