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的功能擴展及其演變機制

2020-12-01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 要:漢語中「必須」具有多功能性。文章從其歷時發展的角度考察「必須」的功能擴展及其演變機制。「必須」的演變依次經歷了短語結構向能願動詞、能願動詞向副詞及肯定性應答標記的轉變。在表達功用上,「必須」包含行域表敘述,知域表情態,言域表條件、建議的功能。副詞「必須」在篇章中具有銜接功能。口語中「必須」還可獨立充當肯定性話語應答標記。「必須」的演變過程受到主觀化及語境吸收等機制的影響。

  關鍵詞:「必須」;關聯化;應答標記;機制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6YJA740008);華中師範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創新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9CXZZ091)。

  一、 引言

  現代漢語中「必須」的詞性尚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是副詞(呂叔湘 1999;郭銳 2002;袁毓林等 2009),有學者認為是能願動詞(孫德金 1996;李宗江等 2011;楊才英等 2016)。造成分歧的一部分原因是漢語中能願動詞和副詞不好區分。二者都可放在謂詞前邊形成一個謂詞性結構,並且二者都不能放在名詞性前邊形成一個體詞性結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將其解釋為副詞1,一是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的必要,意思為「一定要」,二是用來加強命令語氣。副詞一般不受「不」和「沒」的否定,但是「必須」可以受「不」的修飾構成「不必須」,偶爾也可以受程度副詞修飾。表1是我們從語料庫中統計的搭配情況2:

  表1 漢語中「必須」與否定副詞和程度副詞搭配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必須」可以受程度副詞及否定副詞「不」的修飾,漢語史上受否定副詞「不」的修飾更常見,且「必須」還可以進入「可以而且必須發展」這樣的聯合結構(盧甲文 1984)。我們認為,現代漢語中的「必須」具有充當能願動詞表達情態的功能,但當情態義消失時又走向了演變為評註性副詞的道路。「必須」能願動詞的用法是在其演變過程中的殘留,也就是其「語義俯瞰」3的結果。

  能願動詞表達的是一種與經驗意義相對的情態意義,是句子中命題以外的成分或修飾成分。根據彭利貞(2007)125,「必須」屬於單義道義情態動詞。道義情態表示說話人對句子主語實施某一動作施加主觀的影響或指令,表達說話人對事件成真的可能性與必然性的觀點或態度,涉及許可與必要等概念4。基於此「必須」的道義情態義可概括為「[+判斷][+義務][+推論][+強調]」等語義特徵,說話人通過能願動詞「必須」表達出渴望事件成真的強烈語氣。例如:

  (1) 可是無論如何,這種敗類必須剷除,必須毀掉。(馮德英《苦菜花》)

  除此之外,「必須」還可以用在動詞或句子之前,表示「一定、必定」的意思,具有條件義和建議義。例如:

  (2) 一個人必須自己是個人物,才會感覺到一種偉大人格而且尊敬它。(《人民日報》1986-11-14)

  趙元任先生(1996)指出,「助動詞跟動詞之間,就不能插進任何體詞」。例(2)中,「必須」後面緊跟VP結構,不可能是能願動詞,說明「必須」逐漸演變為副詞,其作用是連接小句,起到篇章銜接功能,邏輯上表達一種強制性的必要條件,相當於「只有」。「必須」呈現出的多功能性是其在具體語境下不斷演變的結果,本文著重探究「必須」的演變歷程,尋求其功能擴展的機制和動因。

  二、 「必須」的演化歷程

  「必須」作為一個合成詞是由「必」和「須」凝固而成的,有必要分別考察一下「必」和「須」的演變軌跡。

  (一) 「必」的演化歷程

  「必」,《說文解字》中釋為「從八,從弋。分極也」,本義為「區分的標準」。演變為動詞之後有「一定要(是)、必定」的意思,表示判別事理。如:

  (3)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韓非子·內儲說》)

  「必」後的賓語為VP結構時,「必」的動詞義逐漸減弱,語義中心地位由「必」讓位於VP,「必」輔助表達句義。例如:

  (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5)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此時的「必」有「必然、必定、一定」的意思,起到修飾謂詞輔助表達句義的作用,具有推斷、強調的情態義,由動詞演變為了能願動詞。這種演變在上古時期已經完成。

  (二) 「須」的演化歷程

  「須」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面毛也。從頁從彡」,本義是指鬍鬚。有時寫作「鬚」。後泛指動、植物身上像須的東西。例如:

