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人!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名單重磅出爐

2020-12-04 中國教育在線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北京大學李曉明、清華大學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吉林大學孫正聿、復旦大學李大潛、中國礦業大學於洪珍、華南理工大學朱長江、四川大學馮小明、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等9人獲得傑出教學獎。

1. 北京大學 李曉明

他是中國最早的慕課組織者、實踐者和研究者,推動了慕課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他傾心為本科生授課,創設並在全國推廣文理交叉課程「社會科學中的計算思維方法」,為跨學科人才培養做了有益探索。他引領在線教育資源的共享與開放,積極推進在線教育成為疫情後的教育新常態。他為知識插上了網絡的翅膀,能飛到山海之外的遠方。

李曉明,北京大學瑞聲慕課講席教授,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士,全國政協第十一、十二和十三屆委員。1982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獲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88-1997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工作,任博士後、教授,曾獲黑龍江省優秀教師和黑龍江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1997年至今在北京大學工作,曾任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系主任、校長助理,教育部計算機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副會長。因主持制定計算機專業發展戰略及專業規範的研究與推廣獲2008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因主持天網搜尋引擎研究工作獲2013年中國計算機學會王選獎,因推動慕課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獲2014年中國計算機學會傑出教育獎,所講授的兩門慕課分別獲得2017年和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堅持為本科生上課,所創設並在全國推廣的文理學科交叉的課程《社會科學中的計算思維方法》獲2018年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2.清華大學 朱邦芬

他是「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的早期推動人、清華學堂物理班的創辦人和掌舵人,致力於探索物理學科一流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和成長路徑。他引導學生格物致知、誠心正意,更熱切激勵他們肩負使命、兼濟天下。他特別關注中國基礎教育和高考改革,深入調研,建言獻策。他讓滿是數字和公式的課堂,也能擁有觸及靈魂的力量。

朱邦芬教授,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8年1月出生,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81年獲清華大學固體物理學碩士學位,1981-2000年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2000年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2010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2008-2010年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2010年至今任清華學堂物理班首席教授。曾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協第八屆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門委員會委員,《中國物理快報》主編,教育部物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專家組物理學科召集人;現任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委員,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顧問,《物理》主編。

作為著名的凝聚態物理學家,朱邦芬教授曾與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黃昆先生一起確立了半導體超晶格光學聲子模式的理論——引起國際上普遍重視並被寫入教科書的「黃朱模型」。他注重人才培養,規劃並引領清華物理系再創輝煌。他長期關心國內教育和青少年學生成才,20年來一直堅持給本科生授課,為捍衛學術誠信、推動中國科技期刊發展做了大量工作。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王華明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忠於黨的教育事業,心繫祖國國防建設大計。任教三十餘載,他始終站在領域前沿,打造國之重器,科研成果直指星辰大海。堅守一顆初心,他從未離開育人崗位,培養時代英傑,躬耕講壇手植桃李滿園。他傑出的增材製造技術,更是在為中華民族增添人才!

王華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大型金屬構件增材製造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防科技工業雷射增材製造研究應用中心主任。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防科技工業傑出人才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航空報國金獎一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北京高校教學名師等榮譽。

「教師職業,是我一生的夢想。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人才,是我一生的追求」。王華明教授以切身行動詮釋這一理念,不論是課堂教學、實驗教學、還是擔任本科生班主任,都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傾注於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即使當選院士之後,依然堅持為本科生授課。他所教授的《增材製造技術》課程獲批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他本人被評為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被學生譽為「最愛戴的老師」。

王華明教授以大愛祖國的情懷傾心研發的「高性能大型關鍵金屬構件增材製造技術」在國際上率先取得突破,關鍵時刻滿足了國家重大型號的研發需求。他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培養了一支以80後年輕人為骨幹的創新團隊,形成了艱苦奮鬥、淡泊名利的團隊精神和自強自信、奉獻犧牲、頑強拼搏的團隊作風。王華明團隊先後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國家「萬人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及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4.吉林大學 孫正聿

他以「有理」「講理」的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的理論興趣、拓寬學生的理論視野、撞擊學生的理論思維、提升學生的理論境界;他創建的「哲學通論」課程和撰寫的《馬克思與我們》等著作,用現實活化了理論,用理論照亮了現實,把哲學變成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學養」。

孫正聿,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200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3年獲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2018年中央電視臺播出專題片《立德樹人·孫正聿》。

孫正聿教授是我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在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作出重大貢獻,在哲學教育改革中取得優秀成果,在我國高校和學術界享有盛譽。出版《人類文明的哲學表徵》等20餘部學術專著,6次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代表作《哲學通論》作為「20世紀經典」收入《中國文庫》,《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和《哲學:思想的前提批判》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引領了我國哲學基礎理論研究。

