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央視新聞、中國天氣網
60多年前的1954年年末,我國經歷過一次全國性寒潮。廣東沿海、海南島的局部地區出現0℃以下低溫以及持續雨雪天氣。受此影響,廣東、雲南等地的小夥伴們不僅被「凍成狗」,就連農作物也大量死亡……這一切的「幕後推手」,便是今年可能再次影響我國的「拉尼娜」。
△1954年的寒潮讓全國受災嚴重(圖自中國天氣網)
拉尼娜為我國帶來冷冬
「拉尼娜」(La Nina)一詞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小女孩」,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如果海溫距平3個月滑動平均值低於0.5℃,且至少持續5個月,則判定為一次「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事件」原理(圖自中國天氣網)
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並可能發展成一次「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會造成全球氣候異常,包括乾旱、洪澇等,而它對我國氣候的影響之一便是冬季氣溫可能偏低,易出現冷冬。統計顯示,1954年以來,在「拉尼娜事件」影響的年份裡,我國冬季偏冷的比例超過了80%。
(圖自中國天氣網)
南方比北方更易受影響
從區域統計看,在受到「拉尼娜」影響的年份裡,西藏冬季偏冷比例最低,僅僅為50%,而華北地區的偏冷年份比例也相對較低。相比之下,江南、華南等地區偏冷概率高達80%以上。
△受「拉尼娜」影響年份裡,全國各地區偏冷和偏暖的比例(圖自中國天氣網)
2008年雪災的「幕後推手」
「拉尼娜」對我國冬季氣候造成的影響絕不僅是「偏冷一兩度」那麼簡單。除了1954年的全國寒潮,在2008年年初,我國曾發生的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多省受到不同程度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影響,受災人口超過1億。據氣象專家分析,這次雪災,「拉尼娜」也是「幕後推手」之一。
△2008年初,全國多省受雪災影響
「鯰魚」加強為強颱風級 後天凌晨到上午登錄閩粵
今年第17號颱風「鯰魚」已於今天上午加強為強颱風級,並逐漸逼近我國臺灣,中央氣象臺發布颱風黃色預警,預計「鯰魚」將於明後兩天,先後登陸臺灣和閩粵沿海,並帶來強風雨天氣。
明天中午前後,「鯰魚」將以強颱風級到超強颱風級強度,登陸臺灣臺東到花蓮一帶沿海,隨後移入臺灣海峽,逐漸向閩粵沿海靠近,並將於28日凌晨到上午,在福建惠安到廣東汕頭一帶沿海再次登陸,預計再次登陸時強度為強熱帶風暴級到颱風級。
受颱風「鯰魚」影響,未來三天,我國臺灣以東洋面、巴士海峽北部、臺灣海峽以及福建、臺灣沿海的風力將逐漸加大到9~10級,部分海域有11~12級大風;「鯰魚」中心經過的附近海域風力可達13~16級。另外,臺灣、福建、廣東、浙江、江西等地還將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提醒相關海域海上船隻和人員及時回港避風,並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舶走錨、擱淺和碰撞。
監製/朱曉陽 主編/李浙
編輯/蔣安琪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