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和鎮中心小學,座落在錦和鎮北街,其前身為清乾隆32年(1767年)修建的錦江書院,清光緒30年(1904年)改為麻陽縣立高等小學堂,是麻陽廢科舉後第一所「官辦小學」(今稱公辦學校)。她歷經三個朝代,一百多年來,曾10次易名,她不僅是錦和鎮小學的開端,也是我縣新式學校的鼻祖。
清光緒三十年(1904),清政府宣布停止科舉考試,各省紛紛創辦「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新式學堂,我縣教育界前輩任時琳,田達道等具報縣知事章倬漢得到其同意,改縣城(錦和鎮)南正街之錦江書院為校舍,創辦了「麻陽縣高等小學堂」,堂長田達道,教習任時琳。
初開一個班,學童30餘名;學制為四年,後發展為兩個班,學童70來人,全系男生。師生用書全是清朝學部規定的教材,經費由清廷開支,以錦江書院移交學田出產為輔給。這是我縣有史以來第一所新式小學堂。當時稱官辦小學,而民眾稱之為「洋學堂」。
初創階段,設備簡陋,學生來源少,多是勸學來的私塾生。名日「高等小學堂」,其實是所簡易小學堂,但教學質量較高。因為當時高等小學堂的師資那是很厲害的,教師絕大部分是省內外優級師範學堂畢業,有的是拔貢和廩生(普及下這方面知識,很多人對古代的學生不是很了解,甚至是誤解,特別是一些人因為看古裝電視劇看多了,總認為古代秀才水平不怎麼樣,我這裡有必要講一下,清朝的秀才,考取比較嚴格,考生必須通過縣試,府試以後,還要通過院試。
考試合格後才能叫秀才,明清秀才錄取名額是有規定的,名額根據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程度分成大中小縣,大抵是大縣二十多名,中縣十幾名,小縣六七名,難度約等於如今我縣那些考上985、211的大學生們。所謂「秀才」,木秀於林,與眾不同之材也,這可不是古代人亂取的哦。當然考取秀才以後就有了一定特權,如可以站著和縣長說話,免於差傜,不予上刑等。
秀才中的一等是廩生,所謂廩生,就是秀才經過歲考和科考兩試成績優秀者。廩生政府每月給廩食,並有資格被選為貢生。所謂貢生,就是地方政府如縣,州,府乃至省向朝廷推舉的,經過學政選拔,成績特別優秀的生員而成為國子監的學生。但是與其他國子監學生不同,貢生是正途所出(非錢買來的)。貢生被送人京師國子監學習深造,肄業後由吏部派任知縣、縣丞、教諭等官職,因而入國子監的貢生又稱貢監。)
甚至當時錦和高等小學堂還有北京師大畢業生,少數還是回國留學生。他們學識較深,關心家鄉教育,竭盡心勞,克服困難,使這所初創的新式小學堂逐步穩定發展。
清宣統三年(1911)10月30日,在護國戰役中,繼任堂長劉哲卿、監學田雲、教習任時琳等,率領全校學生,毅然反正,立旗於校門魏奎星閣,帶頭迎接革命軍,致使縣城各界相繼響應,爆竹之聲啊徹雲霄,兵不血刃革命成功。這一壯舉寫進了《麻陽縣誌》中,民國肇造,學堂改稱學校,堂長易名校長,清朝學部頒行的教科書一律禁用,對錦和原高等小學堂某些方面進行整治。
民國元年(1912)2月,麻陽增設「麻陽縣女子小學」,校址在縣城茶巷弄財神殿,後改為縣立高等小學的分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併入縣城高等小學校,亦是錦和中心小學小前身之一。
民國3年(1914),縣參事會將這所簡易小學改辦為「兩等小學」,民國8年(1919)在繼任校長宋承臻等努力下,又將「兩等小學」改為縣立高等小學校。這一年,革命前輩滕代遠就讀子該校第13班。
民國14(1925)學校成立了學生自治會,由學生龔本清司其總責,在當時「中共麻陽特支」的指引下,學生自治會帶領全校師生開展了反帝反封反軍閥的宣傳和示威遊行。
