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我們宇宙的前身?(三)

2020-10-12 荊郢豪客

續接前文,再試著解釋「波粒二象性」。

通過雙縫幹涉實驗,觀察發現,如同水波通過兩個相鄰橋洞發生衍射,再次相遇的光子形成幹涉波。這說明,光的基本粒子既在極快速的傳播,同時也在以極高的頻率振動。這便是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由此,人們認為,基本粒子同時具有粒子和波的雙重屬性,也就是說基本粒子既是物質,也是能量。

於是,人們又感覺匪夷所思了。

現在,從「黑洞前身說」出發,同樣可以得出煥然一新的合理解釋。

我們不妨先看看彈簧。彈簧在沒有彈開之前,可以視為是擠壓在一起的無縫合體。一旦彈開,彈簧就會根據材質及其彈性的大小,伸展成可以隨外力作用而折、彎、扭的延長體。

粒子在黑洞中時,可以比方視為象彈簧被擠壓在一起時的無縫合體。而當黑洞爆炸,粒子的無縫合體膨脹開來,則可以比方視為伸展開的彈簧,同樣表現為隨外力作用而折、彎、扭的延長體。

彈簧給人們的啟發是;發現光發生衍射,再次相遇的光子形成幹涉波,用類彈簧延長體比方和解釋,就完全不會得出所謂「波粒二象性」的觀察結論。

這就是說,粒子並沒有所謂「波粒二象性」,只是因為黑洞爆炸而膨脹為自己的伸展延長體而已。

既如此,膨脹的粒子合體就有尺度。

其尺度即粒子合體延長後呈圓泡形(注意,前文說過,量子糾纏即黑洞爆炸「鼓的泡泡」。內中道理一致。宇宙中的星體為什麼都呈圓形,根本原因所在也在此),其內徑四面八方的時空。

也許,分析最快速度的光粒子的時空數據,也許從中可以找出一個常數。這個常數,應當就是黑洞原初合體粒子因爆炸而膨脹的平均膨脹係數。

那麼,在上述粒子延長合體的時空內徑中,那些空間是什麼?或者有什麼?這個類彈簧的延長粒子合體,怎麼會傳播出去並在傳播途中因外力而發生「波折」?

