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融合新路徑:聚合+算法
數據來源:拉勾網
編者按 為加快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由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與今日頭條聯合主辦的「拓展主流輿論傳播空間 提高網絡輿論自律水平」——2017媒體融合發展高峰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回顧3年來主流媒體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的歷程,與會者有哪些體會值得分享?又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為此,本期《傳媒周刊》集納論壇中的觀點精髓,以饗讀者,期待能為業界進一步開拓思路。
眾所周知,近3年來,中央與地方主流報刊積極作為,從「報紙+網絡版+手機報」的加和式轉型,進入融合發展質效並重的時期。與此同時,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出現了以今日頭條等為代表的移動新型媒體,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已成為當下媒體的共識。在2017媒體融合發展高峰論壇上,學者、從業者一致肯定了網際網路思維下媒體融合的新路徑,即圍繞算法及人工智慧,從而達到信息精準送達、精準傳播的效果。
不能只局限於 做單一新聞
主流媒體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的這幾年,業界普遍認識到,大數據在媒體傳播中的廣泛運用,極大地改變了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同時也深刻地改變著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環境。
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長李東東就認為,融合發展是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內容建設和先進技術是融合發展的兩大支點,優質內容生產和擴大分發平臺數字傳播,是構建新型業態的兩個基石,也是實現價值變現、資源變現、影響力變現的不可或缺的兩個要素。
與會者也紛紛強調,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是一門科學,因此,必須按照規律辦事,推動融合發展更好更快地實現從相「加」邁向相「融」。
在媒體所處環境的轉變之下,從業者該如何應對?對此,澎湃新聞常務副總編輯李嶸在談到讓優質內容更適合網際網路傳播規律的話題時表示:「紙媒只有版面語言,頭版要花費要聞部的力量每天精耕細作,而實際上現在版面語言在紙媒時代這一引以為傲的東西,在新媒體時代已經成為阻礙。如果還不改變表達方式的話,傳統媒體的傳播效果會很差,既沒有粉絲,也沒有收益,這樣的媒體是難以生存的。」
在以「內容為王」的新聞客戶端競爭中,澎湃一上線就成為一個現象級或者是刷屏式的存在。為什麼產生刷屏現象的會是澎湃?李嶸認為,這緣於澎湃很好地抓住了「時政領域」這一恰到好處的時機,主打時政新聞與思想分析,生產並聚合中文網際網路世界中優質的時政思想類內容。
結合「起步早」與「發力猛」兩個因素,李嶸表示:「我們其實沒有什麼突飛猛進的發展,技術在當時也沒有很新的進步,但我們在時機上把握得比較好。」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則談道,融合時代,不能只局限於做單一新聞,否則將沒有辦法打造真正有影響力的平臺,要有更寬泛的信息傳播方式、技巧融入其中,才能吸引更多用戶的關注和參與。
以平臺意識更新埠思維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9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增長率連續3年超過10%。桌上型電腦、筆記本電腦的使用率均出現下降,手機不斷擠佔其他個人上網設備的使用。
而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6.14億,年增長率為8.8%,網民使用比例達到84%。其中,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到5.71億,佔手機網民的82.2%,年增長率為18.6%。
在談及移動傳播環境下如何推動媒體融合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宋建武強調,移動優先符合傳播規律和實際情況,移動優先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內,移動埠將作為媒體機構的第一發布埠。
那麼,如何實現移動優先呢?宋建武認為,其一要以平臺意識更新埠思維,以往多是開發移動發布埠,現階段的關鍵是構建移動發布平臺;其二要以原創+聚合的方式更新內容生產模式,媒體傳統的新聞內容生產模式必須轉向原創+聚合模式,逐步實現以大數據為基礎生產新聞產品,聚合社會各方面的信息;其三是要以精準分發取代千人一面,順應傳播關係的轉型,尊重每個人的傳播主體地位,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信息需求。