  (6) 若得其獸,則獻其皮革、齒、須備。《周禮·冥氏》

  又《說文解字》:「: 待也,從立,須聲。」段玉裁注「依《韻會》而補『立而』二字。今字多作『需』,作『須』,而『』廢矣。《雨部》曰『需,也。』遇雨不進止也。引《易》雲上於天,需。需與音義皆同。須者,之假借」。由此看來,「需」和「須」同源,它的基本含義大體是指在勞動、運作過程中遇雨就停下來,等待雨過而後再勞作。「立待」是應付遇雨才採取的必要措施。「須」進而引申出動詞「等待」的意思。又「需、事之賊也。又曰: 需、事之下也。皆待之義也。凡相待而成曰需」(《說文解字注》)。所以此時「須」也很容易由「需」引申出「需要、須要」之義。動詞「須」後可帶賓語,也可不帶。如:

  (7) 天惟五年須暇之子孫,誕作民主,罔可念聽。(《尚書·多方》)

  (8) 事無間,時無反,則撫民保教以須之。(《國語·越語下》)

  此時的「須」充當句子的謂語,是焦點結構的核心。例(7)中「須」表示「需要」,例(8)中表示「等待」。當「須」後的賓語由NP結構轉移到VP結構時,「須」作為核心動詞的功能逐漸衰退,例如:

  (9) 世充更使謂曰:「今海內未定,須得長君,待四方乂安,復子明闢。」(《舊唐書·列傳》卷四)

  (10) 大伊願家上倉,不計是兩個笠子,四十個笠子也須燒死。(《敦煌變文校注·舜子變》)

  這時「須」的動詞功能逐漸衰退,動作性詞義減弱,起到輔助表達句義的作用,語義中心讓位於後邊的VP,這時的「須」由動詞演變為助動詞,具有[+許可][+義務][+命令]等語義特徵,變為能願動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前表示主觀上認為實施某些行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具有主觀評議作用。「須」在唐代產生出「一定」的意思,如例(10),表示必然,帶有強烈主觀推測的意味。

  情態動詞「須」產生於東漢,由動詞演變為能願動詞到隋唐基本完成。隋唐之後,能願動詞「須」由於處於非語義中心地位,較易發生演變。根據吳春生(2008)「『須+(系詞)』的焦點標記的評議句,『須』用在判斷義素弱化的系詞前,對系詞進行限定,強調的是對主語屬性、狀態、特徵的強烈主觀性的認定,從而引發『須』有可能由助動詞變為副詞」。「須」的情態性逐漸固化之後出現在時間意義的語境中表示強調和主觀肯定,主觀推測意味減弱,進而演變出一種條件義或建議義,表示「必要」。例如:

  (11) 以此知聽說話難。須是心同意契,才說。(《朱子語類》27卷)

  (12) 國師道:「須帶在頸項上,方才消受得他起。」天師連忙的取出來,帶在頸項之上。(《三寶太監西洋記》第39回)

  以上幾例都是「須」用作副詞的情況,更多的是表示強調一種條件或者給出一種建議。

  (三) 「必須」的演化歷程

  「必」和「須」的組合漢代開始出現,通常構成「X必須Y」句,「必須」表示「一定等到/需要」義,Y一般為體詞性成分。例如:

  (13) 如必須天有命,乃以從事,安得先天而後天乎?(《論衡·初稟篇》)

  (14) 而殷高、周文乃夢想乎得賢者,建洪勳必須良佐也。(《抱樸子·貴賢》)

  此時的「必須」還是由「必」和「須」構成的跨層結構,「須」和後面的賓語結合更緊密,「必」修飾「須」,整體做句子的謂語,是句子焦點結構的核心。其結構分析為「X/必/須Y(NP)」。

  當「必須」後接成分從體詞性詞語發展為謂詞性詞語時,「須」的動詞性減弱,逐漸產生出「必要」的意思,與前面的能願動詞「必」同義。「必須」不再佔據語義中心地位,而是讓位於後面的謂詞性詞語。此時的「必須」經過重新分析為「X/必須/Y(VP)」。朱冠明(2005)認為,能願動詞「必須」的詞彙化是兩個語義相近的並列項連用導致的黏合成詞,在這一過程中,詞語的雙音化趨勢及高頻率使用逐漸使語義凝固,對「必須」的詞彙化產生重要的作用。此時的「必須」雖然已經詞彙化,但是由能願動詞「必」和能願動詞「須」演變而來的「必須」並不是詞彙化為副詞,而是仍然能感覺到動詞意味,具有強烈推測意味,表達出「[+判斷][+義務][+推論][+強調]」等情態義,表示確鑿或必然的語氣。演化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漸變的連續統,存在分析為短語或者成詞兩可的狀態,兩可狀態是觸發重新分析的關鍵階段。例如:

