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創新
經時兩年設計打樣,Ugan concept感物與張雷、Christoph John、Jovana Zhang(品物流形)合作,「用做衣服的方式」做了一把椅子,這也是繼品物流形的紙椅——「飄」之後又一次全新的設計。由於椅子結構與藏族馬鞍的設計思想十分相似,都採用繩連接木塊,達到動態的穩定,故取名為「鞍」。
△ 藏族馬鞍
「鞍—椅」由42塊地板組成,基於『中國傳統手工藝材料之木材料自然染色』主題的研究,將古法傳統的染色工藝運用於木材上,同時取自拼布的結構思維,將平面「縫製」成立體,最終形成「鞍—椅」。
用做衣服的方式 ——上色
「鞍—椅」的色彩來源基於Ugan concept感物以研究木材料專家的身份獨家支持融設計圖書館為期五年的『中國傳統手工藝材料之木材料研究計劃』。2019年,研究主題為『中國傳統手工藝材料研究之木材料自然染色』,是對於木材料上的生物染色、植物染色以及礦物染色的研究,用染衣服的方式將自然染色與天然的木材相結合,創造出「木質肌膚」的多種可能性。
中國首家非盈利的傳統手工藝材料圖書館——融設計圖書館將中國的傳統手工藝解構成文字與材料,免費分享給全球的設計師。
△ 木材料自然染色工具書
區別於西方精確到數字的色號,中國傳統染色更多的是與自然界的物質直接聯繫。以桑葚、胭脂蟲、薯莨、板藍、礦物、梔子等取自自然界的物質作為原材料,將天然的顏色提取並還原。
△染色木塊&染色原材料,包括茶葉、梔子、石榴皮等
基於「木材料的自然染色」主題研究,感物首先將桑葚、胭脂蟲、薯莨、板藍、礦物、梔子應用於地板上。
根據不同的染料組合試驗,提煉出不同的色系的木塊,每個色系根據浸泡的時間、溫度、溼度的變化,呈現出不同梯度的色彩。由此,42塊自然染色地板縫製而成的「鞍-椅」擁有了不同的色彩。
△ 色彩各異的「鞍—椅」
「鞍—椅」的結構誕生來自於中國傳統的造物理念與手工藝——拼布(Patchwork)。
由於是木塊與木塊的連接,要採用什麼樣的角度?怎樣才能把一片片的木材組合起來?木材的厚度如何?是可以移動的還是不能移動的?是完全固定住的還是保有一定的靈活度?對此,設計師們展開了許多調查與嘗試。而這也成為「鞍—椅」製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後來設計師從拼布的概念中汲取靈感,嘗試用線將木塊串聯起來。拼布(Patchwork)工藝是一種民間藝術創作形式,將織物用針線縫合,使不同來源的碎布拼接成一個整體。應用同樣的方式,將42塊橡木板縫製成一個三維的整體,構建了一個擁有柔和的扶手與高靠背的座椅。
△ 42塊不同幾何形態的橡木板
經「縫製」後形成穩定的曲面
設計師在藏族德科地區考察的時候,巧遇了一個馬鞍的作坊,由此了解到藏族馬鞍並非一塊完整的木頭,而是六塊木塊通過羊皮繩連接。當馬奔跑時,六個木塊會發生略微的錯位以達到動態平衡的狀態,既減輕對馬背的損傷,又同時具有貼合人體的舒適性,而這一點與「鞍—椅」的設計有著驚人的巧合。設計師將椅子的連接節點變得鬆散,因此每一塊木塊並沒有被完全固定,「縫」的工藝賦予椅子一定的靈活度,當人坐在上面的時候,也會發生略微錯位,使其適應身體的緩衝。
△ Indigo-藍染運用古法生物染色工藝
將天然的蓼藍應用於「鞍—椅」上
突破木地板傳統的連接方式,將「縫合」變成連接木材的根本,42塊地板經由不同相接面角度連接,使二維的地板上升成三維的結構。為保證椅子的舒適性,設計師對其進行了反覆的測試,「鞍—椅」由此被創作出來。
△設計手稿
△不同色彩組合的「鞍—椅」
基於「鞍-椅」的設計理念,Ugan concept感物延伸出一整套家具及地板,即由一塊木地板上升拼接為桌子、燈具和書架,使之可以離開地面,在三維空間中蔓延開來。
△ 鞍—桌、鞍—燈、鞍—書架、鞍—地板
「我覺得這個概念比較讓我感興趣的一點在於它並不會讓我有結束的感覺,對我來說,這個概念是非常開放的,我對這個概念思考得越深入,隨著我越來越多地去尋找解決方案,我對這個概念就會有越多的想法,我總會想進一步去探索這個工藝。我覺得這就是這個概念的魅力。」
—— Christoph John「鞍」主創設計師之一
這個概念會讓人覺得總是處在過程中,可以通過不同材質的連接、尺寸和角度的改變來進行變化,它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可以使用這種工藝來實現多種變化。
(文章來源 環球設計,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