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請關注
錦和鎮小學的前身及其演變
歐俊聰
麻陽第一所「官辦小學」(今稱公辦學校),即今錦和鎮完全小學的前身——麻陽縣立高等小學堂。她創辦於1904年,經歷了三個朝代,90多年來,曾10次易名,畢業學生6000多名,成名數百人。她不僅是錦和鎮小學的開端,也是我縣小學的鼻祖。
清光緒三十年(1904),清政府宣布停止科舉考試,各省紛紛創辦「中學為體,兩學為用」的新式學堂,我縣教育界前輩任時琳、田達道等商得縣知事章倬漢同意,改縣城(錦和鎮)南正街之錦江書院為校舍,創辦了「麻陽縣高等小學堂」,堂長田達道、教習任時琳。初開一個班,學童30餘名,學制為四年,後發展為兩個班,學童70來人,全系男生,師生用書,全是清朝學部規定的教材,經費由清廷開支,以錦江書院移交學田出產為輔給。這是我縣有史以來第一所新式小學堂。當時稱官辦小學,而民眾際之為「洋學堂」。
初創階段,沒備簡陋,學生來源少,多是勸學來的私塾生。名曰「高等小學堂」。其實是所簡易小學堂,但教學質量較高。教師絕大部分是省內外優級師範學堂畢業,有的是拔貢和廩生,有的是北京師大畢業生,有的少數還是回國留學生。他們學識較深,關心桑梓教育,竭盡心勞,克服困難,使這所初創的新式小學堂逐步穩定發展。
清宣統三年(1911)10月30日,在護國戰役中,繼任堂長劉哲卿、監學田雲、教習任時琳等,率領全校學生,毅然反正,立白旗於校門前奎星閣之巔,帶頭迎接革命軍,致使縣城各界相繼響應,爆竹之聲響徹雲霄,兵不血刃,革命告成。這一義舉,後被載入民國時期的《麻陽縣誌》中。
民國肇始,學堂改稱學校,堂長易名校長,清朝學部頒行的救科書一律禁用,對原高等小學堂某些方面進行整治。
民國元年(1912)2月,麻陽增設「麻陽縣女子小學」,校址在縣城茶巷弄財神殿,後改為縣立高等小學校的分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併入縣城高等小學校,亦是錦和完小的前身之一。
民國3年(1914),縣參事會將這所簡易小學改辦為「兩等小學」,民國8年(1919)在繼住校長宋承璟等努力下,又將「兩等小學」改為高等小學校。這一年,革命前輩滕代遠就讀於該校第13班。
民國14年(1925)學校成立了學生自治會,由學生龔本清司其總責。在當時「中共麻陽特支」的指引下,學生自治會帶領全校師生開展了反帝反封反軍閥的宣傳和示威遊行。
民國17年(1928),在高村增設了「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校」,縣城「縣立高等小學」易名「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一直沿用到民國29年(1940),才改名為錦和鄉第一中心國民小學。「女小」為錦和第二中心國民小學。
民國19年(1930),此校畢業生田渠,在北京中法大學畢業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取公費留學法國裡昂大學天文系,畢業時曾獲博士學位。
民國20年(1931),革命前輩陳俊就讀此校第34班。1933年,他與同班劉一萇(教育界前輩)畢業後考入常德省立第四中學。他二人自入學到離餃,均以優異成績而獲免費就讀。
民國24年(1935),此校畢業生、科技界老前輩雷興翰,在清華大學畢業後,以公費考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畢業時獲藥用化學博士學位,與此同時,此校畢業生王子祐,也考入美國密執安大學礦物系,畢業時獲礦冶碩士學位。
民國26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在八年抗戰中,縣立一高師生開展不少抗日救亡活動,如民國28年(1939)慶祝湘北大捷時,全校師生與當地民眾舉行了盛大的提燈遊行慶祝大會,高呼抗日救國口號,大唱抗日歌曲,逢節或趕集時,演街頭劇,發動募捐等等。
民國27年(1938),為了共紓國難,縣立一高將校舍讓給流遷到麻陽的國立八中初四部,直到1943年才遷回原校。