  (15) 聽訟必須兩辭以定是非,偏信一言折獄者,唯子路可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例(15)中的「必須」既可以析為「必+須」這種表示「一定等到」意思的短語結構,也可分析為表達「必定、一定」的情態義的能願動詞,這是處於「必須」成詞過程中的過渡現象。兩可狀態經高頻使用重新分析凝固成詞。能願動詞要真正演化為副詞,還需要語用因素的介入。例如:

  (16) 紂王覽本,驚問箕子曰:「不道姜尚作反,侵奪孤之關隘,必須點將協守,方可阻其大惡。」(《封神演義》第七十八回)

  (17) 少要動手,聽俺一言,既是你們要打,必須男對男,女對女,才是道理。(《粉妝樓》第二十二回)

  (18) 因說:「白白的只管亂射終是無益,不但不能長進,且壞了式樣;必須立了罰約,賭個利物,大家才有勉力之心。」(《紅樓夢》第七十五回)

  以上例子中「必須」的推測意味減弱,情態義逐漸消失,語用上的表條件和表建議的功能逐漸凸顯,在此基礎上由能願動詞演變為副詞,有時表示事理和情理上的必要和建議,表示「一定要、最好」的意思,語氣相對平和。例(16)表達一種條件,只有「點將協守」才能「阻其大惡」,例(17)、例(18)則是表達一種建議。

  三、 「必須」的篇章化及其篇章連接功能

  副詞「必須」表達條件義或者建議義時經常被用在篇章中,起連接作用。例如:

  (19) 必須先抓住童進,才能穩住葉積善和夏世富這班人。(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20) 必須用雪搓,這就像我們吃凍梨一樣,買回來,必須放在涼水裡,才能把冰緩出來,要把凍梨放在熱水裡燙,非燙爛了不可。(曲波《林海雪原》)

  以上兩個例子中,「必須」都是副詞,但是都起到了銜接句子的作用,可以換成表示條件的連詞「只有」。這是因為,在這種語境下,副詞「必須」表示「必要」的條件義被激活,凸顯出來,與關聯詞「才」相連又吸收了篇章中的格式義,表達邏輯上的必要條件,「必須……才……」相當於「只有……才……」,表義功能由句內的概念義向句間的功能義轉移。篇章的邏輯銜接功能被固定下來,用來表達達到某種目的所需要的必要條件。但是在「必須」的連詞性用法中,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其表「一定要、必要」的副詞詞義,只是其作用不再是修飾,而是銜接。以上例子中我們不排除情態語氣關聯在小句關聯中所起的作用,但同樣我們也無法忽視「必須……才……」作為關聯標記在凸顯句式條件義方面的功能,「必須」起到了連接分句與分句、標明分句間邏輯關係的作用,經過高頻使用,「必須」已經固化為凸顯前後小句條件語義關係的關聯標記,類似於漢語中固定表達條件關係的「幸虧」「只有」等關聯標記,這是「必須」區別於其他能願動詞的顯著功能,由此也可以看出「必須」在演變為副詞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起連接功能的「必須」除了可以換成「只有」,與「才」連用外,還可以跟「否則」類關聯詞語連用,前句表示條件,後句表示假轉,表明沒有達到「必須」引導的條件時所產生的結果,簡言之,「必須」和「否則」連用表示的是原因和逆原因的結果。例如:

  (21) 必須要有證據,否則打不著狐狸還得惹一身騷。(王朔《看上去很美》)

  之所以表示條件的「必須」後面能跟表假轉的「否則」連用,是因為中間省略了連詞「才」引導的結果句,原句式應為「必須P,才非Q,否則Q」。邢福義先生(2001)在研究「P,否則Q」時,著眼於前句,發掘出9種相關句式5,「必須P,否則Q」也可添加到其中,表達廣義假轉。

  除此之外,連詞性的「必須」後面可以和「因為……所以……」「即使……也……」「不僅……還……」等關聯詞語連用和套用,表達複合語義關係。例如:

  (22) 對於這一點,我不覺得特別可怕,因為作為一個被安置者,我必須服從公司的一切安置制度;作為一個公民,我又必須服從國家的一切制度;更大而化之地說,作為一個人,我還要服從人間的一切制度,所以再多幾條也沒什麼。(王小波《未來世界》)

  (23) 我深信這樣的純潔的愛的生活,決不能發見於夫妻間的,但必須有了夫妻生活的經驗者,並且是疲倦於平凡的夫妻生活的人才能夠保持這種理想的精神的純潔的愛的生活。(張資平《上帝的兒女們》)

