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二十四 用密立根油滴實驗測電子電荷e

2021-01-15 DPU物理實驗教學中心

前言

著名的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 (RobertA.Millikan)在1909年到1917年期間所做的測量微小油滴上所帶電荷的工作,即油滴實驗,是物理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實驗。這一實驗的設計思想簡明巧妙,方法簡單,而結論卻具有不容置疑的說服力,因此這一實驗堪稱物理實驗的精華和典範。

現公認e是元電荷,對其值的測量精度不斷提高,目前給出最好的結果為

e=(1.602 17733±0.000 000 49)×10-19C

正是由於這一實驗的成就,他榮獲了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實驗目的

1、學習測量元電荷的方法;

2、訓練物理實驗時應有的嚴謹態度與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

實驗原理

油滴經噴霧器噴出時,由於油滴微粒間的相互摩擦,油滴一般都帶上了電荷。如將油滴噴入兩塊水平放置、間距為d、所加電壓為V的平行板之間(圖5-24-1),設油滴的質量為,所帶電量為q ,則油滴在平行極板間將同時受到兩個力的作用:一個是重力    ,一個是電場力qE。如果適當地選擇兩極板間電壓的大小和方向,使電場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實驗儀器

密立根油滴儀;監視器。


實驗內容與步驟

密立根油滴實驗是一個操作技巧要求較高的實驗,因此實驗中必須認真、仔細。

1.調整儀器

(1)打開電源預熱儀器,調節測量顯微鏡的調焦手輪,使顯微鏡向攝像孔(或觀察孔)方向慢慢移動,直到在監視器上看到對面雜質反射的光點為止。

(2)將功能開關置於平衡位置,調節平衡電壓旋鈕使數字電壓表顯示為200V左右。

(3)打開油霧孔開關,對準噴霧孔噴入油霧,緩慢調節顯微鏡的調焦手輪使顯微鏡向實驗者的方向移動,同時觀察監視器直到出現大量猶如點點繁星的油滴為止。

2.選擇油滴

(1)觀察視場,大量不平衡油滴迅速消失,而接近平衡的油滴則比較緩慢地移動,保留在視場中。選擇其中較亮的一顆,緩慢調節平衡電壓旋鈕,使其達到平衡而靜止。

(2)選擇合適的油滴是做好本實驗的重用環節。大的油滴雖然比較亮,但一般帶的電荷多,質量大,下降速度太快,不容易測準確;油滴太小則容易產生漂移,實際的運動曲線又超過了所要求的2mm垂直距離。只有那些質量適中,帶電量又不太多的油滴才是可取的。一般選取平衡電壓為60V -350V ,勻速下落2mm所用時間為10s-20s的油滴為最佳。

3.控制油滴

將選定並平衡的油滴加上升降電壓,即功能開關置於升降位置,使油滴上升至分劃板上方,如圖5-24-5所示。即刻去掉升降電壓,即功能開關置於平衡位置,使油滴仍保持平衡,靜止在視場中。

4.數據測量

實驗中直接測量平衡電壓V和油滴勻速下降2mm所用時間t 。

(1)當油滴平衡在分劃板上方時,由電壓表將平衡電壓直接讀出。

(2)然後去掉平衡電壓,即功能開關置於測量位置。油滴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此時是加速運動,不宜計時。隨著速度的增加,空氣阻力及浮力增大到與重力相等時,即油滴勻速下降,計時開始,運動距離L=2mm計時停止。即刻加上平衡電壓,使油滴靜止在視場中,然後再讀時間t ,以防油滴丟失。

註:因空間所限,實驗時在中間的1mm間距內計時,如圖5-24-5所示。將讀取的時間乘以2,即為所要求的勻速下降2mm距離所用的時間t 。

(3)重複上述過程,對同一油滴進行6次測量,每一次測量開始都要重新調節平衡電壓,因為油滴在運動過程中產生揮發,油滴質量的變化,導致平衡電壓的變化。

5.跟蹤油滴

    實驗中,由於油滴的質量很小,在運動中會產生漂移,使油滴在視場中變得模糊或看不見。因此實驗過程中要隨時微調調焦手輪,以保持油滴明亮清晰。

實驗數據記錄與處理

注意事項

1.一次噴射油霧不宜過多,以免堵塞小油孔。

2.通電時,禁止觸摸平行極板表面,以防觸電。

思考題

1.長時間檢測一個油滴,由於油的揮發,它的質量會不斷減少,將使哪些測量值發生變化?

2.測量時間t時,為什麼要讓油滴下落一段距離後再開始計時?

3.在跟蹤一個油滴時,如果原來清晰的像突然變模糊,應該怎麼辦?