在近40年的教學實踐中,孫正聿教授以「有理」、「講理」的教育理念,用科研支撐教學,用理論鑄魂育人。他創建的《哲學通論》課程和他帶領的教學團隊先後三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他撰寫的《理想信念的理論支撐》《人的精神家園》等讀物先後獲得國家圖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等,為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和培養哲學領軍人才作出重大貢獻。

5.復旦大學 李大潛

他視教育為畢生的事業,將自己的學術生涯和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先後出版了二十餘本中外文學術專著及教材,培養了大批高端人才。他關注提升學生及公眾的數學素養,大力弘揚數學建模與數學文化。他主編出版了新的高中數學教材,力求將數學變成學生可親可近、喜聞樂見的課程。點線面體能包羅萬象,加減乘除算百味人生。

李大潛,男,1937年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從教63年來,教書育人,孜孜不倦,先後出版了近十本本科及研究生教材,獲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國家優秀獎、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及兩項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曾獲上海市模範教師稱號,連續兩屆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他大力提倡並推動數學建模的教學,連續二十年擔任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組委會主任,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他努力弘揚與普及數學文化,主編了《數學文化小叢書》,獲得東方講壇2006年度十大名師獎,主編的《十萬個為什麼》數學卷(第六版)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他關心基礎教育,2018年年逾八旬的他主動請纓擔任上海市立德樹人教學改革基地(數學)的主任,認真梳理了中小學數學教學方面的指導思想,主編出版了新的高中數學教材,並親自給中學教師做新教材培訓。

6.中國礦業大學 於洪珍

她是首屆全國教學名師獎獲得者。立德樹人,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是她畢生的追求。三尺講臺,她一站就是59年,講授課程20門,自創「啟發式創新教學法」,用愛心關懷學生成長,用情懷激勵學生奮進,為能源事業高層次人才建設做出突出貢獻。65歲的她還為煤礦井下攻克難關,80歲仍為學校教學改革奉獻力量。耄耋之年,她早已將自己也鑄成一塊熠熠閃光的礦石。

於洪珍,女,1938年生,中共黨員,教授,博導,首屆全國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後被評為徐州市勞模、全國煤炭院校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師、江蘇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等。

從教59年,於洪珍教授為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先後開設《通信電子電路》等課程20門,指導博士生13名、碩士生16名、博士後2名,其中有13人現已為教授,1人為江蘇省教學名師。他注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誨人不倦,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於洪珍教授共有11項教學項目獲獎,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主持課程《通信電子電路》獲2005年國家精品課程獎,主持「啟發式、創新性教學研究及其在電類專業中的實踐」獲2005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出版教材10部,發表教學論文32篇,其中《通信電子電路》立體化教材2014年被批准為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現被一百多所高校選用。

於洪珍教授先後到訪30多個煤礦,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12項,其中4項獲能源部和教育部及煤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煤炭系統十大科技成果獎;獲國家專利2項;發表學術論文112篇、出版專著3部。2006年《中國教育報》刊登「愛的心靈超越三尺講臺」,2007年《光明日報》刊登「愛灑學生心田」等文章,20多家媒體對其教書育人等事跡進行了採訪報導。

7.華南理工大學 朱長江

三十七載杏壇耕耘,他為人師表,悉心培育數學棟梁,以身作則詮釋「清湛如水、不動如山」。他獎掖後學,竭力提攜「青椒」成長成才,言傳身教演繹「春風化雨、師者仁心」。他心系教研,提出「雙型名師」團隊構建、「四步進階」人才培養模式,踐行「學教並重、教研雙優」。

朱長江,1961年4月生,華南理工大學數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他熱愛教育事業,紮根教學科研一線37載,始終堅持 「常講常新,深耕不止」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親近熱愛數學。他是省級勞動模範,兢兢業業,無數個節假日都是在伏案工作中度過;他是師德先進個人,師者仁心,資助多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他是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掖後進,盡心培養青年學者成長成才。

他積極思考教學問題,紮實推進教學改革,通過教學實踐逐步總結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雙型名師」團隊構建、「四步進階」人才培養模式等教學改革舉措,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主講課程《偏微分方程》獲批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他不斷追求科研創新,提倡科研反哺教學,將他在非線性偏微分方程領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運用到本科教學之中。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等項目20餘項,主編教材5部,發表高水平論文100多篇,曾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這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他獨到的前沿學術視野一直支撐他走好教書育人之路,不斷引領著莘莘學子走向成才之路。

8.四川大學 馮小明

他是我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從教三十餘載,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事業根本,以「智慧、勤奮、誠信、自信」和「堅定信念,敢於創新,實事求是,強化責任」為教育理念,堅守在教學一線、科研前沿,言傳身教、躬親示範,為國家培養出了一批勇於創新的優秀人才。在他的課堂,學生不僅學到了元素構成物質的規律,更體悟了成長進步的方程。

