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考古和文獻研究發現「絲綢之路」前身

2021-01-09 騰訊大申網

[摘要]「玉石之路」是古人自西向東將當時新疆地區產出的美玉運往中原地區而開闢的貿易通道,後來的絲綢之路則是「玉石之路」的衍生。

多數人認為,絲綢之路因古人自東向西將絲綢從中原運往西域而形成;滬上學者則發現,絲綢之路的前身是「玉石之路」,「玉路」比「絲路」的形成早了2000多年。

昨天,上海交大人文學院葉舒憲教授團隊公布其研究成果:「玉石之路」是古人自西向東將當時新疆地區產出的美玉運往中原地區而開闢的貿易通道,後來的絲綢之路則是「玉石之路」的衍生,目前我國境內絲綢之路的許多路段與「玉石之路」重合。

絲綢之路1877年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從其命名之初的解說看,李希霍芬指的是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河套地區以西以及中印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線。「這一觀點忽略了夏、商、周以來中原國家對西域重要戰略資源的依附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玉石貿易通道。」葉舒憲認為,西域自古就豔羨來自中原的絲綢,而中原人則自古喜歡西域的美玉。

通過10年來大量考古和文獻研究,葉舒憲認為,古人將產自崑崙山與和田的玉奉為上品。近兩年來,他及其團隊完成行程1.5萬公裡的實地考察,發現山西和陝西交界地區出土大量新疆美玉,且不少玉石都距今4000年之久。可以推斷,將產自新疆地區的美玉銷往中原地區的貿易通道當時就已存在。

根據新疆、甘肅產玉的地點和中原地區出土玉石的地點,葉舒憲等描繪了3條4000年前的「西玉東輸」路線,穿越總面積約200萬平方公裡的西部玉礦資源區,分別是「北線——玉石之路草原道」、「中線——玉石之路河西走廊道」、「南線——玉石之路青海道」。

更多小初高資訊>>>大申教育

推薦閱讀:

腦癱碩士畢業生求職受挫 曾是全校第一

家長必知:扼殺孩子想像力的7種錯誤行為

英國胖女孩網上爭曬比基尼自拍照反對歧視

北工大校花清新乖巧撞臉林志玲

小升初學生暑假作業遭加碼 校方:幫學生提前適應

上海13歲學生作品亞洲首演 紐約愛樂樂團演奏

轉播到騰訊微博

在魔都上學掃 我就對啦~ 回復「幼升小」、「小升初」:獲取入學攻略 回復「中考」、「高考」:了解最新資訊 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大申教育微信:上海升學攻略

