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著名的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 (RobertA.Millikan)在1909年到1917年期間所做的測量微小油滴上所帶電荷的工作,即油滴實驗,是物理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實驗。這一實驗的設計思想簡明巧妙,方法簡單,而結論卻具有不容置疑的說服力,因此這一實驗堪稱物理實驗的精華和典範。
現公認e是元電荷,對其值的測量精度不斷提高,目前給出最好的結果為
e=(1.602 17733±0.000 000 49)×10-19C
正是由於這一實驗的成就,他榮獲了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實驗目的】
1、學習測量元電荷的方法;
2、訓練物理實驗時應有的嚴謹態度與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
【實驗原理】
油滴經噴霧器噴出時,由於油滴微粒間的相互摩擦,油滴一般都帶上了電荷。如將油滴噴入兩塊水平放置、間距為d、所加電壓為V的平行板之間(圖5-24-1),設油滴的質量為,所帶電量為q ,則油滴在平行極板間將同時受到兩個力的作用:一個是重力 ,一個是電場力qE。如果適當地選擇兩極板間電壓的大小和方向,使電場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實驗儀器】
密立根油滴儀;監視器。
【實驗內容與步驟】
密立根油滴實驗是一個操作技巧要求較高的實驗,因此實驗中必須認真、仔細。
1.調整儀器
(1)打開電源預熱儀器,調節測量顯微鏡的調焦手輪,使顯微鏡向攝像孔(或觀察孔)方向慢慢移動,直到在監視器上看到對面雜質反射的光點為止。
(2)將功能開關置於平衡位置,調節平衡電壓旋鈕使數字電壓表顯示為200V左右。
(3)打開油霧孔開關,對準噴霧孔噴入油霧,緩慢調節顯微鏡的調焦手輪使顯微鏡向實驗者的方向移動,同時觀察監視器直到出現大量猶如點點繁星的油滴為止。
2.選擇油滴
(1)觀察視場,大量不平衡油滴迅速消失,而接近平衡的油滴則比較緩慢地移動,保留在視場中。選擇其中較亮的一顆,緩慢調節平衡電壓旋鈕,使其達到平衡而靜止。
(2)選擇合適的油滴是做好本實驗的重用環節。大的油滴雖然比較亮,但一般帶的電荷多,質量大,下降速度太快,不容易測準確;油滴太小則容易產生漂移,實際的運動曲線又超過了所要求的2mm垂直距離。只有那些質量適中,帶電量又不太多的油滴才是可取的。一般選取平衡電壓為60V -350V ,勻速下落2mm所用時間為10s-20s的油滴為最佳。
3.控制油滴
將選定並平衡的油滴加上升降電壓,即功能開關置於升降位置,使油滴上升至分劃板上方,如圖5-24-5所示。即刻去掉升降電壓,即功能開關置於平衡位置,使油滴仍保持平衡,靜止在視場中。
4.數據測量
實驗中直接測量平衡電壓V和油滴勻速下降2mm所用時間t 。
(1)當油滴平衡在分劃板上方時,由電壓表將平衡電壓直接讀出。
(2)然後去掉平衡電壓,即功能開關置於測量位置。油滴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此時是加速運動,不宜計時。隨著速度的增加,空氣阻力及浮力增大到與重力相等時,即油滴勻速下降,計時開始,運動距離L=2mm計時停止。即刻加上平衡電壓,使油滴靜止在視場中,然後再讀時間t ,以防油滴丟失。
註:因空間所限,實驗時在中間的1mm間距內計時,如圖5-24-5所示。將讀取的時間乘以2,即為所要求的勻速下降2mm距離所用的時間t 。
(3)重複上述過程,對同一油滴進行6次測量,每一次測量開始都要重新調節平衡電壓,因為油滴在運動過程中產生揮發,油滴質量的變化,導致平衡電壓的變化。
5.跟蹤油滴
實驗中,由於油滴的質量很小,在運動中會產生漂移,使油滴在視場中變得模糊或看不見。因此實驗過程中要隨時微調調焦手輪,以保持油滴明亮清晰。
【實驗數據記錄與處理】
【注意事項】
1.一次噴射油霧不宜過多,以免堵塞小油孔。
2.通電時,禁止觸摸平行極板表面,以防觸電。
【思考題】
1.長時間檢測一個油滴,由於油的揮發,它的質量會不斷減少,將使哪些測量值發生變化?
2.測量時間t時,為什麼要讓油滴下落一段距離後再開始計時?
3.在跟蹤一個油滴時,如果原來清晰的像突然變模糊,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