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合讀者的閱讀習慣,綜合考慮文章的連貫性,從今天起,我們先來個溫故知新,把以往文章的連結放在前頭:
我的老家:孫莊的起源和來龍去脈
我為什麼要給孫莊小學寫史?
第三章:孫莊小學的歷史究竟有多長?
第四章:豐縣教育的豐碑——孫莊小學的校長們
任何事情都經不起刨根問底,孫莊小學的歷史也一樣。
我相信,我們的孫莊小學和全國所有學校一樣,都是從舊時代學校演變過來的。
這些學校一般都經歷了三個時代:
清末、民國、共和國。
這些學校的演變流程大同小異,基本上是:私塾——村塾——學堂——小學。
要再往早一點說,春秋之前,只有貴族才可以接受教育,從孔子開始,以前都是官學。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開啟了私學的先河,以後才有了私塾。然後,歷朝歷代延續這一做法。
隨著社會的前進,生產力的提高,農耕經濟向規模化發展,地主的產生,封閉式的私人教育不能滿足需要,這時,村塾便產生了。
地主家裡騰出房子,聘請先生,教孩子們讀書寫字。後來他們發現,一個羊也是牽,一群羊也是攆,附近佃戶的孩子也可以進來學習,但要交一定數量的糧食或布匹等作為學費。
把教育作為生意,可以說找到鼻祖。
孫莊的孫家開始辦學的時候,大概就是這個路子。
1928年的時候,豐縣國民政府在創辦「公學」的同時,加強對私塾、村塾改造,統一改編成「學堂」,孫莊的這家村塾,開始有了「孫莊小學堂」的稱號。
抗戰時期,日本兵火燒孫莊,學堂變成一片廢墟,一度停辦將近3年的時間。
新中國建立後,教育體制改革,1951年,「孫莊小學」的名字誕生,後來曾一度稱為「孫莊完小」,七十年代,增加了初中,甚至高中,但「孫莊小學」的名稱一直未變。
直到2004年,豐縣教育局為優化教育資源,該學校撤銷。
多少人扼腕嘆息,多少人憤憤不平,然而都無濟於事。
「孫莊小學」這一特定的稱謂,從地球上消失。
有這樣一群人:當年意氣風發,懷著美好的憧憬從這裡走出,當他們櫛風沐雨一身疲憊之後,欲尋來這裡找童年的夢想,卻再也找不到依託。
言歸正傳。
先來看看,我們的「孫莊小學」是是怎樣創辦的?誰來操作的?
他是清末地主孫基閬的長子;他是孫莊建村、辦學的開拓者之一;他是孫莊村民心目中的英雄;他叫孫建功……
(在受訪者家裡找到的老照片,但受訪者並不能指認裡面都是誰,有沒有孫建功)
說起孫建功創辦學校,還要從他的父親孫基閬創建孫莊說起。
孫基閬是順河史莊人,清朝末年,他的家族由於經營有方,迅速發達,在如今的師寨鎮北部購買了十幾頃地。
這些新購的土地離家遠,為了管理方便,就在中心地帶新建兩處院子,稱為「外莊子」,取名孫莊。
安排一部分人般來居住。同時搬來有兄弟二人:基閬、基闊,分別住東院和西院。
孫基閬住東院,他飽讀詩書,善於持家,膝下三子三女,個個都有出息。
孫建功是孫基閬的長子,自幼上「黑學」(村民對私塾的稱呼)樂善好施,為人耿直,在民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1919年,他出資興辦「村塾」。據孫莊村今年91歲的老人張世敏講述,學校剛建的時候,只有一間草房,孫建功在師寨聘了個先生,他自然就是第一任校長了,只不過當年還沒有這個稱呼。
前后庄上及周圍附近的人,只要交一鬥糧食,都能到這裡聽先生講學。
後來,按縣裡要求(國民豐縣政府,1928年,編者注)改名為「孫莊小學堂」。
然而,生活中並沒有那麼多「歲月靜好」。
民國初年,匪患猖獗,孫莊經常受到來自北部土匪的襲擾,孫家不得不進行自衛。
孫建功當仁不讓,他招募團練,在村子周圍深挖壕溝,建起了堅固的寨門和高聳的炮樓,日夜訓練家丁,以保一方平安。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孫建功在一次與土匪混戰時犧牲。
後來,鄉民們念他的好,在村頭上給他立了一塊「揚名碑」,以示紀念。
(孫建功的叔伯侄子孫敦修)
孫家目前在孫莊的唯一後裔孫敦修,是孫建功三弟孫建明的第七個小孩,1941年出生,他對當年孫莊挖壕築寨的情況耳熟能詳。
「外邊是寨溝,四面是寨牆,四個角裡都有炮樓,這邊是櫃屋,前邊是寨門」
空殼的村莊,我的老家也不例外
這就是鄉民們所說的「寨海子」,高處房屋的位置,就是我們孫莊小學的位置,學校的圍牆就建在坑涯上,巍巍然,書聲琅琅也。
如今早已不見學校的影子,悵悵然,成為民居。
到底有多深才能稱為「海」?那是因為村民們沒見過海,認為溝裡的水已經不少了,所以稱海。
我小時候,水是滿的,樹是高的,坑是從未見底的,路是看不見盡頭的,是經常在這裡洗澡、摸魚的。
到底有多沉才能叫夢?
如今大半生過去,所有的焦慮與牽掛都在這裡化作夢裡雲煙,所有的歡樂和淚水都與這裡一草一木息息相關。
(範玉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