民國38年(1949),麻陽發生「三·二事變」,上學期被迫停課,下學期由於維持會維持治安,兩所高等小學(含女小),又繼續複課。縣府曾將錦和鄉第一中心國民小學命名為「麻陽縣第一示範小學」,女小命名為「麻陽縣模範小學」。
民國時期,原湖南省政府和教育廳也曾一度到麻陽這兩所高等小學視察過。如民國25年(1936),省教育廳督導員王應淦到視察。民國26年(1937)3月,原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經芷江到麻陽視察,當夜下榻縣立一高后院。民國32年(1943),省督導員羅增美又到視察。他們每次來,多是視而不察,並不解決什麼實際問題。
在這較長的辦學過程中,這兩所高等小學雖遇到不少折騰,含辛茹苫,但仍為高級學校輸送了一批批合格人才。他們經過高一級學校的培養,有的成了我縣最早的共產黨員,有的成了當時我縣和我省工農及學生運動的領導者,有的成了國內外著名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有的成了我們黨政軍的高級領導人。
1950年3月,麻陽縣人民政府成立,正式接管學校。同年5月縣城兩所高小合併,更校名為「麻陽縣立小學校」,民主選定田昌忠為校長、龍暉為教導主任,同年8月,縣文教科正式任命陸顯榮為校長。從此,該校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1952年,縣立小學改名為「錦和中心小學」,同年9月,在全縣第一批建立了少年兒童隊(1953年改名少先隊)。1953年,在全縣首次開展評選「三好」學生活動,1956年又在全縣首批建立了學校教工工會。
1958-1960年,由於艱苦建校和勤工儉學活動開展得好,全區各縣學校代表曾到該校召開現場會兩次。1960年4月,女教師張嗣振曾因此出席省「先代會」,同年8月,校長陸顯榮代表學校出席全國「群英會」,捧回了中央領導鄧小平親筆題寫的「先進單位」獎牌一塊。
1983年,第4班畢業的老校友、新疆昌吉軍分區司令員陳俊,在離休後回家探親時,曾專程到母校看望,勸勉師生勤教苦學,為校爭光。
1985年,錦和鎮與錦和鄉合併為錦和鎮,錦和鎮小學亦更名為「錦和鎮完全小學」,直沿至今。
自1950年至1994年的45年中,這所小學共招收了108個班,肄業學生27023名,畢業學牛4640名,從1987年始,又擴招學前班。
錦和完全小學在前進中並非一帆風順,僅就解放後的45年的風風雨雨中,它歷經坎坷,嘗盡酸甜苦辣。如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的折騰中,在克服「大躍進」時期削弱課堂教學,片面增多勞動時間的不良傾向中,恢復「反右鬥爭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創傷中,尤其近年的教育中,校領導與教師都歷盡艱辛,傾注了不少心血,雖然「為伊消得人憔悴」,但「衣帶漸寬終不悔」!
1994年,為了慶祝建校90周年,時任校長張應善組織人員,不惜資金,在全縣首創編寫90年來學校發展史。老校友陳俊從遠在新疆烏魯木齊第二幹休所為「校史」寄來了題詞、序言和支助費。同年11月27日,又在新建的2000多平方米三樓一地20個教學室的教學大樓前,舉行了隆重地建校90周年慶祝大會。數百校友歡聚一堂,致賀單位接二連三,鞭炮聲、汽車馬達聲、迎賓隊的腰鼓聲,匯成了一支支交響樂章,使整個校園沉浸在一片歡樂聲中。一些年高路遠的老校友,也提前寄來了回禮與紀念品。如遠在北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後勤處處長田定寰如期寄來禮品,六十年前畢業的聶怡湘老師寄去他親自製做的一面錦旗,旗面上的賀聯是:
九十年崎嶇歷程,導晃山雁舞;
幾千名優秀學子,跨錦水龍騰!
編輯:安然 攝影:焦玫
茅廬茶肆,詩意天地。請識別二維碼關注。
本公眾號收稿郵箱:maoluchasi@163.com,謝謝賜稿。
有味,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