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將現60年來最寒冷冬天、最嚴重降雪」
「2008年以來的最冷一年」
「這一切都與拉尼娜有關」
最近,多個小視頻和奪人眼球關鍵詞的帖子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論壇等廣為流傳,而且言之鑿鑿,看起來有畫面,有「真相」,有「解讀」。
其實,這些不過是精心剪輯的謠言。
由於國慶假期降溫劇烈 這些謠言又帶有極大的迷惑性 讓很多人信以為真
破除「科學謠言」須靠科學知識
國慶長假期間的降溫劇烈究竟是何原因?正在發展中的拉尼娜是幕後推手嗎?拉尼娜的出現和維持會讓今冬異常寒冷嗎?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研究員袁媛就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國慶長假期間為何降溫劇烈?
國慶假期 一股強冷空氣席捲中東部地區,從內蒙古中西部經長江中遊 一路貫穿我國南方地區。
受其影響:東北、華北等地最低溫度跌破冰點。河南、四川、甘肅 、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等地多個景區早早「解鎖」冬景模式。
10月4日,吉林長白山氣溫驟降,突然降雪,長白山景區發布通知,10月5日,景區全天關閉。
10月1-8日,我國北方及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已較常年同期明顯偏低。大家不由感嘆:今年的冬天,似乎冷得有些早。有些網友表示:已經穿上了秋褲甚至棉褲。
據統計,在10月3日至6日的冷空氣過程中,我國中東部部分地區降溫超過12℃,氣溫「一鍵刷新」。
多地的降雪是否登場過早?降溫來得如此猛烈,正常嗎?
實際上,10月上旬,我國北方地區特別是其中典型代表內蒙古和東北地區,氣溫降至冰點、出現降雪實屬正常。在氣候態上,我國北方地區9月中下旬就開始出現初霜凍,條件就是地面最低氣溫降至冰點。
如此說來,進入10月後,北方及中東部大部分地區雖然氣溫較常年偏低,但這個季節也該到冷的時候了,突破冰點,出現初霜凍、降雪等,也屬按期登場。
國慶長假期間突如其來的降溫讓人感受強烈,從而讓謠言越傳越廣。謠言短片中還振振有詞,說這一切都是拉尼娜引發的。
但實際上,此次降溫過程是天氣過程,主要是受到大尺度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這一天氣現象與拉尼娜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解鎖今冬氣候繞不開的一個概念
——拉尼娜
雖然拉尼娜與今年10月上旬的降溫過程沒有必然聯繫,但毫無疑問,要想解鎖今冬氣候如何,它將是最受矚目的高頻詞之一。
拉尼娜狀態是什麼?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又意味著什麼?
我們所說的拉尼娜狀態(事件)指的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與常年同期相比出現大範圍偏冷,並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現象。
根據監測,今年8月份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進入了拉尼娜狀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秋季會繼續維持拉尼娜狀態,預計到今年冬季會達到峰值,也就是到今年冬季會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的出現,常常與整體「更冷的冬天」連在一起。
2000年以來發生了5次拉尼娜事件,從5次拉尼娜事件的狀況而言,冬季內蒙古東部、東北地區、華北部分地區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1~2℃,部分地區偏低2℃以上。
氣溫冷暖由誰決定
今年會迎來一個偏冷的冬天嗎?僅靠拉尼娜就能決定冬天的「偏冷」或「偏暖」嗎?
一般而言,在多數拉尼娜事件盛期的冬季,歐亞中高緯大氣環流經向度可能加大,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我國中東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較大。
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每次拉尼娜事件的影響其實不盡相同,不是每個拉尼娜年的冬季我國平均氣溫都偏低。而且,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因素更加複雜,北極海冰融化、歐亞積雪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東亞冬季風環流的變率,進而影響我國冬季的氣候異常。
所以,今年冬天會偏冷還是偏暖,需要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研判。
天氣變化與百姓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正因如此,天氣氣候領域的信息資訊在受到百姓高度關注的同時,也容易被謠言傳播者鑽了空子。
就如每年汛期,當有較強的降雨過程出現時,「大到雷達回波無法測量的上限」「六年來最大的冷渦暴雨」這樣的字眼便會在網絡上傳播;
再如秋冬季一出現冷空氣過程,《1950年以來最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1992年以來最寒冷冬季》這樣聳人聽聞的標題便來蹭一波熱度。
不過,明眼人拿來一看就能發現,無論是東拼西湊的文字還是前後混剪的視頻,都完全無法支撐那些聳人聽聞的標題。是否有科學依據?分析是否全面?謠言們當然一點也不關注。它們所圖,不過流量和利益而已。
原標題:網傳今冬「60年來最冷」、「大暴雪」頻繁?氣候專家闢謠來了!
責任編輯:鄭莉莉