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器》一書是一部全面展示中國茶器流變史的書籍。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年代茶器變化的講解,讓人看到一幅前所未有的中國茶文化的多彩畫卷!
本書由「邢窯白瓷、越窯青瓷、北宋汝瓷、不獨建盞、南宋官窯、青花之瓷、單色釉器」等七章組成。全書以朝代更迭為順序,以茶器顏色為線索,以史料實物為佐證,講述從隋唐開始到清末這一千餘年中國社會的茶風民情、帝王茶事、茶路瓷政、國瓷貿易、海外影響等諸多茶文化的逸聞趣事。
作者在「邢窯白瓷」一章中指出,短命的隋王朝,是聯結中國茶文化史的一座虹橋,這個時期,在河北內丘的邢窯裡,出現了「一種胎質細膩堅硬、釉色潔白瑩潤、造型莊重大方、製作精良巧妙的隋代白瓷」。這種「白瓷」,應該是中國最早用來飲茶的器具。到了唐朝,隨著社會安定,人們開始追求精緻的生活,於是茶具與酒具二者分離了,便有了專門的「茶碗」。隨著茶器的品種變化,飲茶習俗也從貴族向士大夫和普通文人階層普及流行。唐王朝,成為中國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中國茶器》一書在「北宋汝瓷、不獨建盞、南宋官窯」這三章中用大量的史料,讓人們看到,由於宋代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商業活動日益繁榮,茶文化也進入更加興盛的時期。茶器隨之變得多元、豐富了起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了「胎質堅硬細膩、呈香灰色、釉色潤澤、釉中據說加有瑪瑙末的瓷器」——「汝瓷」。「汝瓷」的釉色有「月白、天青、豆青」等多種顏色。中國茶器也由單色調變成了複合色調。接著,在「青花之瓷、單色釉器」這兩章中,作者對元、明、清這三個朝代茶器的流變進行了解讀。
透過《中國茶器》一書的敘述脈絡不難看到,看似普普通通的茶器,卻蘊含著變幻莫測的神秘。正是茶器裡的神秘,成就了前所未有的茶文化世界。由於在相當的歷史階段,茶器只是一種供皇族們享用的奢侈品,無法「飛入尋常百姓家」,所以不少茶器在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便湮滅在時空的塵埃中。最典型的,當數汝窯。它存續的時間只有20餘年,即從宋哲宗元祐年間到宋徽宗崇寧年間。隨著北宋的滅亡,汝窯消亡了,這種「介於藍綠之間,淡淡的冷暖適中的天青色,光澤似玉,內斂又溼潤」的瓷器也就再也沒人能夠燒制出來了,所以,「至今存世的汝窯完整器不足百件」。當然,也有一些茶器,是創造者獨特心血凝結而成的,任何人也不可能複製。如明宣德青花器。這是由明宣宗朱瞻基一手打造的。這位文藝天賦出色的皇帝,對茶器有與眾不同的要求,一改過去茶盞四平八穩、敦厚古老的傳統,進行大膽突破,使茶器的造型更加豐富,紋樣更加細膩,釉色更加晶瑩,形成獨特的韻味。不過,當38歲的他突然病逝後,藝術味十足的宣德青花器就此終結。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帝王不計工費,不計財力,企圖重現宣德青花的神韻,但最終燒制出來的,也只是形似神難似的仿製品而已。
(賈登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