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膠體為什麼有丁達爾現象?
因為膠體微粒直徑大小在1nm~100nm之間,當光照射在膠粒上時,膠粒能使光發生散射,膠粒即成一小光源,可明顯地看到由無數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當光照在小於1nm或大於100nm的顆粒或微粒上則無此現象,只發生反射或將光全部吸收的現象,溶液則無丁達爾現象。利用丁達爾現象可區別溶液和膠體。
2. 造成膠體較穩定的原因是什麼?
膠體具有穩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種膠粒帶有同種電荷,相互排斥,另外,膠粒在分散劑作用下作不停頓的無規則的運動,使其受重力的影響有較大減弱,兩者都使其不易聚集,從而使膠體相對穩定。
3. 是否所有膠體都有電泳現象?是膠體還是膠粒在外電場作用下定向移動?
膠體粒子具有相對較大的表面積,能吸附離子而帶正電荷或負電荷,膠體顆粒在外加電場作用下產生電泳現象。膠體根據分散質微粒組成可分為粒子膠體[如Fe(OH)3膠體,AgI膠體等]和分子膠體(如澱粉溶液,蛋白質溶液),只有粒子膠體的膠粒帶電荷,可產生電泳現象,整個膠體仍呈電中性,在外電場作用下作定向移動的是膠粒而非膠體。
4. 膠體如何精製?如何檢驗盛有澱粉、KI溶液的半透膜袋是否有細微的破損!
應用滲析法通過流動水來精製膠體;將盛有澱粉、KI溶液的半透膜袋懸放在燒杯中。檢驗是否破損時,用一支試管,倒入少量滲析液,向其中加入I2溶液,若變藍,則可說明已損壞,澱粉膠體已透過半透膜袋進入水中。
5. 膠體聚沉的原理和方法是什麼?
膠體的聚沉指的是由於某種原因破壞了膠粒的結構,從而使膠體聚沉。其方法是:(1)加熱——加速膠體粒子運動,使之易於結合成大顆粒。(2)加入電解質——加入電解質溶液在膠體中可電離出陰離子和陽離子,如加入可在膠體中電離出,可以中和膠粒所帶的電荷,使之聚結成大顆粒。(3)加入帶相反電荷的膠粒的膠體——互相中和電性,減小同種電荷的相互排斥作用,而使之凝聚成大顆粒。使用這些方法使膠體聚沉的原理是減弱或中和膠體粒子的電荷,以減弱膠體粒子相互間的斥力有利於聚集而形成沉澱。
6. 為什麼加入電解質使膠體發生凝聚?為什麼電解質的量會改變其穩定性?
(1)原因:電解質電離出的陰、陽離子與膠粒所帶的電荷發生電性中和,膠粒相互結合,導致顆粒直徑>100nm,從而沉降。
(2)凝聚能力的影響因素:離子電荷數越多,離子半徑越小,凝聚能力越強;陽離子使帶負電荷膠粒的膠體凝聚的能力順序為:
陰離子使帶正電荷膠粒的膠體凝聚的能力順序為:
(3)膠體中含有很多電解質粒子,它與膠體粒子表面吸附的離子維持平衡,適量的電解質能穩定膠體,過量的電解質破壞膠體粒子的結構,使其聚沉。
7. 膠體中分別逐滴加入HCl溶液、溶液,現象有何異同?為什麼?
加入過量鹽酸,使膠體凝聚成沉澱後又發生中和反應而溶解成溶液,而能使膠體凝聚而不能溶解。
8. 判斷膠體帶電性質的方法?
一般來講,金屬氫氧化物、金屬氧化物的膠體粒子帶正電荷,非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形成的膠體粒子帶負電荷。某些個別情況,如由KI和稀溶液製備的AgI膠體,若KI過量,則由於AgI膠粒吸附而使自身帶上負電荷,反之若過量,則由於AgI膠粒吸附而使自身帶上正電荷。
9. 如何製備膠體?
(1)物理方法
①機械法:利用機械磨碎法將固體顆粒直接磨成膠粒的大小
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適當的溶劑中形成膠體,如蛋白質溶於水,澱粉溶於水、聚乙烯溶於某有機溶劑等。
(2)化學方法
①水解法。如:
②複分解法。如:
注意:複分解的物質均為少量稀溶液,若均為大量,則可觀察到沉澱,而不成為膠體。對應的反應方程式分別為:
10. 膠體有哪些應用?
膠體的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科研等方面有著重要用途,如常見的有:
①用鹽滷溶液點豆腐
②肥皂的製取與分離
③用明礬、溶液淨水
④溶液用於傷口止血
⑤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
⑥水泥的硬化
⑦冶金廠大量煙塵用高壓電除去
⑧土壤膠體中離子的吸附和交換過程,保肥作用
來源:高中數學高中物理高中化學,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若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高中化學學生交流qq群:67407999
初中化學學生交流qq群:208724769
點擊「閱讀全文」,訂購化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