相關焦點

  • 物理實驗——密立根油滴實驗
    油滴實驗(Oil-drop experiment),是羅伯特·密立根與哈維·福萊柴爾(Harvey Fletcher)在1909年所進行的一項物理學實驗。羅伯特·密立根因而獲得192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實驗的目的是要測量單一電子的電荷。方法主要是平衡重力與電力,使油滴懸浮於兩片金屬電極之間。並根據已知的電場強度,計算出整顆油滴的總電荷量。
  • 「物理學最美實驗」,密立根油滴實驗為何有這樣的稱號?
    密立根油滴實驗被稱為物理學最美實驗,我倒是在以前是沒有聽說過這個說法的,密立根油滴實驗他給我印象更深的反而是這個實驗它的本質其實是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的。密立根油滴實驗最後的數據其實是經過密立根篩選的,雖然密立根他篩選的數據改動並不是太大,但是這依然是他自己刪改過的,因此可以說密立根油滴實驗從另一方面來說是作弊的。
  • 美華儀講解經的典密立根油滴實驗
    美華儀講解經典密立根油滴實驗:   密立根油滴實驗是一個經典實驗,但老式的油滴儀操作十分困難為此,我們在老式油滴儀的基礎上加裝CCD攝像頭獲得成功,推出了組合式的電視顯微密立根油滴儀——NTP-MOD-Ⅴ密立根油滴儀,經過進一步的改進,我們又成功開發了「MHY-16764 微機密立根油滴儀」,其中,CCD攝像顯微鏡、照明光路、照明光源、油滴盒、高壓電源和微處理器電路等作了最新設計,具有「組合式」油滴儀無法比擬的一系列優良性能,是當今最先進的油滴儀,其主要特點有:   (1)採用多路信息綜合顯示技術
  • 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測了基本電荷的數值,面臨重大研究課題!
    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一九一零年春,定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首次成功地測了基本電荷的數值,隨後世界各國物理學家也取得了類似的測定數據,唯有奧地利物理學家厄倫哈夫特卻突然宣布他發現的電荷比電子的基本電荷要小得多。於是,一場關於電子的論戰便由此而爆發了。
  • 糙漢子也能幹繡花活密立根測定元電荷
    接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元電荷的電荷量是一個很小的數值,中學學物理時我就心中有疑問,這麼小的數值是如何計算出來的,這也太變態了,直到大學後操作了密立根的油滴測電荷實驗法才知道其原理,原理很簡單高中時就有涉及,實驗需要藉助實驗儀器才能完成,還要通過細心觀察和計算才能得出結果
  • 高中物理:元電荷是點電荷嗎?
    密立根油滴實驗1一、 元電荷電荷的多少噸電荷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它的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用C表示。正電荷的電荷量為正值,負電荷的電荷量為負值。迄今為止,科學實驗發現的最小電荷量就是電子所帶的電荷量。質子、正電子所帶的電荷量與它相同,但符號相反。人們把這個最小的電荷量叫做元電荷,用e表示。實驗還指出,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或者等於e,或者是e的整數倍。這就是說,電荷量是不能連續變化的物理量。元電荷e的數值最早是由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R.A.
  • 密立根事件:科學史上的著名公案
    1923年,因油滴實驗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文科生可能會對密立根油滴實驗感到陌生,但是理科生在高中物理電磁學部分都學過甚至在實驗課重複過這個實驗。這是一個設計極為巧妙的實驗,不僅證明了電荷的不連續性,而且測出了電子基本電荷的精確數值。
  • 那些經典的物理實驗
    自由落體實驗最美物理實驗自由落體實驗,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由靜止狀態開始下落的物體。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恆定的重力場。如不考慮大氣阻力,在該區域內的自由落體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伽利略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憑藉數學的推理,將落體實驗轉化成斜面實驗,從而有可能精確地測量路程和時間的關係,作出判決性的實驗結論。
  • 密立根油滴儀的主要技術參數及特點
    主要技術參數及特點:   本實驗證明任何帶電體所帶電荷均為基本電荷的整數倍,明確了電荷的不連續性,並精確地測定基本電荷的數值。   平行極板間距離:5.00±0.01mm   測量顯微鏡放大倍率:60   顯微鏡分劃板滿刻度當量:3.00±0.01mm   CCD顯示器分劃板滿刻度:2.00±0.01mm   連續跟蹤帶電油滴時間:>2h   CCD電子顯示系統分辯率:≥420TV線   平均相對誤差≤3%,配9寸黑白監視器