再後續發文議。

插圖選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黑洞:我們宇宙的前身?(五)
    確定我們所在的宇宙前身是黑洞,還將得出一個重要結論:我們的宇宙並非無邊無際,而是有著清晰而嚴謹的邊界。我們宇宙的邊界,就是宇宙身前黑洞爆炸而膨脹所抵達處。顯然,這個邊界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永久不易邊界,而是隨著宇宙的脹縮而大小變化的。現在我們的宇宙仍在膨脹中。也就是說,我們的宇宙正在「野心勃勃」地「攻城掠地」。或者說,是在「收復失地」。
  • 黑洞:我們宇宙的前身?(四)
    引入「黑洞前身說」回答這兩個問題,先要說說暗物質、暗能量。暗物質是我們宇宙中無法通過肉眼觀測到,卻可以通過引力所感知的存在。人們通過多種途徑驗證了暗物質的存在和發生作用。研究表明:26.8%的宇宙總質能是由暗物質組成的,暗物質就像膠水一樣把所有物質連接在一起。
  • 黑洞:我們宇宙的前身?(二)
    昨天發文,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所在的宇宙的前身,很可能就是天體塌陷後形成的黑洞。今天續文,是我進一步認為,由此推論,我們所在宇宙一些無法理喻的神秘現象,似乎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先試解量子糾纏現象。現在,有了「黑洞前身說」的新推論起點,思考和解答問題,得以從通常的理念中超脫,而另闢新徑。據以推斷:糾纏的量子原本是一體的粒子。由於某種原因,原本一體的粒子分開了距離。即使如此,它們仍然還是一體的。正如嚼口香糖,有人可以鼓出泡泡來。雖然糖泡中間隔有空氣,糖糖之間仍然還是一體的。那麼,什麼原因能讓一體的粒子中間被「鼓了泡泡」呢?
  • 黑洞:我們宇宙的前身?
    人類雖然不可能觀察到黑洞內部,但可以憑藉理論來對黑洞進行推論內窺。羅•彭羅斯的獲獎貢獻,我認為就是他理論上進行了這樣的推論,得出的結論被天體物理科學一致認同。可以認為,他解釋或揭示了黑洞內部的秘密(或者叫機理)。
  • 我對宇宙的認識(三)
    餘道純(原創) 黑洞隨著不斷地吞噬宇宙物質,它的質量、能量和速度均在不斷地增加,是黑洞給予粒子逃逸的能量。粒子剛逃逸黑洞時酷似烝發,但粒子一旦脫離黑洞成為自由的宇宙粒子,它將以極快的速度逃逸。這就是宇宙出生的景象。隨著粒子高速離開黑洞,粒子的密度和能量在膨脹中擴散著,待達到粒子相結合的宇宙環境時,粒子開始「高興」地結合與聚集。
  • 時空是彎曲的(下)(宇宙系列之三)
    我們知道,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光速。那麼是否存在很深的洞,逃逸速度大過光速,以致光都不能從洞中逃出呢?形成的洞,稱為黑洞。太陽的史瓦西半徑是三千米,太陽壓縮到三千米半徑,則形成黑洞。地球的史瓦西半徑是九毫米。任何物體,只要有質量,壓縮到史瓦西半徑之內,都會成為一個黑洞。以人類現在的技術水平,還遠不可能壓縮天體,製造出黑洞。那麼天體能否自身形成黑洞呢?天文學家錢德拉塞卡曾計算出,大質量的恆星,在燃料耗盡時,將不能抵抗自身的引力,而坍縮為黑洞。
  • 找到黑洞內部的唯一方法(三)
    它最後一爆炸的時候就把這些信息和物質又包圍然後又形成新的宇宙了,我也有些人說他造個信息收集的造功能,他這個信息收集的這個功能和我們以前提到那個世界是虛擬的,這個理論連接上了我們這個世界是虛擬的,那麼我們就相當於在-個虛擬實境的遊戲裡邊,那麼這個大型遊戲要運轉的話就需要更多的內存空間之類的,那些垃圾信息比如說去的人的、他們的記憶、他們的思想,那就需要有一個制把它回收掉,那回收造些束西的就是果河,所以黑洞很有可能就是
  • 我的太陽系形成——(三)(1)旋轉宇宙眾多宇宙觀測證據
    在前面我發表的第一篇「我的太陽系形成」文章裡,結合目前對宇宙的觀測證據,也就是宇宙背景輻射、宇宙紅移、哈勃定律得出結論,我們宇宙中的所有星系均圍繞著一個巨大引力核心「巨型黑洞」(也有可能是巨型星系)進行著以逆時針方向的公轉運動,即——旋轉的宇宙。在第二篇文章裡,又介紹了旋轉宇宙的基本結構,以及與這個結構相關的宇宙觀測證據。
  • 我的太陽系形成——(三)(3)旋轉宇宙眾多觀測證據
    但是,根據目前宇宙觀測相關報導,宇宙中星系碰撞是非常頻繁的,這無疑是標準宇宙大爆炸理論無言以對。相關報導如下:(1)我們周圍的星系大都發生過碰撞我們近域宇宙的歷史受制於星系碰撞。(2)宇宙中可能有40%星系在碰撞暗物質(在本章節裡,我們將明確闡明,暗物質就是「引力共振」)是一種神秘的大約佔宇宙質量的25%,我們看不到它,但能夠測出它的引力效應,得到有關星繫結構和構成的信息。歐洲天文學家已經測量了幾個星系中的暗物質含量,發現大部分暗物質是平衡的。
  • 我的太陽系形成——(三)(2)旋轉宇宙眾多觀測證據
    第一個類星體總表是由1977年赫唯特(Hewitt)和貝比奇(Burbidge)合編的,共包括637顆類星體。接下來是法國天文學家維隆(Veton)夫婦他們於2000年編輯的「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表」,類星體總數已經達到13214顆,而2003年11版,類星體數目達到48921顆。