馮小明,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和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

馮小明教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師德師風,始終堅守立德樹人根本,積極投身創新發展實踐,發明了國內外同行公認的「馮催化劑」和「馮反應」,為國際有機化學研究和應用貢獻了中國智慧,並將這些前沿科學研究成果融入其長期主講的本科生課程《有機立體化學》、研究生課程《手性技術》,對中小學生開展有關化學的科普講座,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和熱愛。言傳身教,指導學生潛心治學、獻身學術。從教三十餘年,為我國培養了包括中國青年女科學家、國家「傑青」、國家「優青」、上市公司高管及高級研發人員等在內的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的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教學科研成果突出,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四川省模範教師、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章、陳嘉庚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寶鋼優秀教師獎等榮譽和獎項。

9.西安交通大學 鄭南寧

他創建了國內最早的人工智慧研究機構,主編《人工智慧本科專業知識體系與課程設置》,引領人工智慧教育潮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培養高端人才。他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提出了「書院制」、「2+4+X」培養方案、「工程坊」創新實踐教育理念,領銜創辦了「人工智慧拔尖人才培養試驗班」,是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先鋒。或許,育人是最複雜的「算法」,而他給出了近乎完美的解答。

鄭南寧,工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所所長、教授,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原西安交通大學校長(2003年8月-2014年4月),現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理事長、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等。

鄭南寧長期從事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人工智慧系統及其先進架構等研究,先後獲得國家級科技獎6項,獲全國優秀教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等稱號,為我國人工智慧領域的前瞻性戰略規劃、前沿性技術突破作出了突出貢獻,為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夯實了基礎。