  (24) 即使個人有所創建,也必須得到社會的公認,才有發展的前途。(南京師大中文系教研室《〈現代漢語〉提示與解說》)

  (25) 顯然不僅是這個原因,因為她們必須同時死才會有這樣的墓,那麼,為什麼又要同時死呢?(餘秋雨《文化苦旅》)

  (26) 不僅要看到「教育」的角度,還必須聯繫音樂發展的歷史及現狀,否則是不能全面正確地把握音樂教育反映出來的趨勢、動態的。(姚思源、 李婉茵《創造性音樂教學新探》)

  (27) 他覺得這事既然辦了,就必須想得更周全些,得有十二分的把握才行……呼國慶思前想後,反覆掂量,最後,又給省報的副總編馮雲山掛了一個電話。(李佩甫《羊的門》)

  副詞「必須」連詞性用法的產生,既跟語法化有關,又同語法化過程中的篇章功能強化的關聯化有關。從語義功能上來說副詞「必須」表示「必要、一定要」,本身含有「條件性」的意思,這是從「必須」經詞彙化成詞之後就具有的,用在篇章中與連詞「才」連用,又吸收了格式義,所以很自然的在篇章中充當銜接連貫的手段,正如張誼生(1996)所言,「具有連接功能是現代漢語副詞的基本功能之一」。

  四、 「必須」的話語應答功能

  「必須」在口語對話中經常被用來表示肯定性的應答。意思相當於「肯定、一定」,既可以單用,也可和「的」「啊(呀)」一起連用。例如:

  (28) 下午的會我們必須參加嗎?——必須

  (29) 我們是最好的朋友嗎?——必須(啊、的)(必須=肯定是)

  (30) 我結婚那天你來不來?——必須的(必須=一定去)

  這種肯定性回答適用於口語中的是非問和反覆問,表達出確定無疑的回覆。通常情況下後面跟「的」或者「啊」,有時也單用。近些年被高頻使用的「必須的」這個肯定性話語應答標記最初來源於東北的口語,通常表達毋庸置疑的意思,有時還伴隨著開玩笑。「必須的」的功能主要已不在於表示條件或建議,而是作為一個應接標,用於應答和接續對方的話語,可以凸顯說話人對聽話者所說話語的堅定認同,形成了某種獨特的話語功能。同時由於其側重承接聽話人的話語並表達認同,可以拉近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的距離,體現了交互主觀性。

  「必須」用在對話中表示應答性標記是其進一步語法化的表現。從某種程度上說,單用「必須」進行應答是語言經濟性的體現,可以看作是「必須VP」應答的省略,但是其成為固定用法則是語用表達強加的結果。由於單用「必須」應答具有拉近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關係的作用,詼諧幽默的表達較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並且還具有緩和話語氛圍的作用,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使用頻率的增加使其成為固定的應答語。例如,當有人問你「我們是最好的朋友,對嗎」,說話人用「必須」回答比用「是的」回答能夠表達出更多的情感認同義,聽話者能夠接收到更多的感情信息,有利於對話進行。此時的「必須」可以說是經歷了語用化的演變。在這個語用化的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必須」表達出的「[+判斷][+義務][+強調]」的情態義,表達出說話人對聽話人所說的話的主觀肯定,表達說話人對渴望聽話人所說命題成真的可能性與必然性的觀點或態度,因此體現出了「必須」的某種道義情態,基於此我們認為表示肯定應答的「必須」是從能願動詞「必須」語用化而來的,並不是從副詞「必須」演化而來的。

  通過觀察語料可以發現,「必須」的肯定性話語應答標記功能是在口語語體中演變而來的。口語和書面語是語言研究中的兩個維度,「必須」在口語中的高頻出現,使它語義上進一步虛化和用法上的進一步泛化成為可能。因為「高頻運用往往帶來原有典型功能的削弱,同時也會衍生出新的語篇功能和句法功能」(方梅 2008),不管是能願動詞還是副詞,「必須」都表達的是一種真值語義(即邏輯概念),但是當它語法化為肯定性應答話語標記時,它傳遞的不是命題意義或語義意義,而是為話語理解提供信息標記,是表達說話人態度或程序性意義的語言成分。「必須從實際使用的語料出發研究語言,重視語用維度的研究,才能準確認識歷史演變過程中,詞性由虛到更虛的演化特點,只有結合說話人的認知心理從語用功能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才能發現其演變的真實軌跡和內在規律。」(姚雙雲 2012)所以從這個方面看,口語和書面語相互補充,口語中的「必須」為其演變提供了新的方向。

