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 資料圖
自幼目睹列強憑藉技術、經濟優勢對中國人民殘酷剝削,年少的他認識到:「中國人要想擺脫資本家的剝削壓迫,只有科技興國」。
為了追求心中的「科技興國」理想,他毅然放棄已獲得的「鐵飯碗」,投考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堂。
為了能實現心中的「富國強民」夢,他放棄了自己熟悉的鐵路工程專業而選擇了化學工業。
為了中國民族工業的明天,已獲得博士學位的他放棄國外優厚的生活,亦再一次放棄自己熟悉的製革領域,欣然回國,轉投制鹼。
為了探索制鹼的秘密,這位留洋博士脫下了白領西服,換上了藍布條工作服和膠鞋,身先士卒,他把全部身心都撲到了生產上。
從調換碳酸化塔的水管,另行設計分解爐,到多次加強冷卻設備,改造過濾機以及處理不斷發生的生產故障,他都以探索者的勇氣,生產者的細心和科學家的嚴謹來對待。
在他的努力下,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生產出了優質純淨的鹼。一袋袋的純鹼不僅象徵著中國人的智慧,更象徵著中國人的志氣,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為了使制鹼技術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他編撰出版了震驚世界制鹼界的巨著《制鹼》。美國威爾遜教授稱:「這是中國化學家對世界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抗戰期間,他憑藉著豐富的經驗和淵博的知識,於1940年研究出新的制鹼法。直至今天,該制鹼法仍然是世界制鹼領域最先進的制鹼技術。
在科學殿堂中,他是一個不倦的探索者;在中華民族危急的時刻,他是奮起捍衛祖國權益的傑出愛國者。
他就是2012年10月5日「勞動·創造·奮鬥--青春勵志故事」人物:中國近代民族化工業的拓荒者侯德榜。(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敏慧)
更多內容,請明天上中國青年網瀏覽:《青春勵志故事:侯德榜》 (http://qclz.yout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