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新聞引起熱議。新聞中說,某位遊客在迪士尼樂園遊玩時,拍了布偶演員一巴掌,結果給人拍出腦震蕩來了……
迪士尼的布偶演員(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麼,腦震蕩是怎麼回事呢?
人的腦袋,其實跟超市裡包裝好的果凍差不多:最外面是一層堅硬的殼,裡面有少許液體,腦組織安穩地呆在正中間。因為顱骨和緩衝液的保護作用,所以,腦組織不會像方便麵那樣,晃一晃就碎掉。
但是,任何生理保護機制,都有一個限度。
腦和果凍(左圖:xywy.com;右圖:sohu.com)
假如拿起一個果凍,猛然搖晃,會發生什麼呢?
我們可以看到,外殼是最早發生變化的,基本上,在搖晃的同時,它就跟著動了。果凍則不然,因為慣性的存在,果凍剛開始,會保持原有的靜止狀態。
正是因為慢了這一拍,果凍和外殼之間,存在一個速度差,導致果凍先是撞上外殼的後壁,然後被後壁彈開,繼續撞向前壁。
撞上固定物體引起腦損傷的示意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於果凍來說,撞這麼兩下,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不妨礙吃。
人的腦袋卻複雜得多。腦的下方和脊髓是連著的,連接它們的結構,叫作腦幹。腦組織劇烈晃動的同時,脊髓不會跟著動。
這就像拿手掰玉米,一邊動了,一邊不動,連接部位就會受到剪力作用。於是,就苦了腦幹了。
腦幹(原圖出處:en.wikipedia.org)
在這份左右為難裡,腦幹內的網狀結構,就有可能發生損傷。網狀結構是人體內最古老、也最基本的區域,是睡眠和意識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正是它告訴你,「醒醒啦,睡眠時間已經夠了」,也是它提醒你,「快抬起頭,四下看看,好像有人在喊你的名字」。
紅色區域為網狀結構(圖片來源:neuroscientificallychallenged.com)
新聞中說,那位遊客助跑了一小段,然後跳起,打了布偶演員一下;而布偶服飾的腦袋,有3~5千克重,全靠支架固定在衣服上。
這麼重的東西,一旦支架在外力下受損、撞到人的腦袋上,極有可能引起網狀結構損傷,導致腦震蕩。
正因為主要由網狀結構引起,所以,腦震蕩的症狀,多數和意識有關。
患者首先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志,一般持續時間很短,不超過半小時,同時伴有面色蒼白、瞳孔改變、血壓下降等腦幹功能紊亂的表現;患者醒來後,往往出現逆行性遺忘,對受傷當時和傷前的近期情況,失去記憶;之後還可能出現頭痛、頭暈、失眠、耳鳴、情緒不穩、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腦震蕩的症狀(圖片來源:王亞, 陳楚僑. 腦震蕩症狀研究的理論進展[J]. 中國臨床康復, 2006.)
幸運的是,腦震蕩畢竟屬於輕度腦損傷,症狀的持續時間不長,通常而言,在第二個星期,就可以完全恢復。一般也不需要特殊治療,充分臥床休息,根據症狀酌情運用些鎮痛藥物,就可以了。
這裡也提醒大家,不管是自己運動還是照顧嬰兒的時候,一旦遇到頭部撞擊,一定要密切注意症狀,尤其是跟意識障礙有關的症狀,如頭暈、昏迷等。
只要出現這些症狀,務必儘快去醫院檢查。至於打鬧,一定要注意分寸,切不要因為自己的小舉動,給別人帶去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