  五、 「必須」的演變機制

  在「必須」的語法化過程中,主觀化、語境吸收、重新分析、雙音節趨勢、隱喻及相鄰句位都是其語法化的制約機制。總體來看,在「必須」的演變歷程中,從「須」一開始表示「鬍鬚」這一物體遷移到表示「等待」和「需要」的動作意義,體現出了由空間向時間義的轉變。而「須」與「必」結合之後,「必須」由表示「一定等到」的時間義逐漸向表「義務」等情態義遷移,在此基礎上又向表示條件或表建議的性質義遷移,甚至還遷移出了表示應答的話題義,體現出由時間到性質遷移的一般規律。整體表現出了由具體到抽象的趨勢。在此種遷移過程中,特定語境下的某種語義凸顯後被經常使用並固定下來,「必須」進而演變出了不同的用法,推動了其語法化的進程。以下,我們主要分析一下在「必須」演變過程中主觀化和語境吸收對其語法化的制約。

  (一) 主觀化及其表達功能

  語言不僅表達命題意義,而且還透露出說話人的情感和態度。「必須」由線性序列上的連用到詞彙化為能願動詞的過程就是其主觀化的過程。是在命題成分之外添加了說話人主觀的觀點和看法,表達出情態義,隨著概念功能不斷減弱,語篇功能和人際功能不斷加強,最終才虛化為具有連詞性質的副詞。從表達情態功能上說是由行域命題意義到知域的認識意義的過程,也是由客觀性到主觀性的過程。在「必須」由能願動詞演變為評註性副詞及肯定應答標記的過程中,情態性減弱,推測性降低,轉而表達事理和情理上的必要或者是主觀上的建議,以及表達出說話人對聽話人所說的話的主觀肯定,表達說話人對渴望聽話人所說命題成真的可能性與必然性的觀點或態度,由主觀化轉向交互主觀化,更多地考慮聽話者的感受和預期,由知域轉向言域,命題意義轉向言談意義。「必須」由表敘述功能的跨層結構「一定等到/需要」詞彙化為具有情態意義的能願動詞,再語法化為表條件或建議的副詞和表肯定性話語應答性標記這一過程,是從行域表判斷到知域表情態再到言域表條件或者建議的過程,是其語用化推動語法化發展的內在過程,也是其主觀化和交互主觀化的過程。

  (二) 語境吸收

  語境吸收也可以解釋為語用推理。「必須」的連詞性用法就是語境吸收的結果,語境吸收必然伴隨著語用的擴展。副詞「必須」被經常用在表示條件的語境中,說話人用「必須」是為了強調一種必要條件,表達出只要達到這種條件才能怎麼樣,或者達不到這種條件會怎麼樣,逐漸強化其「必要」的意義,並且不斷和關係詞語「才」連用,使其不斷吸收語篇的格式義,句法不斷凝固,語義上「條件性」不斷凸顯,最終具有了表示必要條件的連詞性用法。語用表達的需要使其連詞用法逐漸固定。此外,「必須」作為應答性標記的用法也是語境影響的結果。用「必須」應答具有拉近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關係的作用,詼諧幽默的表達較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還具有緩和話語氛圍的作用,因而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使用頻率的增加反過來又促使其成為應答標記。

  六、 結語

  本文分析了「必須」發展演變的過程和機制。漢語中的「必須」漢代已出現,是個跨層的短語結構,隨著動詞「須」後的賓語出現VP結構,經重新分析「必須」開始詞彙化,能願動詞「必」和「須」通過語義疊加雙音節趨勢影響詞彙化為能願動詞「必須」,表達出多種道義情態,在此基礎上,當情態義弱化時,受特定語境影響,「必須」一方面演變出表條件義或建議義的評註性副詞用法,另一方面演變出表肯定性話語應答標記6。評註性副詞「必須」在特定語境下還具有連詞性功能,常用在「必須……才……」和「必須……否則……」結構中,表達必要條件,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只有」。「必須」的演變過程可以表示如圖1所示:

  圖1

  在表達功用上,「必須」依次經歷了從行域上表敘述,到知域上表情態,再到言域上表條件和建議及充當應答性話題標記的功能的演變過程。該演變過程是一個由短語到能願動詞再到副詞或應答性話語標記的連續統。漢語中,關於「必須」到底是能願動詞還是副詞的爭論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於「必須」處於能願動詞向副詞演變過程中,這造成了「必須」既具有能願動詞的用法,又具有副詞的功能,也造成了它既不是一個典型的副詞7,也不是一個典型的能願動詞的結果,它已經逐漸喪失了能願動詞的一些功能,比如它不能出現在「X不X」肯否重疊結構中,相比較於「應該」「可能」等道義情態動詞,「必須」往演變為副詞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了一些。

