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21世紀第三個十年開啟之年。新技術、新突破催生新應用、新體驗,今年有望助推更多「科幻場景」走進現實,但一些科技的新進展或許將引發新爭議。
機器近人 「腦控」成真
機器人越來越像人,這一趨勢估計今年還會繼續吸引眼球。比如,2020年東京奧運會將啟用可引導觀眾、搬運物品的機器人,形似背包的可穿戴外骨骼可以有效幫助搬運人員減負。
機器人越來越「聰明」,背後除了經海量數據「培訓」的人工智慧,也離不開新一代通信技術。2019年是「5G商用元年」,2020年則是「5G起飛之年」。更多國家的電信運營商已表示將提供或擴大5G服務,5G手機預計也將有更多選擇。5G與教育、醫療、製造業、交通等領域深度融合,將會拓展新奇的應用場景。
大數據時代,人類對算力的追求永無止境。美國谷歌公司去年宣稱成功演示「量子霸權」,其量子系統僅用約200秒就完成當前全球頂尖超級計算機約1萬年才能完成的計算任務。不過,這一說法遭到部分業內專家質疑。隨著各方研究持續推進,沒有爭議的「量子霸權」今年能否實現值得關注。
2020年,區塊鏈技術應用也將日益廣泛、成熟。多國政府和企業已藉助區塊鏈技術在政務服務、版權保護、商品溯源等領域開展實踐。
看點還有讓大腦直接與外部設備交換信息的「意念控制」技術。2019年,有「矽谷鋼鐵俠」之稱的埃隆·馬斯克聲稱,已實現讓猴子通過大腦來控制計算機,希望2020年年底能在人類志願者身上進行試驗。大腦與網際網路直接相連的「腦聯網」意味著什麼,可能會激發科學界新的思考。
生命人造 「死」而復生
生命科學和我們的健康密切相關。當前科學家正試圖通過基因編輯、幹細胞移植等手段,讓其他動物長出人類器官,解決供移植用的人類器官短缺問題。日本去年率先修改法規,允許將「人獸混合胚胎」移植到實驗動物體內並讓其產出幼崽。東京大學一個研究小組隨後獲準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在實驗鼠體內培育人類胰臟。不過,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在實驗室培養結構和功能類似真實器官的「類器官」會更安全有效。
全部人工合成的生命研究有望取得新進展。按計劃,「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將於今年完成,這將是人類首次嘗試改造併合成真核生物,旨在重新設計併合成釀酒酵母的全部16條染色體。該項目由美、中、英、法等多國研究機構參與,希望更透徹了解機體的生物學機制、環境適應性及進化等,從而更好解決健康、能源和環境等問題。
生命能按下「暫停鍵」嗎?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報導,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中心藉助「緊急保存和復甦」技術,2019年首次讓一名重傷患者進入「假死狀態」,並在完成急救手術後使其復甦。相關試驗還將繼續,預計2020年年底能公布完整試驗結果。
2020年,新藥物、新療法的進展同樣值得關注。一種在南非開展、名為HVTN 702的愛滋病疫苗有效性臨床試驗結果將於今年公布。
太空可遊 火星大「火」
2020年是航天大年,其中火星最「火」。多國將有探測器前往這顆紅色星球。其中,中國計劃首次實施火星探測任務,希望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美國新一代火星車「火星2020」、歐洲「羅薩琳德·富蘭克林」火星車以及阿聯「希望」號無人探測器也計劃今年啟程飛赴火星。這些探測器上新技術不少。
月球、太陽、小行星等天體同樣是各國競相探索的目標。中國將實施嫦娥五號任務,計劃實現月面無人採樣返回;歐洲將發射太陽軌道探測器,近距離研究太陽和太陽圈內層;專注日冕觀測的印度「阿迪蒂亞-L1」太陽探測器也計劃今年發射;美國小行星採樣探測器「奧西裡斯-REx」定於8月首次嘗試對小行星貝努進行「一觸即走」式採樣;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則將把採集到的小行星樣本送回地球。
近地軌道上,美國計劃利用載人版「龍」飛船和「星際客機」把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私人遊客到國際空間站「打卡」今年則有望更近一步。美國航天局曾表示,將允許私人遊客乘坐美國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最早2020年成行,不過往返票價接近6000萬美元,還不包括食宿等費用。
2020年的太空並非都是好消息,太空軍事化陰影讓人憂慮。美國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將太空認定為「作戰領域」,批准設立美國第六大軍種——太空軍。美國此舉,被認為有可能引發太空軍備競賽,損害國際安全。但也應該看到,在和平探索利用外空方面加強國際合作,乃大勢所趨。國際社會在航天科技等領域的合作成果,必將在新的一年裡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連結
這些預言至今沒有實現
人類將不再追求口腹之慾
知名未來學家雷伊·庫茨韋爾在2004年出版的書中預測:2020年以前,人類將不再追求口腹之慾,「納米機器人將進入消化道和血液,精確測算出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人類因而無需再攝入「多餘」食物。今天,維生素片依然不能代替美食帶來的滿足感。不過,素食主義正在全球、尤其歐美地區盛行,倒是多少應和了《紐約時報》1913年所刊發文章中援引的美國肉類包裝協會「危言」,即21世紀的美國人會放棄吃肉,「以稻米與蔬菜為生」。
人工智慧產品完全替代人工
美國埃隆大學2006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援引「未來學家和技術專家」的預言,稱「到2020年,機器人和各種人工智慧產品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將幾乎完全替代人工」。英國學者皮爾遜2005年告訴英國《觀察家報》,他認為2020年以前「有可能」設計出「比人類聰明、有意識、有情緒的計算機」。皮爾遜近期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坦承: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在21世紀頭幾年進步神速,讓他有了樂觀預測,隨後「經濟衰退有點阻礙發展,進程比我們當初預期遲滯了大約35%到40%」。
來源:新華社
流程編輯: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