升學、留學、育兒、職場……更多教育資訊>>>大申教育

2017上海小學初中報名入學問答 附流程圖

預測:2017上海教育八大變化 高考錄取將有新規

「非滬籍」高考的八條出路

九類非滬籍學生可參加2017年上海高考

2017上海中考報名 8類非滬籍生可在滬中考

相關焦點

  • [交大回眸]校園考古
    據考古實測:該宮位於今之西安城東郊,東至亢家堡西106米,西至經九路東90米,南至緯十街北84米,北至東窯坊。東西寬1080米,南北長1250米,面積1.35平方公裡。蝦蟆陵   西安交通大學在修建浴室時,發現一古墓遺址。
  • 圓桌丨從「黑石號」等再看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2020年11月19日-20日,「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博物館召開,共有43位國內外學者以線上及線下的方式做了學術報告,主要議題涉及「『黑石號』出水文物及相關研究」「唐宋時期貿易瓷」「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相關考古發現與研究」等問題,茲將精彩內容簡述如下。
  • 成都重大考古發現震驚世人
    從2012年7月到2013年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4座西漢時期的土坑木槨墓被清理出來。我國迄今發現的完整西漢時期織機模型,在這裡重見天日;920餘支竹簡組成的10部醫書和一尊人體經穴漆人像,勾勒出2000多年前已經漸趨成熟的中醫體系。此外,還有50餘片木牘,大量漆木器、陶器、銅器和鐵器……從這裡發現的文物,震驚學術界。
  • 專家稱浙江考古發現符號是否為最早文字待商榷
    但也有些專家認為這只是「先民刻畫痕跡和符號」,是否為「最早原始文字」或「甲骨文的前身」都有待商榷,需要請國內最權威的專家作深入研究與論證。  據有關專家介紹,在古陶器、古巖畫上發現五六千年前的先民刻畫的符號,這在我國的考古史上並非新鮮事。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在裴李崗文化到商代前期的器物上,就發現許多與商周甲骨金文構形相似的「刻畫符號」。
  • 青海都蘭考古驚現「五神殿」 千餘件文物出土印證古絲綢之路文化
    同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始對被盜的「2018血渭一號墓」進行搶救性發掘。經過近三年的發掘,這座大墓已經出土了各類文物1000餘件。最近,考古人員又獲得了重要發現。「五神殿」墓室結構 印證史料記載考古工作者在「2018血渭一號墓」的發掘過程中,發現墓葬為木石結構多室墓,由地上和地下兩部分組成。
  • 李希霍芬的「絲綢之路」究竟有何深意?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獲悉了那一地區的考古新發現,雖然這些發現沒有揭示早期人類的問題,卻會使他最初的中亞中心說更具說服力。如果我們想要探究絲綢之路這個概念的來源,也許他從洪堡和李特爾的觀點中受益多少是值得仔細調查的。       李希霍芬《中國》第1卷給我的第二個驚喜是他對人文地理的興趣。
  • 日本學者1968年就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概念
    導言松浦章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海洋貿易史學家,在清代航運與海外貿易,尤其在日本、琉球、朝鮮有關中國帆船資料方面,有卓越的研究成果。松浦章教授以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東路航線見長。他對中國大帆船的研究,源於一次對中國沿海的考察訪問。中國帆船在英語文獻中常被稱為「junk」,被音譯成「戎克船」。
  • 上海交大燃燒能源研究團隊最新成果為生物質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近日,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燃燒能源研究團隊在化學化工領域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題為「Evidence of phenolic pool as a key intermediate for zeolite-catalyzed lignin pyrolysis」的論文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本文回顧了石峁遺址的發現經過及考古歷程,介紹了皇城臺、外城東門等地點的最新考古成果及綜合研究進展,並對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述評和反思,以期進一步推動石峁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2016年編著出版《發現石峁古城》一書,系統搜集整理了石峁遺址早期的考古資料,公布了新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成果,並對二者進行了有機的整合,在耗費周期較長的考古發掘報告出版之前,為學界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28]。新的資料推動著研究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深化和擴展,目前包括發掘者在內的國內外學者關於石峁遺址的研究集中於以下六個方面。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一片新石器時代早期墓地的發現尤為重要,為研究烏蘇里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形制演變和文化序列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玉珏等玉器的大量出土,為我國玉文化的起源和傳播,以及早期玉器加工技術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新石器時代晚期房址及具有沃茲涅謝諾夫卡文化特徵陶器的發現也豐富了這一時期該地區的文化內涵。
  • 古絲綢之路的于闐國是和田玉發源地,考古中竟然找不到一塊和田玉
    和田玉這麼有名和它的價值和古代中國對玉器的推崇是有關的。而新疆和田玉也仰仗於古代的絲綢之路,才能流傳於中西方。在現代考古工作中,人們從沒有在和田地區挖掘出和田玉,而是在中原地帶卻屢有出土,學者百思不得其解。
  • 上海交大成立教育學院 首屆錄取教育學碩士明年入學
    朱思宇 攝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為了響應國家培養優質教師隊伍的號召,服務上海教育的師資需求,在國家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學成立教育學院。昨天,成立大會在上海交大徐匯校區舉行,記者獲悉,教育學院將依託上海交大綜合學科優勢、良好的社會聲譽等,致力於培養高水平、有情懷的基礎教育教師和管理者,探索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的新路徑。目前,學院重點發展高層次高中學科教師教育,招生對象主要為跨學科、跨專業並有志於從事基礎教育事業、有教育情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首屆錄取的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將於2021年秋季入學。
  • 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議程
    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 中國史學會、光明日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中國古都學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辦 敦煌研究院、四川省歷史學會、成都博物館、四川省對外文化交流中心、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承辦
  • 上海交大校領導率隊調研鄭州大學和寧夏大學
    2019年7月18-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奚立峰擔任組長,教育部部省合建高校專項調研組一行調研鄭州大學和寧夏大學。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質量與學科建設處一級調研員林曉青擔任調研組副組長,上海交大化學、化工、材料等學科的教授,吉林大學考古學科教授、廈門大學民族學科教授,及上海交大地方合作辦和規劃發展處等參加調研。
  • 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兄弟牽手!加強合作貢獻交大人的智慧與力量
    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的前身都是創建於1896年的交通大學——南洋公學。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交通大學經歷西遷與分設,被分為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兩部分同時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7月分別獨立建制被命名為上海交通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開啟了獨立辦學的歷程。如今兩校的校門口都掛著「交通大學」,而沒有加上「上海」或者「西安」的字樣,足見其深厚的淵源。
  • 空間考古大有可為(文明之聲)
    空間考古對於大型及超大型文化遺產類型具有巨大優勢,比如我國的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沿線,再如中原史前聚落遺存的空間格局、中國農牧交錯帶的綜合考古等等。2013年,在瓜州至沙州100多公裡路段進行的空間考古,發現了絲綢之路上的驛站、房址、古渠道等十餘處遺蹟,揭示出疏勒河—漢長城—古綠洲—驛站—道路生態系統,可以分析當時自然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密切關係。
  • ...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展
    絲綢之路成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最繁忙、最豐富多彩的大動脈。地處亞歐大陸腹心的新疆地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絲綢之路的橋梁和紐帶。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南、北、中三道,正是沿著新疆天山、塔裡木盆地而延伸展開的。特殊的區位也使新疆成為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極為關鍵的環節,中華文明則為新疆在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地位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 揭開絲綢之路古城拉甫卻克的面紗
    今年4月,王永強團隊在對古城實施詳細調查時,在其北側70米處新發現一處墓地,初步研究顯示,墓地的年代與古城相近,應是與古城同時期的重要遺存之一,遂命名為拉甫卻克墓地。    9月至10月,王永強團隊對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墓葬均修建於一處原生黃土高臺上,平面大致呈南北向長方形,南北約150米、東西約73米,高約3.5米。高臺中部有一條東北—西南向衝溝,將臺地分隔為南北兩部。
  • 古蜀語研究者「方言考古」出圈了
    西南交大教授汪啟明。   研究古蜀文字,離不開對古蜀語的研究,這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汪啟明稱為「方言考古」。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了一篇名為《考論蜀語 牽住古蜀研究「牛鼻子」》的報導。該報導以長篇專訪的形式,介紹了汪啟明教授以及他近年來在蜀語和蜀文化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在這篇文章中,汪啟明提出,蜀地文字研究是今後若干年古蜀文化研究的「牛鼻子」。
  • 甘肅集中出版四部考古學術著作 展示20年來考古發掘成果
    馮志軍)記者27日從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編著的《甘肅重要考古發現(2000~2019)》《甘肅省基本建設考古報告集(一)》《絲綢之路與秦漢文明——絲綢之路與秦漢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戰國戎人造車》四部考古著作於近日陸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