  • 人類歷史十大經典物理實驗,有些實驗就在你身邊為何你沒注意到?
    7、羅伯特·密立根的油滴試驗 1909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密立根開始測量電流的電荷他用一個香水瓶的噴頭向一個透明的小盒子裡噴油滴。小盒子的頂部和底部分別放有一個通正電的電板,另一個放有通負電的電板。當小油滴通過空氣時,就帶有了一些靜電,他們下落的速度可以通過改變電板的電壓來控制。經過反覆試驗密立根得出了電荷的值是某個固定的常量,最小單位就是單個電子的帶電量的結論。
  • 人類科學史上最美的十大物理實驗!
    第9名:盧瑟福發現核子實驗1911年盧瑟福還在曼徹斯特大學做放射能實驗時,原子在人們的印象中好像是「葡萄乾布丁」,大量正電荷聚集的糊狀物質,中間包含著電子微粒。第3名:密立根的油滴實驗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J·J·託馬斯已經確立電流是由帶負電粒子即電子組成的。1909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密立根開始測量電流的電荷。密立根用一個香水瓶的噴頭向一個透明的小盒子裡噴油滴。小盒子的頂部和底部分別連接一個電池,讓一邊成為正電極,另一邊成為負電極。當小油滴通過空氣時,就會吸一些靜電,油滴下落的速度可以通過改變電板問的電壓來控制。
  • 電子的質量到底有多小?地球上全部電子的總質量會是多少呢?
    通過實驗,電子在粒子加速器裡可以被加速到光速的99.998,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速度了。之所以沒有達到光速,那是因為電子有質量原因,但電子能被加速到高達光速的99.998%,也說明了它的質量是微乎其微的,其中道理很簡單,質量越大的物體越難被加速。
  • 哈工程最新大物實驗報告18——麥可遜幹涉儀
    哈工程大物實驗包含以下內容:電位差計實驗分光計實驗光纖通信實驗測量透明薄片的折射率
  • 電子的質量到底有多小?地球上全部電子的總質量會是多少呢?
    電子作為基本粒子的一種,自然也逃不過科學家們的「毒手」。通過實驗,電子在粒子加速器裡可以被加速到光速的99.998,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速度了。之所以沒有達到光速,那是因為電子有質量原因,但電子能被加速到高達光速的99.998%,也說明了它的質量是微乎其微的,其中道理很簡單,質量越大的物體越難被加速。
  • 哈工程最新大物實驗報告21——測量物體的轉動慣量
    哈工程大物實驗包含以下內容:電位差計實驗分光計實驗光纖通信實驗測量透明薄片的折射率
  • 巨人肩膀,盤點兩千年來最偉大的物理實驗!
    油滴試驗 油滴實驗(Oil-drop羅伯特·密立根因而獲得192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實驗的目的是要測量單一電子的電荷。方法主要是平衡重力與電力,使油滴懸浮於兩片金屬電極之間。並根據已知的電場強度,計算出整顆油滴的總電荷量。重複對許多油滴進行實驗之後,密立根發現所有油滴的總電荷值皆為同一數字的倍數,因此認定此數值為單一電子的電荷。
  • 單單一個字母e,卻在自然界有多種身份
    有關e的科學故事用幾本書都也講不完。17世紀,數學家約翰·納皮爾發明了對數,在納皮爾的著作的附錄中,這個常數第一次以一種毫不起眼的方式出現在了一系列數字中。直到1683年,雅各布·伯努利在研究連續複利時,他第一次嘗試計算出了e的近似值。真正的突破來自18世紀中葉。
  • 物理學十大著名經典實驗!你知道幾個?
    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圖樣與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結果的類似性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電子具有波動性的一個實證。更有甚者,實驗中即使電子是一個個地發射,仍有相同的幹涉圖樣。但是,當我們試圖決定電子究竟是通過哪個縫的,不論用何手段,圖樣都立即消失,這實際告訴我們,在觀察粒子波動性的過程中,任何試圖研究粒子的努力都將破壞波動的特性,我們無法同時觀察兩個方面。
  • 維也納的厄倫哈夫特,對電荷基本值的測定,「可靠」的新成果!
    從厄倫哈夫特的簡歷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他比密立根年輕十一歲,但在當時的物理學界,他的名聲要比密立根大得多。一九零七年前後,厄倫哈夫特開始對電荷基本值的測定產生興魁,但是他所使用的測定方法帶有歐洲大陸物理學家的特色。他是用超顯微鏡觀察單個金屬蹄屑如電弧的銀蒸汽、香菸霧氣等的布朗運動來工作的。
  • 2020高考電子的發現的知識點
    電子  電子是構成原子的粒子之一。電子的質量極小,帶負電荷,不同的原子擁有的電子數目不同。例如,每一個碳原子中含有6個電子,每一個氧原子中含有8個電子。  電子帶負電,圍繞原子核旋轉。能量高的電子離原子核較遠,能量低的離核較近。通常將電子在離核遠近不同的區域內運動稱為電子的分層排布(見高中化學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