  通過「必須」的演化歷程可以看出,在詞語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語法化和詞彙化息息相關、不可分割。最初的語法化是詞彙化的必要條件,只有經歷語義虛化和重新分析才可能發生詞彙化。跨層結構一旦完成詞彙化,就為進一步的語法化創造了條件,從這個階段來說,詞彙化又是語法化發展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預備環節。當然,在再次語法化的過程中,語用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語用推理和語境吸收加快了語法化的進程,反過來,語法化和詞彙化分別在句法獨立性和表達經濟性兩個層面推動了語用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儲澤祥,謝曉明.漢語語法化研究中應重視的若干問題.世界漢語教學,2002(2).

  [2].段玉裁(清).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方梅.動態呈現語法理論與漢語「用法」研究.//瀋陽,馮勝利主編.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72.

  [4].郭銳.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231.

  [5].李宗江,王慧蘭.漢語新虛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02.

  [6].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78.

  [7].盧甲文.說「必須」的詞性.漢語學習,1984(5).

  [8].彭利貞.現代漢語情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9].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4).

  [10].孫德金.漢語助動詞的範圍.//胡明揚編.詞類問題考察.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6.

  [11].吳春生,馬貝加.「須」的語法化.溫州大學學報,2008(3).

  [12].邢福義.漢語複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09.

  [13]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5.

  [14].楊才英,葉瑞娟.「必須」的語義特徵及其主觀化.外語學刊,2016(2).

  [15].姚雙雲.自然口語中的關聯標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3.

  [16].袁毓林,馬輝,周韌,等.漢語詞類劃分手冊.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184.

  [17] .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丁邦新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610.

  [1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9].張誼生.副詞的篇章聯結功能.語言研究,1996(1).

  [20].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61.

  [21].朱冠明.情態動詞「必須」的形成和發展.語言科學,2005(3).

  [22].Hopper P J,Traugott E C.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90.

  [23].Traugott E C.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Stein D,Wright S.(eds.)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Linguistic Perspectiv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注釋

  1除《現代漢語詞典》外,《文言虛詞通釋》《現代漢語虛詞詞典》《漢語虛詞辭典》《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古代漢語虛詞詞典》《近代漢語虛詞詞典》等幾部詞典,無一例外地都將「必須」解釋為副詞。

  2語料統計依據北京語言大學BCC現代漢語語料庫,得出統計數據。

  3「語義俯瞰」由儲澤祥、謝曉明(2002)提出,是指語法化過程中原詞的意義往往仍然控制或影響著新詞的意義或新詞分布的句法環境。Hopper和Traugott(1993)也有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為在演變中語義具有滯留性,新的語法項會保留原有詞彙意義的蹤跡。

  4漢語中的情態類型有兩類(道義情態、認識情態)和三類(道義情態、認識情態、動力情態)之說。彭利貞(2007)41認為「必須」屬於單義道義情態,朱冠明(2005)認為現代漢語中的「必須」屬於道義情態和中性動力情態。朱冠明認為動力情態與說話人的主觀態度無關,主語指向類表示句子主語的能力或意願,中性(條件)類表示一種客觀的可能性/必然性,認為「必須」屬於中性動力情態時舉的例子為「總統必須對選民負責」,我們認為即使是這種看似客觀的情態表述從說話人口中說出也具有了說話人的某種主觀態度,也反映出了說話人對事件成真的可能性與必然性的觀點或態度,也應該屬於道義情態。

  5這9種相關句式分別是「幸虧P,否則Q」「可惜P,否則Q」「因為P,否則Q」「想來P,否則Q」「除非P,否則Q」「要麼P,否則Q」「還是P,否則Q」「不能P,否則Q」「不能不P,否則Q」。

  6在「必須」的演變過程中之所以分出兩條路線是因為一方面應答標記「必須」可以單說,而「可以單說」是朱德熙(1982)總結的5條助動詞的特點之一,副詞一般不能單說,另一方面應答標記「必須」暗含有道義情態義,是能願動詞的語義殘留,並不是副詞的建議義和條件義的殘留。此外,我們也沒有發現評註性副詞演變為應答標記的先例,正反兩方面比較,所以我們寧可相信應答標記的功能是從能願動詞用法直接演變而來。