民國17年(1928),縣裡在高村創辦了縣立第二等小學校,故縣城「縣立高等小學易名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一直延用到民國29年(1940),才改名為錦和第一中心國民小學;當時的縣立女子小學為錦和第二中心國民小學。
民國19年(1930)學校畢業生田渠,在北京中法大學畢業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取公費留學法國法國裡昂大學攻讀天文,畢業時獲博士學位。
民國20年革命前,革命前輩陳俊(後授予少將)就讀此校第34班。1933年,他與同班劉一萇(教育界前輩,文革被打倒,後含冤去世)畢業後考入常德省立第四中學。他二人自入學到離校,均以優異成績而獲免費就讀。
民國24年(1935)學校畢業生、科技界老前輩雷興翰,在清華大學畢業後(麻陽第一個清華大學生,當然麻陽第一個北大生舒大楨也出自該校,於民國11年(1922)秋考入北京大學,我公眾號前面已經寫過,在此不再累贅),以公費考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畢業時獲藥用化學博士學位。與此同時,學校畢業生王子佑,也考入美國密執安大學礦物系,畢業時獲礦冶碩士學位。
民國26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在八年抗戰中,縣立一高師生開展不少抗日救亡活動。如民國28年(1939)慶祝湘北大捷時,全校師生與當地民眾舉行了盛大的提燈遊行慶祝大會。高呼抗日救國口號,大唱抗日歌曲,逢節或趕集時,演街頭劇,發動募捐等等。
民國27年(1938),為了共紓國難,縣立高等小學將校舍讓給流遷到麻陽的國立八中初四部(有人傳言總理朱鎔基曾在此就讀,這是誤解,朱鎔基總理是隨國立八中另外一部分流遷到湘西州那個分校就讀的,沒有分在我們麻陽就讀),直到1943年才遷回原校。
民國38年(1949),麻陽發生「三·二事變」(龍飛天攻取縣城事件),上學期被迫停課,下學期由於維持會維持治安,兩所高等小學(含女小),又繼續複課。縣政府曾將錦和鄉第一中心國民小學命名為「麻陽縣第一示範小學」,女小命名為「麻陽縣模範小學」。
民國時期,原湖南省政府和教育廳也曾一度到麻陽這兩所高等小學視察過。如民國25年(1936),省教育廳教育督導專員王應淦到視察。民國26年(1937)3月,原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經芷江到麻陽視察,當夜下榻縣立一高后院。民國32年(1943),省教育督導員羅增美又到視察。
1950年3月,麻陽縣人民政府成立.正式接管學校。同年5月縣城兩所高小合併,更校名為「麻陽縣立中心小學」,民主選定田昌忠為校長,龍暉為教導主任。同年8月,縣文教科正式任命陸顯榮為校長。從此,該校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1952年,縣立小學改名為「錦和中心小學」,同年9月,在全縣第一批建立了少年兒童隊(1963年改名少先隊)。1953年,在全縣首次開展評選「三好」學生活動,1956年又在全縣首批建立了學校教工工會。1958——1960年,由於艱苦建校和勤工儉學活動開展得好,全區各縣學校代表曾到該校召開現場會兩次。
1960年4月,女教師張嗣振曾因此出席省「先代會」,同年8月,校長陸顯榮代表學校出席全國「群英會」,捧回了中央領導鄧小平親筆題寫的「先進單位」獎牌一塊。
1983年,老校友新疆昌吉軍分區司令員陳俊,在離休回家探親時,曾專程到母校看望,勸勉師生勤教苦學,為校爭光。1989年12月,湖南省電視臺曾以女教師唐素梅優秀事跡為主要素材,攝製了《春風又綠錦江岸》的電視紀錄片。
1985年,錦和鎮與錦和鄉合併為錦和鎮,錦和鎮小學亦更名為「錦和鎮完全小學」,2003年9月,更名為錦和鎮中心小學(原錦和鎮中心小學更名為皮衝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