  • 我對宇宙的認識(四)
    餘道純(原創) 下面我們來認識宇宙黑洞的新生、成長和消亡過程。在討論它之前,我們必須先來認識宇宙信息。宇宙信息是宇宙物質相互聯繫的紐帶,而宇宙信息的傳遞必須以物質能量作為載體。 宇宙中的黑洞,一開始它們並不是黑洞,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員物質聚集體,由於他的「宇宙機遇」好,逐漸吸引宇宙中的質能成為己有,隨著質能的漸漸增加而成長起來,最後他強大到光子碰到它被吸引進去也跑不出來的那一刻起,他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黑洞。他榮生為宇宙的「母親」。 黑洞也不是永恆的,它一方面吞噬著宇宙中的質量和能量,而另一方面它也向宇宙發射著引力、磁力等信息。
  • 我對宇宙的認識(二)
    餘道純(原創) 宇宙中充滿著物質和能量,聚集的就是星球、星系,沒有聚集的粒子在宇宙中漫遊著。小質量的星球繞大質量的星球旋轉,小星系繞大星系旋轉,大星系繞星系團旋轉,若干星系團又受到黑洞的制約而旋轉。宇宙就是這樣不斷地運動著、變化著,宏觀運動著、變化著,微觀也運動著、變化著。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
  • 我對宇宙的認識(五)
    餘道純(原創) 在有質量的宇宙時空中,因為質量的存在形式是運動,只要有運動的質量,那麼這個有質量的時空就有能量。所以你在這個有質能的宇宙時空中就無法找到絕對零度。也可能你在沒有質能的空間裡可以找到,但是你一進去就有了質能,雖然你找到與絕對零度的差要多麼小就有多麼小,可是絕對零度你永遠也找不到。絕對零度意味著質量停止運動,可是沒有不運動的質量。
  • 宇宙的終點——黑洞
    如果我們要把擺脫地球引力的控制,那麼火箭發射的速度至少需要提到11.2km/s(第二宇宙速度,又稱為地球的表面逃逸速度)。不同天體的表面逃逸速度也不同,這與質量關係密切。那麼,有沒有可能在宇宙中有這樣一種天體,它的表面逃逸速度能超過毎秒30萬千米,比光速還要快?
  • 有必要修正黑洞理論了(一)
    有必要修正黑洞理論了(一)2020年10月18日—30日 寫在前面的話2020年10月29日,網上的《原始黑洞是否可能是暗物質?》這篇文章說到:「根據原始黑洞假說,發現一個亞太陽質量的黑洞應該是比較常見的,而且這種黑洞不能由恆星形成。」。在我基本寫了自己的這篇近萬字的文稿後,看到了網上的這篇文章。這說明什麼呢?
  • 我們的宇宙是黑洞孕育的嗎?
    根據他的方程,宇宙不可能是靜態的,而是必須隨著時間而變化:這一事實在發現不斷膨脹的宇宙時得到了證實。 他的理論還預測了黑洞的存在,後來發現甚至直接成像了黑洞。這導致了一個瘋狂的(但仍然是推測性的)想法:也許我們的宇宙誕生於一個黑洞。 這就是使這個概念如此引人注目的原因。
  • 我的太陽系形成——(二)旋轉宇宙模型理論
    (1)、旋轉宇宙模型理論的基本結構 我們認為,旋轉宇宙它的基本結構,與我們的銀河系基本相當。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盤狀的星系,直徑10萬光年,它由銀河系盤、銀河系旋臂、銀河系核心(銀心)、銀河系暈、以及星團組成。
  • 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已知)的黑洞
    研究合著者彼得·哈德拉瓦(Petr Hadrava)在媒體聲明中說:「當我們意識到這是第一個用肉眼可以看到的黑洞的恆星系統時,我們感到非常驚訝。」安靜的黑洞當非常大的恆星在生命的盡頭坍塌時,就會形成黑洞。從宇宙的角度來看,儘管它們對我們來說似乎很陌生,但這些恆星質量的黑洞應該非常普遍。 科學家預計,我們的銀河系將容納數億顆銀河系。
  • 塑造宇宙的力量(6) 宇宙中最兇險的地方
    根本原因在於 -重力(引力)並不是像巨大的磁鐵那樣將我們拉向地球中心的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引力根本就不算是一種力。但令人驚奇的是,這個理論還能夠預測它自身的終止,因為它預測存在一種天體,極端緻密,無比強大,它們能極大地扭曲、拉伸和彎曲時空結構,以至於能夠停止時間,吞噬光線,能夠撕碎宇宙中所有其他的奇觀。S星(S star)自從人類文明伊始,我們一直在仰望星空,追蹤著眾星的運行軌跡。
  • 宇宙中14%的大質量恆星註定要以黑洞的形式碰撞
    在2015年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首次探測到引力波後,他們就引領全球步入了天文學的新時代。那些引力波源自約13億年前兩個大質量黑洞的碰撞。這再一次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對的。 百年前,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測了黑洞會併合、並釋出引力波。至今,LIGO已探測到不少的雙黑洞事件。兩條問題就此浮現:恆星演化過程是如何產生這些大質量(>30 太陽質量)黑洞的?在宇宙的壽命中,兩個黑洞是如何靠近到可以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