鄭南寧是我國人工智慧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先行者。1986年創建了國內最早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科研機構,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培養高端人才。2017年領銜創辦「人工智慧拔尖人才培養試驗班」,組織人工智慧本科生、研究生培養方案和系列教材編寫。著有《數位訊號處理》、《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Statistical Learning and Pattern Analysis for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人工智慧本科專業知識體系與課程設置》等教材。在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期間,系統地提出和實施了本科生「書院制」、「2+4+X」培養模式、「工程坊」創新實踐和「體育精神」等一流大學教育理念,對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進行了開拓性探索和深入實踐。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李大潛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校長獲得教學大師獎,北京大學李曉明、清華大學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吉林大學孫正聿、復旦大學李大潛、中國礦業大學於洪珍、華南理工大學朱長江、四川大學馮小明、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等9人獲得傑出教學獎,10位勇攀雙創高峰的「青年創客」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 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名單出爐
    記者7月8日獲悉,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名單出爐。根據《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省政府決定對2019年度為江西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和組織給予獎勵。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共授獎148項優秀科技成果,其中,授予「視頻圖像特徵表達與智能分析」等9項成果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高純度蜂膠的萃取、製備、純化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等6項成果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高難度消化內鏡手術相關併發症防治的關鍵技術及臨床應用」等14項成果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52人獲獎!2020何梁何利獎名單出爐
    作者 | 李晨陽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下設「青年創新獎」、「產業創新獎」、「區域創新獎」三大類,共授予20位優秀科技工作者。52位獲獎人中,男性47人,女性5人。最年長的84歲,最年輕的年僅37歲,平均年齡約55.6歲,較前兩年有所降低。
  • 北京大學李曉明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校長獲得教學大師獎,北京大學李曉明、清華大學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吉林大學孫正聿、復旦大學李大潛、中國礦業大學於洪珍、華南理工大學朱長江、四川大學馮小明、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等9人獲得傑出教學獎,10位勇攀雙創高峰的「青年創客」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 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榮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右三為朱邦芬院士2020年11月20日,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物理系朱邦芬院士和其他8位高校教師獲得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教學大師獎和傑出教學獎由教育部支持,由深圳市陳一丹公益慈善基金會與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設立,旨在表彰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紮根教學一線、在國家戰略性緊缺人才培養方面作出貢獻、具有卓越影響力的高校教師。
  • 重磅揭曉!電子發燒友2020年度中國IoT創新獎名單正式公布
    打開APP 重磅揭曉!電子發燒友2020年度中國IoT創新獎名單正式公布 編輯部 發表於 2020-12-04 21:03:39 2020年12月4日,深圳訊——由全球專業的電子科技媒體 <電子發燒友>
  • 2020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正式出爐
    ​12月10日,2020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正式出爐!吳文俊人工智慧最高成就獎由李德毅院士獲得,吳文俊人工智慧傑出貢獻獎由周伯文總裁、蔣田仔研究員、焦李成教授獲得。其中吳文俊人工智慧最高成就獎1項,吳文俊人工智慧傑出貢獻獎3項,吳文俊人工智慧自然科學獎20項,吳文俊人工智慧技術發明獎8項,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24項、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項目17項,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科普項目3項、吳文俊人工智慧優秀青年獎16項、吳文俊人工智慧專項獎晶片項目8項。
  • 清華大學朱邦芬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校長獲得教學大師獎,北京大學李曉明、清華大學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吉林大學孫正聿、復旦大學李大潛、中國礦業大學於洪珍、華南理工大學朱長江、四川大學馮小明、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等9人獲得傑出教學獎,10位勇攀雙創高峰的「青年創客」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 重磅:中科院公示2020年度傑出科技成就獎建議名單
    11月12日,中國科學院網站發布《2020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授獎建議名單公示》(通用領域),共6個集體和1位個人獲獎。全部名單如下:
  • 重磅 |《測繪學報》主編楊元喜院士獲「錢學森傑出貢獻獎」
    楊元喜院士榮獲「錢學森傑出貢獻獎」9月18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2020 China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測繪學報》主編楊元喜院士榮獲中國航天基金會的錢學森傑出貢獻獎。2019年度共評選出航天重大項目獎2個,錢學森傑出貢獻獎10名,航天貢獻獎267名。中國航天大會現場頒發了錢學森傑出貢獻獎和航天重大項目獎兩個獎項,楊元喜院士在內的10人獲得錢學森傑出貢獻獎。
  • D.I.C.E獎名單出爐 《守望先鋒》再奪年度最佳遊戲
    D.I.C.E獎名單出爐 《守望先鋒》再奪年度最佳遊戲 時間:2017-02-24 14:25:33
  • 共329項成果和15家企業,2020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出爐
    近期2020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正式出爐,共329項科學技術成果和15家企業獲獎。其中:自然科學獎45項(一等獎9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22項);技術發明獎31項(一等獎11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6項);科學技術進步獎240項(一等獎36項,二等獎87項,三等獎117項);科技成果推廣獎1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9項),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15家。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校長獲得教學大師獎,北京大學李曉明、清華大學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吉林大學孫正聿、復旦大學李大潛、中國礦業大學於洪珍、華南理工大學朱長江、四川大學馮小明、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等9人獲得傑出教學獎,10位勇攀雙創高峰的「青年創客」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 2020ATP、WTA年度大獎候選名單出爐
    ATP與WTA兩大網球組織在近日公布了2020年度各大獎項的候選人名單,包括年度最佳球員、年度最佳組合、年度進步最快球員、年度最佳新人、年度最佳復出球員等獎項。納達爾2020賽季ATP年度各大獎項提名名單公布,納達爾、米爾曼、施瓦茨曼與蒂姆獲得了埃德伯格體育道德風尚獎的提名,今年僅參加了澳網的瑞士天王費德勒自2002年以來首次無緣該獎項的提名。
  • 深圳:2020年度科學技術獎擬獎名單
    近日,深圳市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發布《深圳市科技獎勵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公示2020年度深圳市科學技術獎擬獎名單的通知》。根據《深圳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深府[2016]87號)和《深圳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實施細則》的規定,經深圳市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市獎勵辦)審核同意,現將2020年度深圳市科學技術獎擬獎名單(共11名人選和110個項目)向社會公示,廣泛徵求意見。
  • 共99項,2020年度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評審結果出爐
    近期,2020年度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評審結果出爐,共99項:科技進步獎39項,其中特等獎4項,一等獎13項,二等獎22項。創新應用獎60項,其中金獎11項,銀獎19項,銅獎30項。
  •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出爐 湖南多個項目入圍
    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正式出爐。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信息顯示,2020年度初評通過226個項目,其中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專用項目另行公布。
  • 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名單出爐
    8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評選於2019年1月1日啟動,經過推薦、有效候選項目評審、國內外同行專家通信評審、正式候選項目評審和理事會終審等階段,最終產生5項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6位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
  • 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名單公布,21人在計算機領域貢獻突出
    蕭簫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8月11日,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發布。今年的「傑青」名單依舊為300人,入選者均為博士、或是博士後以上的水平。在科研界,國家「傑出青年」經常被視為國內除兩院院士外最有分量的獎項之一。而擁有國家「傑青」數量的多少,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實力。
  • 2019年度「錢學森傑出貢獻獎」名單揭曉
    記者從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開幕式獲悉,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三大獎項最終評選結果揭曉:「航天重大項目獎」2個,「錢學森傑出貢獻獎「航天重大項目獎」頒獎現場 攝影:中國航天報記者宿東「錢學森傑出貢獻獎」的獲獎者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型號總設計師範瑞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