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圖片,音樂,視頻的衝擊讓人們應接不暇,語言,仿佛漸漸的變得蒼白無力。可有一種以語言對話為載體的古老的藝術形式——話劇,在天大煥發了全新的生機。
2015年,天大建校雙甲子之年。這一次的《侯德榜》,劇本由師生編寫,導演、演員等主創團隊完全由北洋話劇社的指導老師和學生構成。對於北洋話劇來說,是對母校雙甲子誕辰的獻禮——它寄託著後輩們對侯德榜這位曾在母校任教的一代先驅的一份景仰,一縷追思。我們採訪了北洋話劇社的社長朱澤熙,通過他,我們走近了這部話劇,探訪到了它背後的故事。
實際上,他比我們想像的要健談的多,他提到,侯德榜作為一名科學巨匠,在我國面臨亡國亡種的絕境時,毅然放棄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把一腔熱血獻給了祖國,為祖國的制鹼事業奉獻了大半輩子。我們追問:「侯德榜曾擔任天大的教授,以此話劇獻禮天大120周年,主要是考慮到校友麼?」
「有這方面的意圖,但更多的是讓學弟學妹們了解,在那個時代,是那麼一群人,奉獻了他們的青春和熱血,才有了我們現在如此幸福的生活。」
「而且,侯德榜這部戲,除了家國情懷,更有著一種精神,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的時候,堅持想辦法解決問題,其實,你在天大的校園裡走一走,實驗室裡,教室裡,海棠樹下, 都能感受到那種樸實的學風和踏實肯幹的精神。」
毫無疑問,在天大的校園裡,擁有著一群樸實肯吃苦的演員,因此侯德榜的精神得到了最完美的演繹。
「我們的演員在暑期的時候一直到7月25號才結束排練,8月17號又返回學校繼續排練,有的演員因為搬遷,在老校區沒有地方住,每天都要坐公交車來往新老校區,晚上甚至排練到12點,大家卻沒有任何怨言。」
從我膚淺的觀點來看,一部話劇的成功,除了主題的深邃,劇本的精彩,更需要有演員全身心的投入,以及忘我的精神。在朱澤熙的字裡行間,我捕捉到了這樣的訊息:「大家心裡長存一份對話劇的熱情, 在這一個話劇仿佛已經淡出平常生活的時代,仍然有一群人,深愛著話劇。」毫無疑問,《侯德榜》具備成功的所有要素。
這是一次充滿著熱情的採訪,話題平淡又令人深思。除了侯氏制鹼法外,有關侯德榜,我們知之甚少。但話劇是可以有感染力的,讓觀者目睹與領會,從知曉到了解。侯德榜不僅僅是一位北洋校友,更是校訓中實事求是精神的鮮活體現,以此來向校慶獻禮,再合適不過了。待到話劇上演,天津大學那段久遠的歷史,定會被拂去灰塵,透出明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