觀察業界生態環境不難發現,政務公開和社會普遍信息化使得各種資訊與專業媒體機構生產的內容正在不斷匯聚,在網絡空間形成了海量的信息資源。而問題也隨之而來,海量的信息資源如何與個性化信息需求相匹配,以實現有效的傳播,構成了移動傳播時代的特殊矛盾。
數據顯示,在中國、美國、日本、印度、德國、法國、英國等網際網路發展領先的國家,聚合類新聞客戶端都大行其道。
據獵豹全球智庫提供的觀察報告顯示,上述7個國家的新聞客戶端活躍滲透率前10名榜單中,排名第一的全部為聚合類新聞客戶端。綜合7國市場榜單分析,聚合類新聞客戶端在前10名中均佔據5席。分析這些數據可以發現,聚合新聞加以有效分發是目前新聞資訊類客戶端的主流形態。其內在原因是,用戶對內容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造成單一媒體的信息量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只有通過聚合才能獲得足夠數量的新聞資訊。
與會者認為,既然內容聚合在移動傳播中如此重要,業界就應該從這一視角出發,深刻認識「中央廚房」建設的重要性,積極探索其有效運用的模式。目前,國內主流媒體集團在媒體融合實踐中建設「中央廚房」,從聚合信息資訊的範圍看,有主要用於聚合本集團內部信息資源的,也有能夠在自身資源聚合基礎上,集合其他專業媒體機構的信息資源的,還有把信息資源聚合的對象擴展到政府機構發布信息的,也有少數媒體集團在積極創造條件,試圖實現對自媒體內容的聚合。
網絡技術解放傳播力,對此,與會者普遍認為,視頻格式具有最豐富直接的表現力,短視頻的資訊化適應行動網路傳播。
李嶸表示,目前是使用客戶端的形式將內容送達到受眾處,隨著技術的發展,雖然會有新的形式產生,但是最終兌現的還是內容,這是媒體安身立命的根本。
李嶸預言,至少三五年之內沒有一款產品能夠取代手機閱讀的功能,而未來是否會有東西取代手機,其時間點還很難估計。同時,對於時下火爆的視頻直播、短視頻等形式,李嶸也透露,目前澎湃也在做視頻方面的探索。他認為,短視頻確實是值得發展的一個形式,要找出讓很多人都願意看的新聞,主要在於判斷力和生產力。
算法編輯應不再陌生
信息大爆炸使得信息極大豐富,傳統獲取信息的手段已經不能很好地解決這種環境下的信息獲取需求,推薦和個性化技術,作為解決信息爆炸問題的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Netflix、優酷、愛奇藝會推薦不同人群喜歡看的視頻,今日頭條會向我們推薦關注的新聞和其他信息,音樂網站會通過預測用戶想要聽什麼歌曲從而生成個性化的音樂流。
而這其中,算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何為算法?陳昌鳳介紹說,算法是人們歸納總結出來的解決一類問題的方法,與內容相關的大致有三類,其一是基於內容的推薦,根據用戶過去的瀏覽記錄來向用戶推薦用戶沒有接觸過的推薦項;其二是用戶的協同過濾算法,基於一個這樣的假設「跟你喜好相似的人喜歡的東西你也很可能喜歡」,進行個性化協同推薦;其三是基於關聯規則的推薦,挖掘發現不同商品在銷售過程中的相關性。
就算法的崛起而言,2016年無疑是裡程碑式拐點。2016年8月,第三方監測機構易觀發布了這樣一組數據,2016年,在資訊信息分發市場上,算法推送的內容超過半數。這也證明算法時代正式來臨。
也正是在這個時間段,新浪新聞客戶端、網易新聞客戶端、UC瀏覽器、360瀏覽器、微信、微博等紛紛加入算法潮流,BAT更是在2016年悉數出手,各種資源開始向算法推送聚集。而為了適應市場需求,記者了解到,目前,包括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內的新聞院校已經在教學中加入了新聞編程相關的課程。
算法可以告訴內容生產者做什麼樣的內容分發給什麼樣的用戶。《紐約時報》方面曾表示,其團隊正在尋找辦法幫助記者和編輯了解標題改變、社交推廣等措施帶來的受眾反饋。通過數據分析工具,記者們能夠洞察哪些具體因素促使文章被更多人閱讀。記者獲取重點數據十分關鍵,因為這能夠縮短記者與數據之間的距離。《紐約時報》每天會以郵件的形式將數據信息發送到新聞編輯室。
國際媒體都在嘗試進行算法推送,而國內率先實行算法推送的則是今日頭條。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10月,今日頭條平均用戶每日打開時長為41.8分鐘,而網易新聞和鳳凰新聞分別是26.1分鐘和24.7分鐘,騰訊新聞僅為19.8分鐘,不到今日頭條的一半。2016年8月,今日頭條的平均用戶每日打開時長已經超過70分鐘。
數據背後顯示的其實是人工智慧的威力。作為一款個性化信息推薦引擎產品,今日頭條是國內最早一批把人工智慧結合到移動應用場景中的產品,利用人工智慧推薦算法提升信息分發效率。
那麼,人工智慧是如何幫助今日頭條把信息分發這件事做好的?在今日頭條人工智慧實驗室總監李磊看來,首先是需要有好的創作內容;其次是需要做推薦,需要好的推薦算法。據李磊介紹,推薦的背後則涉及理解內容,這需要很多儲備,比如詞袋模型、主題模型、語義分歧、關鍵詞提示等;再次是互動,今日頭條將信息推給用戶,而用戶會在讀完以後與信息有交互以及評論。「只有以上幾個部分做好了才能將信息與用戶的匹配做好,讓推薦更精準和個性化。」李磊補充道。
對此,宋建武也十分認同。他表示,通過算法匹配海量信息與個性化需求基礎上的信息推送,能夠實現精準傳播,大大提升傳播效率,而精準傳播無疑對大眾傳播是一個顛覆。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