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6 信息來源: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隨著北大120周年校慶的臨近,校慶準備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著。公眾號上一個又一個喜訊,都在傳遞著助力校慶的火炬。而作為校慶中唯一一項理工科類活動,ACM程序設計大賽卻顯得相對低調。在看似平靜的背後,有著這樣一群默默無聞的耕耘者正緊張而忙碌地指導著北大參賽選手的訓練,希望能以優異的成績為校慶獻禮。
ACM小述
ACM程序設計大賽,對非信科領域的人來說應當是一個陌生的詞彙。但實際上,ACM程序設計大賽是高校級別最高的腦力競賽,素來被冠以"程序設計的奧林匹克"的尊稱,是世界範圍內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程序設計競賽。今年的ACM大賽對北京大學意義非凡,因為這是北大第一次承辦這項比賽的世界總決賽。今年4月份,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會在北大英傑交流中心匯聚一堂,互相切磋學習。在中國,除了上海理工大學,北大是第二個得此殊榮承辦世界總決賽的大學。在此之前,北大憑藉優異的比賽成績和校方的大力支持,已經連續三年承辦了亞洲區域預選賽。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北大ACM程序設計大賽的教練團隊在背後的辛苦和付出。
教練眼中的ACM
羅國傑老師是今年ACM程序設計大賽北京大學隊的總教練,從2013年起,他就肩負起了這個光榮而沉重的擔子。5年來,他見證了北京大學隊在這場高規格的國際性比賽中的蛻變和成長。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ACM大賽在北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今已經有了自己的公眾號。而在這背後,教練和隊員們需要每周訓練兩到三次以維持對題目的熟悉程度,每周或每隔一周共同討論、總結訓練的題目,研究訓練的策略。談到這裡,羅國傑和曾經擔任教練而今年負責志願者管理工作的郭煒老師卻都堅持認為這是同學們自己的功勞。在他們看來,與其他一些高校相比,北大同學參與ACM更多是出於興趣,在比較大的課程負擔下進行ACM訓練更是不容易。「領獎的時刻還挺光榮的,你們可以看看往年的錄像,很多同學也把它作為一個強烈的個人興趣,就像你打遊戲會想要刷到排行第一。」
不同於大眾印象中枯燥的競賽培訓,羅國傑和郭煒經過多年的實踐,更傾向於將更多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個人能力主要是通過訓練出來的,團隊能力需要隊員們磨合和交流,而且隊員們私底下關係比較好,組隊配合起來也會比較有默契。」
或許提到競賽,很多人腦海裡浮現的都是對精英的刻板印象。然而這正是兩位教練極力想改變的地方:「非競賽出身的選手可能在訓練過程中感到相當困難,但我還是更鼓勵沒有競賽背景的同學來報名參與這樣的比賽,比賽內容和大一大二的基礎課程緊密相關,因此參與這個比賽的選手更多是在興趣的驅使下提升了個人能力。」羅國傑老師認為,通過準備比賽來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能力和積極性是遠遠比獲得名次更為重要的事情,「ACM的題目和很多面試很像,包括谷歌也會用這種方法快速區分同學們的level。所以ACM對同學也是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但我覺得同學們應該記住一點,比賽並不是學業的全部,不代表你掌握了所有的能力。」
正是依靠這樣一種對名次的淡然和對訓練的認真與享受,北大在ACM大賽中不斷地成長。從2000年最初參賽因為決賽名額少和經驗不足未能進入總決賽,到2005年以後一直能夠進入總決賽,再到今年能夠承辦總決賽,可以說,沒有教練們的辛苦付出,沒有同學們的認真鑽研,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北大ACM:教學與發展
儘管北大在ACM比賽中漸入佳境,但說到現況,時刻在思考著如何更好地改進的教練們也有自己的擔心。他們覺得目前的問題主要是缺乏多元專業教師的參與。「現在主要是我們自己在負責,如果有更多老師,比如研究職業發展的老師幫助我們改進培養學生的方式,便於我們改進這個活動,我覺得會更好一些。」
實際上,對於提高ACM程序設計大賽訓練水平的思考,在更深層次上是對提高北大信科教育水平的思考。郭煒老師認為,北大信科教育質量在全球是頂尖的,參加類似ACM這樣的比賽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有助於研究出更多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2002年時李文新老師帶領同學參加ACM競賽,一起開發了一個系統,可以在線提交問題,上面有很多比賽相關的題目,同學們可以提交答案自我檢驗。李老師後來將這個系統推廣應用到我們學院的程序設計類的課程中。現在有一個網站叫open judge,數據結構、算法設計課程都可以在上面布置作業。研究生複試、招中學生進夏令營也都會在這個平臺上進行。總體來說就是以競賽促進教學和教學改革。以這個競賽為契機,強調培養同學們動手能力,由傳統的筆試到機考,加大了訓練強度,對同學的要求也增加不少。」
郭煒,曾任ACM教練
如何更好地培養能力拔尖的同學,也是教練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之一。他們的關注不僅僅局限於ACM競賽,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更深遠的地方,「最近有一個拔尖計劃我認為挺有成效的,主要是挑選出一些優秀的同學,公費派他們去國外的大學訪問或參加暑期課程研究,讓他們有機會接觸那邊的教授並推薦自己,從而使更多同學可以申請到國外的一流大學。我記得有位同學寫了篇很好的論文,發郵件給國外的教授後沒有收到回應,後來那位同學直接找到教授,最終得到了教授的賞識。圖靈班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改革舉措,挑選一些拔尖的同學進行集中培養。最開始,我們學院只是開設了很多高階的實驗班課程,讓拔尖的同學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近幾年轉變了觀念,對象逐漸擴大為各種層次的同學,希望能通過這樣的課程提高他們的水平。」
當然,教練們除了負責ACM競賽,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主要還是學者和老師,有著自己的研究方向,忙碌而充實。羅國傑老師教授算法課和定型與分布式程序設計。他自己的科研與FPGA計算相關,現在更多集中在FPGA在終端推理的應用以及高頻量化交易上。郭煒老師開設程序設計實習課,講授學習基礎的算法,提高學生的編程動手能力以及打下算法的基礎。同時,他還開設了ACM程序設計競賽訓練營,這是以校外學生為主的一門暑期課,也是北大暑期課中擁有最多校外學生的一門。
奔波於教學科研第一線的同時還不辭辛勞地籌劃即將開始的ACM總決賽,這些默默無聞的耕耘者們最大的動力就是能為北大120周年校慶添磚加瓦。正如羅國傑老師所說:「我覺得還是挺值得做的一件事吧。」
編輯:天怡
責編: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