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心理學人物及著作100條(四)
教育學
71. 詹金斯、達倫巴希主張(遺忘)幹擾抑制說,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
72. 奧蘇泊爾主張(遺忘)同化說,提出有意義學習理論,倡導「先行組織者」,成就動機分類(認知/自我提高/附屬內驅力。)
73.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先快後慢。
74. 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論(共分為 7 種智力,是新課改評價體系的依據)。
75. 桑代克(行為主義流派)提出嘗試錯誤說學習理論,遷移的共同要素說(遷移理論),被稱為教育心理學之父,其著作《教育心理學》(1903)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
76. 房東嶽的《教育實用心理學》(譯)是翻譯日本小原又一的同名著作,是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
77. 廖世承的《教育心理學》(1924)是我國國人編寫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78.勞倫茲的小鴨印隨(印刻)實驗,提出「關鍵期」這一概念。
79. 維果斯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心理發展觀,內化學說, 「最近發展區」以及支架式教學模式。
80.埃裡克森提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人格發展階段論)。
81. 傑羅姆卡根依據個體解決問題時的速度與精確度的偏好,可將認知風格分為沉思型和衝動型。
82. 韋克斯勒編制的智力量表是當前最權威的智力測驗之一。
83.斯皮爾曼的智力二因素論,認為人的智力包括兩種因素:一般因素(簡稱 G 因素) 和特殊因素(簡稱 S 因素)。
84.吉爾福特提出智力三維結構論。
85.瑟斯頓提出智力的群因素論。
86.卡特爾的智力形態論,人的智力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兩種不同形態。
87.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對於問題分類,把問題分為結構良好和結構不良問題。
88. 馮忠良根據教育系統中傳遞的經驗內容不同,將學生的學習分為三類:知識學習、技能學習、社會規範學習。
89. 加涅將學習分為五類(言語、智慧技能、認知策論、態度和動作技能),提出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學習過程分為八階段)。
90. 斯金納提出操作性條件作用學習理論,提倡「程序教學」,強化理論(學習動機理論)。
91. 苛勒(格式塔學派)提出完形—頓悟說,關係轉化說(遷移理論)。
92. 託爾曼提出認知地圖論。
93. 鄧克爾提出功能固著。
94. 韋納提出成敗歸因理論(學習動機理論)。
95. 沃爾夫提出形式訓練說(是關於遷移最早的理論)。
96. 伍德沃斯提出共同要素說代表人(遷移理論)。
97. 賈德是經驗類化說代表人(遷移理論),進行了水下打靶實驗。
98. 安德森根據知識的功能,把知識劃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提出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認知、聯結、自動化)和產生式遷移理論。
99. 麥克利蘭、阿特金森提出成就動機理論,高的成就需要與成功行為有很高的相關性。
100. 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
同學們,100條知識總結分享完畢!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喜歡的關注一下,分享更多考試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