  7一般認為典型的副詞不能用「不」或「沒」否定,不可加程度副詞,不可用肯否重疊式提問,根據前面的分析,「必須」可以受「不」的否定,可以加程度副詞「更」「很」等,所以「必須」也不是典型的副詞。詳見孫德金(1996)、朱冠明(2005)。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從細菌到真核單細胞,從真核單細胞到複雜生命,在物種進化的時間長河裡,生命體中每一個可能導致物種演變的功能「單位」都值得科學家探究,比如細胞中廣泛地存在功能未知的
  • 演化增長:特徵及其解釋機制
    作為一種嘗試解釋經濟增長的理論,它必須更多地關注內生變量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眾多內生變量中,各種要素累積顯然是促使經濟增長的直接原因。但是,要素累積還僅僅是一個表層現象,它與經濟增長一樣本身就是一種增長現象。想揭開經濟增長的面紗,還必須繼續深究決定要素累積的各種複雜因素。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 據了解,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摩擦是如何誘發材料結構發生演變的?專家指導
    例如,雖然有大量的關於塗層的摩擦化學效應及其對摩擦學特性影響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未建立接觸表面化學特性如何控制摩擦學行為的理論,界面化學鍵的形成和斷裂如何控制摩擦磨損行為的機理也不明確。因此,研究摩擦如何誘發材料結構發生演變及其與摩擦學行為間的關係,進而構建考慮摩擦誘發表層材料結構轉變效應的摩擦學理論是值得重點關注的科學問題。
  • 宇宙的演變可揭示其運作機制,地球上的我們是否是孤獨的存在?
    宇宙的演變過程可揭示運作機制如果我們要了解宇宙是如何工作的,那麼就必須知道物理定律如何在空間和時間的極端、黑洞或中子星附近表現,並且,這也是我們必須解答的難題的重要部分。關於宇宙運作方式的探索,科學家們選擇首先研究宇宙中存在的基本構件,它們包括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以及在「嬰兒時期」和宇宙進化的極端物理條件下,它們有哪些行為發生,直接解決有關複雜天體物理現象的性質,及其核心問題,比如黑洞、中子星、暗能量和引力波。了解宇宙起源於什麼和它的終極命運,是揭示其運作機制最必要的第一步,而這一切都是從了解宇宙歷史中的大爆炸開始。
  • :新型長非編碼RNA及其重要功能機制被發現
    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都由外顯子和內含子組成。
  • 具有擴展遺傳密碼的半合成生命
    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原始的納米技術,它使用複雜的微型機器製造化學藥品,收集和存儲能量,降解毒素以及其他功能。科學家在調整現有生物以利用它們作為小型工廠方面非常成功。現在,許多現代藥物都是以這種方式製造的,從而使胰島素等藥物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華南農大劉耀光院士團隊揭示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
    New Phytologist 華南農大劉耀光院士團隊揭示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責編 | 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題為Strong Photoperiod Sensitivity is Controlled by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Hd1, Ghd7 and DTH8 in Rice Heading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
  • Google要求Chrome擴展功能說明如何使用用戶數據
    Google針對Chrome瀏覽器的擴展功能推行新的開發者政策,日前預告將從2021年1月起,要求披露擴展功能使用數據的情況。開發者必須解釋擴展功能所搜集的數據類型,並顯示在Chrome線上應用程式商店的頁面中;還必須保證不向外部廠商出售數據,不用於信用檢查或放貸等用途上。
  • Kisspeptin與無脊索動物中的進化起源和功能演變研究
    此項研究成果首次鑑定並探討了Kisspeptin神經內分泌信號系統在無脊索動物中的進化起源和功能演變。Kisspeptin信號系統(中文可稱「吻素」信號系統)是脊椎動物生殖發育神經內分泌調控的關鍵組成,被認為是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生殖發育核心調控軸)的上遊調控元件。在人類及哺乳動物中,該信號系統的缺失將導致個體無法啟動青春期發育,從而喪失生殖能力。
  • 科研人員發現自噬調控間充質幹細胞免疫功能及其機制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自噬調控間充質幹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及機制。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是一群成體多能組織幹細胞,不僅有跨胚層分化的能力,並具有其它幹細胞不具有的免疫調節功能,已被用於治療重症肝病、糖尿病和神經損傷等疾病。
  • 信息接收和處理機制的缺失——DNA演變不具備方向性的證明
