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禁止未婚女航天員上太空」,我國並沒有這樣的限制。不過,從各國選拔的太空人情況分析,可以發現未婚女性數量非常少,國家也做了很多考量。關於這個問題,解放軍航空醫學中心受採訪時曾經表明:
儘管沒有證據表明太空經歷,將嚴重影響女性的生育,但我們必須格外謹慎,因為這是中國的第一次,確保這些女太空人已經為人之母,這將保證她們的生育不受太空飛行的幹擾。
醫學中心會提出這樣的考慮,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反而體現了我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不過,這只是一個顧慮,並沒有明令禁止,我國首位女太空人劉洋,執行太空任務時已婚未孕,說明這項限制最終並沒有執行。那麼太空任務為何對於未婚未孕的女性「區別對待」呢?下面我們來聊聊:
宇宙高能射線
宇宙天體的演化,恆星聚變都會發出大量高能射線,這些能量能夠輕鬆改變構成一切物質的分子原子結構,意味著穩定的生命結構難以維持。我們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安安穩穩地生活是因為地球大氣與磁場攔截了大部分威脅。
太空飛行器與航天服可以一定程度上隔離高能輻射,但這並非100%的。俄羅斯航天醫學生物研究所曾做過研究,他們發現在國際空間站一年受到的輻射量為220毫西韋特,核電站工作人員的輻射量為20毫西韋特,而地球上的普通人是1毫西韋特,遇到一些突發情況,數據還會提升。更關鍵的是國際空間站本身離地球並不遠,依然是在地球磁場的保護範圍內。
我們平常接觸到的大多數輻射都是能量(頻率)較低的電磁波,它傳遞給物體動量與能量,例如微波爐、電磁爐可以加熱食物,通訊設備傳遞數據,陽光、燈光的反射使我們能看到萬物。
太空輻射(電離輻射)與日常接觸到的電磁輻射最大區別在於能量非常高,會改變物質的本質。例如:把水分子電離成氫氣與氧氣。當這種能量作用在生命體的DNA分子上會使基因發生變異。一些種子「乘坐」太空飛行器,在太空轉一圈再回來培育就變異成「與眾不同」的太空植物。
太空中人體基因變異的風險遠遠高於地面,因此為了保險起見,有些人認為應該留下後代之後再上太空。
不過,就像一開始說的,這只是一種顧慮,不能拋開劑量談毒害。前蘇聯首位女航天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進入太空時年僅26歲,未婚未孕,一呆就是三天,繞著地球轉了49圈。落地後不久就結婚,次年女兒誕生,健健康康。我國首位女太空人劉洋,進入太空時同樣未婚未孕,現在也已經當上媽媽,孩子同樣健健康康。
男性先天優勢,女性能過線的太少
各國太空人女性較少,主要原因還是男性的先天優勢,無論是體力,抗眩暈能力,適應失重的能力。除此之外,還有心理素質,應變能力,情緒控制,這些能力往往需要更多的人生閱歷,已婚已孕女性的閱歷更容易達標,畢竟年齡在那擺著。
太空人的選拔基本上都是在航空精英中優中選優,最基本的門檻是1000小時的殲擊機飛行經驗,就這一點就已經把大量女性篩出去,要完成這個指標,較為年輕的幾乎都滿30歲了。再加上幾年的航天準備訓練,到了執行太空任務時40歲以上的比比皆是。
想像一下,空軍部隊精英中女性本來就少,能被航天選上的女性更是「光彩奪目」,從不缺追求者。即使30歲開始訓練,執行任務之前也能「完成」結婚生子的任務。因此,無論有沒有「禁止未婚女航天員上太空」規定,能被選上並參與了訓練的人基本上都滿足了這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