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六章有云: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這是老子對「歸根」、「復命」觀點的明確闡釋,意思是:返回它的本就叫做清靜,清淨就叫做復歸本原。復歸本原就叫「常」,理解了「常」就叫「明」。沒有理解「常」,恣意妄為就會招來大的禍患。
了解「常」的人就能包容,能夠包容就能學會大公無私,學會了大公無私就能無不周遍,無不周遍就能符合天地自然,能夠符合天地自然就能與道融合,與道融合就能長久地存在,終身沒有危險。
老子從「歸根命」思想中進一步推論出包容的意義,即在回歸根本和本原,並明白了這其中變化的「常」之後,才能依託清靜無為的狀態,包容地看世界萬。於我們而營,這是一種超然的修養,唯有堅持才能成功。
戰國時期,梁國大夫宋就到梁、楚交界的邊境小縣任縣令。由於是兩國交界地,因此兩國都在這裡設立了邊亭。閒來無事,兩國邊亭的工作人員各自開闢出了一塊瓜田。
梁人勤奮,將自家瓜田打理得很好;楚人不愛幹活,瓜田一片荒蕪。楚人嫉妒梁人,一天晚上趁著夜色將梁人的瓜田踐踏得亂七八糟。
第二天,梁人見自家瓜田一片狼藉,便向宋就申訴,請求以牙還牙,將楚人的瓜田剷平。宋就搖搖頭道:「怎麼能這麼幹呢?這樣鬧來鬧去,就沒完沒了了。我告訴你們一個妙法,你們今夜就去楚人的瓜田澆水吧。」
次日,楚人發現自家瓜田竟然變齊整了,得知是梁人所為後大為震驚,隨後報告了楚王。楚王很慚愧,當即派人攜重禮趕往邊境,向梁人鄭重致歉。由此,兩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宋就對楚人的惡意挑釁,採取了包容忍讓的態度,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將這次事件平息下來,也趁此機會促進兩國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如此一來,宋就的包容就帶有非常明顯的主觀色彩,這與道家所講的清靜無為的包容不盡相同。
更重要的是,刻意的包容與其說是修養,不如說是一種約束,它的動力不是源於內在的根本與本原,而是外在的強制性社會法則。那麼,真正稱得上修養的包容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
西漢時期,浙江紹興有一個寬厚的老實人,名叫陳囂。有一天,陳囂剛剛打魚歸來,他正拎著一罐魚往家走,中途遇到了鄰居紀伯。紀伯趁陳囂不注意,想偷魚,不料暴露了,遂慌不擇路地逃跑了。陳囂特意追上去,將魚送予對方。
幾天後的晚上,紀伯偷偷將分隔兩家的籬笆圍牆向陳囂家移動了幾米,這樣自家的院子就寬敞了。到了白天,陳囂看出了問題,不過他毫不介意,再到晚上,他乾脆自己動手,將籬牆向自家院子的方向又移動了幾米,讓紀伯的院子更寬敞了。紀伯發現後,非常慚愧,遂將籬牆移回了原位,兩人自此也成了好鄰居。
在這個故事中,陳囂就是人們常說的憨厚的老好人,他的心智單純樸素,做人自然,包容之心絲毫不被外在的功利所驅使。
對他而言,做人包容,當然可以客觀上促進鄰裡關係,但他更在意的,是他本人內心的寧靜,這才是道家所主張的包容,沒有刻意強調,只有天性使然。
道家的包容對今天的我們而言,是一種意義重大的啟示。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具有包容心,都能夠一定程度地展現包容。
但沒有多少人能做到長久地包容下去,這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是為了功利性,強行約束自己遵守社會法則、體現包容,而這種違背天性的做法最終將難以為繼。
相反,只有回歸根本與本原,包容才能從內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而這種博大的修養才能長久地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