    在信息系統中,信息的接收、處理、輸出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人們可以通過眼睛、耳朵接收外界信息,在大腦中進行存儲、加工,產生輸出,從而才能針對環境產生相應的行為,大腦的信息活動才具有針對性和方向性。DNA產生新信息存儲需要突變才可以,而突變是無法在信息活動中成機制產生的。這說明細胞接收處理信息過程中,沒能在DNA上形成信息存儲,也就無法通過其遺傳給後代。信息接收處理中未能在DNA上形成有效的信息存儲,也就無法參與其演變。突變比較隨機,沒有經過像大腦那樣的加工處理,導致DNA演變不具備方向性,DNA主導細胞、動植物的演化也不具有方向性。
  • 詳解API網關核心功能和API管理擴展
    由於實現了位置透明,帶來一點就是數據流必須通過網關,那麼網關本身又成為了去中心的微服務架構中的中心化節點,那麼就必須考慮網關節點的性能,可靠性和彈性擴展能力。從整個功能的介紹可以看到對於API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註冊,接入,代理,路由,負載均衡),安全,權限,流量控制,監控和告警等是所有API網關都必須具備的功能。而對於API市場,API文檔自動生成,請求的參數校驗,數據的轉換等則可以看做是擴展功能。
  • 戰略空疆向外層空間無限擴展--當代戰略空疆演變
    戰略空疆向外層空間無限擴展--當代戰略空疆演變 2002年10月8日09:20  解放軍報   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廣泛應用,現代空軍不僅能「以空制空」,而且能「以空制地」、「以空制海」,一些航天大國還力圖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磷摻雜物種在石墨烯中的結構演變及其穩定電化學界面研究
    雖然目前磷摻雜炭材料已經有大量研究,但由於常規磷摻雜炭材料的孔結構發達,含氧官能團豐富,使得大量的磷摻雜物種不可避免地被包埋入複合碳基體中,這種磷物種的不充分暴露性和可獲得性差導致了關於碳晶格中磷物種的存在形式,結構演變規律和電化學行為作用機制上的認識有許多模糊的地方。對於這方面認識的不充分性,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對於設計更加合理的新型高性能磷摻雜炭材料的進程。
  • 網絡敘事的生成機制及其群體傳播的互文性
    網絡敘事的複雜性及其對社會事件、社會態度、社會情緒等的重要影響,雖是學術界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但在談論諸多網絡文本個案及其對於理解網絡時代社會敘事、社會轉型等方面的重要意義時,卻忽略了網絡敘事的本源性,即網絡敘事生成機制才是理解網絡敘事內在邏輯的起點。網絡敘事以事件相關體、文本集合體和具體文本三個層次累加構成。
  • 教你如何輕鬆擴展Sei的功能
    與此同時,也相信有不少User剛起步,正努力與剛清空情感數據的Sei建立這一段羈絆,為了讓User們早日體會到Sei的魅力,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功能擴展指引只要做好下面幾項,不僅對Sei的成長有用,對兌換材料的收集也有很大的幫助,即便是已經把功能擴展完畢的User也不要錯過喲! 指引1 每日獎勵不容錯過 國服加入了籤到功能,同時也是為了彌補刪除原有付費系統做出的功能。User們通過每日籤到,可以獲得指定道具,其中就不乏用於兌換服裝的票、內存,還有用於學習功能的教科書,可以說是非常有用了!
  • 研究發現特異地切割宿主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去泛素化酶及其功能與機制
    其中泛素化及其「逆過程」去泛素化就是重要的調控機制,它們在體內形成動態平衡,並幾乎參與了所有的生命活動。由於這兩個過程與腫瘤、心血管等疾病的免疫與發病機制密切相關,近年來,已成為研究熱點與重要藥物的新靶標。病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相互「鬥爭」中,會分泌一些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的「壞蛋分子」,幹擾宿主泛素化過程,降低宿主免疫能力並促進病原菌的「侵襲」。
  • 硫酸乙醯肝素蛋白聚糖的功能機制及靶向性藥物研究
    主要從事中藥中多糖的結構與功能,構效關係,多糖的靶向性及其作用機理,細胞膜蛋白聚糖及其相關酶的功能機制以及糖類創新藥物研究;涉及方向有抗腫瘤,早老痴呆,免疫調節,以及針對腸道菌群相關疾病預防等。研究工作闡明了30多種多糖新結構和9種靶向性中藥多糖抗腫瘤作用的新機制;首次揭示了多糖的吸收機制和蛋白聚糖與miRNA相互調控網絡研究的新方向;發現了中藥多糖抑制腫瘤生長的15個潛在新靶點。
  • 2019年度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指南|資助方向:大洋重要微生物功能類群及其驅動碳氮硫循環機制、近海與河口微生物驅動碳氮硫循環機制……
    但是,人們對不同水圈生境中微生物的物種類群、代謝方式及其與生境相關的調控、群落形成與結構、群落代謝的生態功能以及與環境互作和演化等機制所知有限。  一、科學目標  選擇水圈生境,聚焦微生物參與的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發現功能微生物(群)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新類型,揭示元素循環與能量代謝新途徑及其對生態與地質過程的貢獻,闡明水圈微生物驅動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