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的吸墨性是紙張物理性能的一種表現,它是指紙張吸收油墨的能力。反過來說,也就是油墨對紙張的滲透能力。油墨對紙張的滲透,需要在特定的工藝條件下才能實現的。所以,它們之間最起碼需接觸和印刷壓力這一基本條件,這一條件正是實現油墨滲透和紙面吸墨的基礎。顯然,紙的光澤度好其吸墨性就差,印跡乾燥速度就慢,易發生印跡過底等不良情況。吸墨性強的紙張,其表面纖維結構必然較松,光澤度差,印跡易發花。
認識和掌握紙張吸墨性與產品印刷質量的關係,對於正確把好操作工藝技術關,避免工藝上的盲目性,很有實際意義。我們知道,當油墨從印版或橡皮布表面向紙面轉移之後,油墨中的一部分,特別是油墨中的連結料將向紙張纖維組織進行滲透。與此同時,連結料v的溶劑開始揮發。另外,連結料的主體部分產生化學反應和物理反應,從而使印品表面的墨膜逐漸增加粘性的硬度,隨即形成固體膜層,這就是油墨轉移後大體上的乾燥過程。這個乾燥原理表明,紙張的吸墨能力、吸收速度,實質上也就是油墨對紙張的滲透能力。滲透速度,必然反映到油墨乾燥的快慢程度,也影響著紙張吸墨以後滯留於紙面上油墨的結構和結膜之後的物理性質,可見紙張的吸墨性如何,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質量。
紙張纖維與纖維之間,纖維與填料之間的間隙大小不等,這是一種情況。另外,油墨是由顏料粒子與連結料所組成。那麼,在上述條件下,假如油墨中的顏料粒子的均值遠較紙張細小纖維間間隙大小的增值為大,此時油墨轉移到紙張以後,在纖維間的毛細管作用下吸收油墨,其中部分細小纖維間隙只吸收連結料,於是形成過濾情況。倘若紙張吸墨性過強,連結料過多地被吸入紙張內部,使墨層中油分過多地減少,這樣顏料粒子勢必被懸浮於紙面,油墨層結膜乾燥後印品就缺乏光澤感,甚至有的印跡稍微磨擦一下,顏料就會脫落下來,這就是印跡粉化現象。要是紙張纖維組織過於疏鬆,吸油性過強的話,印刷油墨的粘度較低,且印刷壓力過大,這樣就容易使油墨層滲透到紙張背面,從印張背面就可以明顯透視到正面的印跡,俗稱透印現象。要是吸墨性過強,並且紙張毛細管孔徑的均值較大,將會使部分顏料粒子連同連結料一塊滲入紙內,影響墨層的結膜厚度,使印跡不能在紙面呈現應有的色彩餉和度,也會影響印品質量。
紙張的吸墨能力對印刷墨層的乾燥速度,有著較大的影響,如吸墨性過小的紙張用於印刷時,其墨層固著乾燥結膜慢,容易造成背面粘髒。所以,印書刊、報紙類產品的紙質,所採用的油墨一般是以滲透乾燥為主類型的油墨,由於機器印刷速度快,要求紙張應具有較強的吸墨性能。紙張的吸墨性能好有利於增強墨膜對紙張的附著力,提高墨膜對紙張的粘合牢固。印刷油墨附著於紙張或其他承印物的原理較為複雜,其附著力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承印物與油墨膜之間的分子力(又有二次結合力或範德華之稱);另一種則是油墨被吸進紙張內部固化之後,相當於機械的拋錨作用。因而,紙張或其它承印物具有一定的吸墨性,有利於提高印刷墨膜與其的粘合牢度,避免印品掉色質量弊病的發生。
綜個所述,準確了解和認識紙張的吸墨性,掌握紙張吸墨性與印刷質量的關係,科學合理地制定相應的、合適的印刷工藝措施,對於有效地避免和減少操作工藝上弊病,提高印刷工效和產品質量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本文為中國紙業網資訊中心原創,如需轉載需經我司同意,本網保留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